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事让我不得不反思日本人如何在东亚地区生存下去这个严肃话题。然而,勺园这一学习外语、培养国际视野的天堂对我的留学生活、对我的世界观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肯定的。
2008年4月,我一直以来有交往与合作的凤凰卫视“文道非常道”节目要做一个 “聚焦两代中国通:老一代*,新一代亲中”的专题。梁文道那边缺乏后者,即新一代中国通的画面,我常去做客的资讯台“时事辩论会”的主持人、助理台长、专题部总监黄海波大哥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以“凤凰卫视特约记者”的身份采访几位从北大勺园走进社会的未来中国通,时间很紧,第二天就要画面。
拜托,真是太急了……我迅速开始思考哪些话题可以讨论,哪些留学生可以采访,我开始跟勺园的同胞们密切接触。既然我在国际关系学院,这里是中外结合的学堂,就干脆从我同学里找人。第二天早上,导演加藤嘉一将采访地点安排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在大石头上坐着聊天,摄影师由我的一个师弟担任。以下是梁文道那边使用画面的文字实录,我顺便再配上一些简单的介绍文字,用括号标明: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14)
梁文道:我们看下面一条片,是我们在北京拍到的,很多外国留学生,看看他们对在北京的留学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
解说:随着来华留学的人数和学历不断提高,未来活跃在外国政坛、商界和学术界的中国通也将越来越多,这一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外国学子,他们在观察了解和思考中国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呢?
高兴(印度男生,博士生,应该是在华的印度人里面中文最好的,数一数二的中国通,也是我在勺园最好的朋友之一):对留学生,我会推荐,就是一定要读《毛泽东选集》,这个可以帮你了解中国的过去怎么样,然后现在可以看《*文选》,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还是因为要走出学校,要多跟中国人沟通,“沟通”两个字在中国是很重要的,多请客,多吃饭,这是我的一种个人体验。
周游(奥地利男生,硕士生,帅哥,比我大一岁,是我很好的朋友,虽然学中文的时间不长,但很流利,基础打得很好,除了中文,英文和俄文也很流利,法文、德文则是母语):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就是肯定有些偏见,尤其是对中国政治方面有一些偏见,后来在中国待了一两年以后,我跟中国人一起上课,一起上政治学的课,国际关系学的课程,我就感觉现在也能从中国的角度来思考很多问题。后来就把我以前的那个片面的分析角度,跟中国的分析角度放在一起,就是让它融合气息。
吉尤姆(贝宁男生,博士生,上面已经解释过了,我在中国第一位、也是最好的朋友,我总有一天要超越的人生导师):非常非常重要,要多让外国人去学中文。
武黄河(越南女生,我的同学,很可爱,中文很好,学习认真,人很和气,她爸爸是当时的越南驻华大使,现在应该职位更高了吧):毕业以后就继续学习,就增加我的知识,之后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了,在中国和越南,增加两国,或者更多国家的关系,这样子。
加藤嘉一:我们今天是生活在全球化的社会,多元化社会,我个人认为,21世纪,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全球化和多元化,(二者)是不矛盾的,全球化从某些方面是不断同一的过程。但我们的世界是非常多元化的。那我们怎么去组合?我们今天在中国观察事务,我认为这是我们最好的平台。(可以思考)中国的模式、国外的模式到底怎么结合,到底怎么沟通,到底怎样中外结合。
外国留学生:祝愿奥运圆满成功。北大学子是“精英”吗?0北大学子是“精英”吗?
对于我永恒的母校——北京大学,感受很多,思考很深。不过,我犹豫了半天儿:要不要写母校?
我写了北大,至少会间接地得罪北大,这样以后的许多事情也许会不好办了,中国是讲究面子的社会,北大也应该不例外。得罪是最不应该犯的“错误”,但我对北大似乎总想说点什么,既然要说,就不可能只是赞扬,势必会涉及到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所陷入的困境,如果不涉及这些,在我看来就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了。我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要写,我绝对不会写那种拍马屁的官腔文字。既然要写,我就写我该写的,写我想写的。一个知识分子无法去追求真理,甚至害怕表现真实,那在我看来是莫大的耻辱。
我深知,在中国社会里生存,必须要说服自己向上级机构和领导靠拢,这也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游戏规则或潜规则。不过,规则也是可以改变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谋生的知识分子,很需要也有责任向全社会发出独立的、理性的声音。这里我就冒一个险,写出我对北大的真实想法,因为我爱北大,因为爱,才会求全责备,才会希望它更好。我自认我的批评是出自善意,从内心深处,我是期待北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发展的。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15)
进入正题之前,先弄个开场白。北大的好处、长处、优点等已经不用展开了,因为大家都明白。它在中国的地位深入人心,这是中国父母亲和众多学子的梦想所在。在国际上,北大的地位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北大,师生们能够接触到世界赫赫有名的重要人物,各国首脑、政要、著名学者、文化名流,是这所大学的常客,这里是拓宽视野的绝佳之地。
2003年以来,北大给予我的太多,它是我的中国记忆中最重要的部分,我的在华生活和北大密不可分,没有北大,绝对没有今天的我。
我接触到的北大老师都很热情、高尚,随时会向我伸出援手,提出建议,提供帮助。
北大的学生都很聪明、优秀,与他们没完没了的政治、学术讨论深化了我的思考,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结识北大师生是我的最大幸运,但愿我们能够持续性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北京,与我关系最深的是北大,在中国,影响我最深的是北大,在世界,给我成长最多营养的,也是北大。北大无疑是至今影响我人生的最重要的场所。对于她,我永远抱着感恩之心,并激励自己一辈子做好北大人,以无愧其伟大的历史。
下面,我想谈谈我对北大学子的观察与思考。
首先,我想说说我对“精英”一词的理解。
“精英”(elite)一词无疑很好听。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社会还是哪一种行业,都有所谓“精英”,也都需要精英的支撑。精英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很重要。不过,对究竟什么是精英,我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我来到北京七年,接触了中国与日本的很多精英——政治家、政府官员、媒体记者、商人、智囊、律师、银行家、投资者、运动员、艺术家、作家、北大学子、东大(东京大学)学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体验并思考着精英的内涵和意义。
我认为,“精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潜能。这一点不言而喻,你是精英,没有潜能行吗?肯定不行。我说的潜能包括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理解能力、知识面、思考力、分析能力、判断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语言水平等等诸多方面,这些能力与所谓的学历是没有直接对应或因果关系的。潜能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判断形势,理解现状,掌握知识与获取经验,寻找机会,调节自己,摸索可能性,改变现状等的能力。当然,如果要罗列,还有很多。一个人除非有这些能力,否则很难称为精英。
第二,公共意识。一个人生下来,为自己所在的、所生活的国家、社会做点事,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除了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同时还要想着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从人类社会进化,甚至生存的角度看,能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地球作为一个村庄,把自己看作地球村里的一员,自己的生存和他人的生存是休戚与共的。唯有拥有这样的自觉意识,一切才有价值。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这一标准,是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不分行业、不分性别的。当然,对幼儿园的小孩儿提出公共意识的要求是苛刻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这个成年人是获得博士学位的,还是大学毕业的、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