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2:青牛白马为契丹族的图腾。‘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第二十章 文治(上)

大宋宣和五年七月十七,戊辰。

基隆府。

东海王宫御书房。

“郑居中死了?……”赵瑜皱起眉头,用手指敲了敲桌子,名字有些熟悉,但却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他抬眼问赵文:“他是谁啊?”

“枢密使啊……大宋的。”

赵瑜啧啧嘴:“原来是个小角色,难怪记不得!”

“枢密使……大宋的!”赵文几乎要苦笑起来。他这个位置也算是枢密使,但比起大宋的枢密使,无论管辖的人数还是范围,都差得很远。郑居中是小角色,他算什么?

“凑数的家伙没必要记,死掉的就更没必要了。”赵瑜哈哈一笑,都二十年的兄弟了,赵文的想法很容易就看透了,“角色大小跟官职无关,大宋现在宰辅中,没一个值得一提。稍微有那么一丁点本事的童贯都快要致仕了,剩下的王黼、李邦彦那些烂货废物,全都是些小角色,连我东海的一个小吏都比不上!”

赵文也是开怀一笑,赵瑜说的话他听得很入耳,说道:“小角色郑居中暴病死了,另一个小角色蔡攸领了枢密院。而稍微有一点本事的童贯童太师,不是快要致仕,而是已经致仕了。”

“童贯致仕了?”赵瑜问着。

“正是!”赵文点头,“就在上个月。道君皇帝让他带着太师、神霄宫使的职位致了仕。不过,童太师求了一辈子地王爵现在没到手,不知后面有没有机会了。”

“燕地不安定下来,那个王爵他拿不到手,还要再等一两年。”赵瑜说着。听说这位从他接掌浪港军开始,便一直打着交道的故人离开了朝堂,心中不禁泛起了一点惆怅。东海这些年的发展。得利于童贯的地方很多,虽然两人都是互相算计。但毕竟有着一定的交情。现在童贯这一退,大宋朝堂中,他认识的熟人就又少了一个。等再过几年,童贯将要面对的将会是枭首一刀,也没有机会做东海人民地老朋友了。

‘也罢。’赵瑜暗自摇了摇头,抛掉了无聊的感慨,‘以后送他一口檀木棺材好了。’

决定了将来送童太师地礼物。赵瑜再问道:“蔡居安终于又回到宰执的位子上了?”

“没错!张觉来投,蔡攸据说是得了首功。而郑居中死得又及时,正好让他得偿所愿,成了西府之首。不过大宋可就惨了,摊着这个不懂兵事的枢相,军队肯定还会继续烂下去。而且王黼与蔡攸不合,大宋的东西二府必然会闹起来的。”

赵瑜一挥手,洒然道:“由着他们闹去罢。也没几年蹦跶了。让女真人把他们一扫而空,给我们腾出地方。”顿了一顿,又道,“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消息?”

“没了!”

“没了?你就为了这些事过来?!”赵瑜挑起眉毛,奇道。也不是什么紧急军情。不过是大宋换个枢密使,再加上童贯致仕罢了,芝麻点大的小事,怎么轮到堂堂总参谋长来送文件。

“当然不是。二郎你今天不是要视察义学下面的几个研究院吗,正好跟着你去看看。听说今年弄出了不少好东西,倒想见识一下。”赵文笑问道,“……那个新式火药听说威力不小,上次实验好像把三里地外地房子都砸了?”

赵瑜耸耸肩,谑笑道:“很可惜啊,我今天不是去火器院看新式火药的。那种火药现在还派不上用场。份量多一点,存放时间长一点。就会自燃,这么危险的东西哪能用?还要再等两年……”东海现有的装备已经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有没有新式火药赵瑜其实无所谓,他更在意的是基础科学的发展,不过这还要时间,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去积累去沉淀。所以现在东海义学中的研究院,更多地人力和才力还是放在能快速见效的农业和纺织业上,“我今天是去农学院和织造院视察,陈先生等会儿与我一起去,你去不去?”

一听陈正汇要来,赵文毫不犹豫,头一摇:“算了,我马上就回去!”与大宋的情况相同,除非有公事,不然分领东海国军政两班的两位宰臣根本是连面都不见,一是为了避嫌疑,另一个,也有文武争锋的因素在。

赵文说走就走,没半点耽搁。出门时,正好碰见陈正汇和卢明德在门外求见,三人互相打个招呼,陈、卢二人举步进门,赵文扬长而去。

“臣等拜见大王!”东海国相和礼部尚书在赵瑜面前依礼参拜。

“平身!”赵瑜说着,心中有些奇怪,陈正汇来是早以定好,但卢明德是为何而来。不过见两人的表情,倒不像是坏事。

陈、卢二人谢恩起身。陈正汇上前一步,拿出一本装订得约有三寸厚地册子,双手呈给赵瑜,“大王,这是刚刚编纂修订好的《东海简明字典》,请大王过目。”

“字典?”赵瑜微微一愣,把册子接过,翻了几页,猛然想了起来,“终于编好了?足足有五六年了罢?!”

“五年八个月又十七天。”卢明德恭声应道。

还是在政和年间,赵瑜尚未称王的时候,便下令陈正汇主持编纂《东海大字典》和《东海简明字典》,以供学生和士人们使用。但毕竟这是一桩卷帙浩繁的工作,到现在为止,近六年下来,也只完成了编入三千常用字的简明字典,而全集性的大字典到现在也没有眉目。

旧年王安石撰写《字说》,赵佶下令编纂《新定五经字样》。而在后世,也有《洪武正韵》《康熙字典》;宋真宗编《册府元龟》,明成祖修《永乐大典》,还有满清时的《四库全书》。在华夏,编订字典,或是大典文集,都是有很深政治意义。赵瑜下令编订字典。虽然一开始只是为了普及教育,但在陈正汇和其他东海官员眼里。这可是为东海正名地关键。所谓文治武功,没有像样的典籍文章,根本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国家。

所以当赵瑜下令之后,陈正汇当仁不让自荐为主编,而礼部尚书卢明德主持实际工作,陆续加入进来地宿儒、学者有上百人之多,这些人。人人心高气傲,又存了留名千古地心思,对字典校订的近乎苛刻,常常为一个字地字形、释义和发音,吵得天翻地覆。原本设在礼部偏院地编修所,也不得不搬到义学旁的一间独院去。就这么吵了近六年,终于把简化版编了出来。

“好!很好!做得很好!”赵瑜一边翻阅,一边笑赞着。“所有参与编订字典者,有官者转一阶,钱百贯;无官者赐田土百亩,钱同样百贯。你俩与所有编修们说,要他们再接再厉,早日把大字典编纂出来。届时孤必不吝封赏!”

“多谢大王恩典!”

赵瑜又翻了几翻,又赞了几句。最后把简明字典地原稿交还给陈正汇,“既然已经编好,也不要再耽搁时日,现在就拿去印书馆刻版罢,孤想早点看到正样。”

“臣遵旨。”陈正汇躬身领旨,又转手把原稿交予卢明德。

卢明德心知赵瑜和陈正汇尚有他事,出言辞行:“大王,臣先告退。”

但赵瑜却没有回答,卢明德便不得不躬着腰等着回话。赵瑜用手指习惯性的敲打着桌子。半天才说道:“卢卿。今年国中的蒙学入学人数有多少?”

卢明德抬起头来:“回大王话,台湾岛上是六万三千人。加上外岛已有近七万。”

“毕业人数呢?”

“三万一千人。”

赵瑜点点头。虽然今年的儿童入学率比起三年前只增加了百分之二,但国中人口增加了四成,而生育率也在不断增加,入学儿童比三年前多一倍并不奇怪。

“那义学入学人数呢?”

“两千五。”卢明德回答的很流利。东海国由于没有设立太学,礼部也兼任教育部的工作,如入学率、升学率这样的统计数字,问他比问陈正汇更方便。

“也就是说蒙学毕业生考义学地话,只有不到十二分之一的录取率喽?”

卢明德道:“七分之一。蒙学是男女兼收,但义学只收男童。所以刨去女童,蒙学考义学的录取率为七分之一。”

赵瑜摇头道:“就算是七分之一,从比例上来说,还是少了点。”他见卢明德欲言又止,又道,“但从人数上来说却又多了些。今年入学的就有两千多人,三年后,这么些人怎么安排?再说……”

他继续说道:“蒙学三年,义学三年,加起来才六年,如果六岁入学,十二岁就能出来,就算九岁入学,十五岁也能毕业。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