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入邕钦二州,以防万一变乱,有措手不及之苦。”郑居中朗声说着。

一旦调兵至边境,前线的那些赤佬为了军功,找着几个借口,杀入交趾国中,却也是免不了的。到时候,蔡京、童贯必然会有一顿嘴仗好打。就算童贯再不甘愿,但为了维护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也必须得与蔡京争一争。而且,他也不认为童贯会反对他地提议——虽然方才应是为了附和赵佶,所以同意了蔡京地提案,但他郑居中建言要调动军队,童贯肯定也会默认——真要打起来,日后算起军功,总有童枢密的一份。

赵佶却不知郑居中心里地算盘,他闻言,登时皱起眉头,便又转看向童贯:“童卿,郑卿之言,不可不虑。你可有甚想法?”

童贯欠了欠身,郑居中的那点谋算他一眼看透,但他可没有帮郑太宰的打算:“陛下勿忧。广西一路,为防交趾,军力本为南方最盛,足足有万五之多。加之崇宁元年,又在桂州新进召集三千刀牌手。而邕钦二州之下,左右两江。四十五个羁縻州尚有四万五千余溪洞壮丁编制。有这六七万大军,不论交趾国中有何变故,单凭广西一路也足以应对,并不需额外调兵入广西。”

在枢密院的兵籍簿,广西地确有数万兵马,童贯这么说,当然不惧被人挑错。但实际情况究竟怎样。却也不必细说。京中的禁军被吃空饷都超过三成,而两浙。明面上有三万多禁军和厢军,实际上能有一半就不错了(注1),至于广西,童贯半点不报希望,四十年和平时光,足以让军籍簿上军汉们的名字,都变成各军将领肚子里的油水。除了刚编组的三千刀牌手应该还能挑出一千五百左右的战兵。其他各营的士卒,若不是成了广西一路大小官吏们使唤地奴仆,就是一堆只能在军籍簿上找到的名字。

但赵佶不知内里详情——这种事,天子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童贯地回答让他很满意,他笑道:“即然广西兵力如此之盛,郑卿也可放宽心了罢?”

郑居中心中大乱,童贯这么帮蔡京说话,让他始料不及。他急道:“陛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交趾毕竟是大国!”

蔡京这时再次上前,大声反驳,声音之大,中气之足。并不像已近古稀的样子:“交趾再大,兵力再盛,但国中无主,却也是无用。何况广东自五岭以南,多为平原,而广西却多山林,虽并称两广,但两地的水土却是不一。若从广东调兵入广西边境,只怕瘴疠疫气就能让军中损兵大半。”

“那东海人怎么不怕瘴疠?!”

蔡京眼睛一转,轻声笑道:“那可以问问刘少宰?”

刘正夫一愣。被天子、诸公一齐盯着。更是让他不自在,忙叫道:“太师何出此言?!”

蔡京反问道:“难道刘少宰忘了。前时为你诊病的,究竟是哪里来的名医吗?”

听蔡京这么一说,刘正夫登时恍然。近年来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几次重病卧床——在另一个历史中,他现在应该已经被罢去少宰的之位,而被迫拿着开复仪同三司地虚衔而致仕——但两个月前,一个来到京中行医的游方郎中,却用几幅药就把他的病治好大半,而那个游方郎中据称正是在东海学过两年医术。他看看蔡京,没想到这事竟然被他打听到了。虽然对蔡京消息之灵通感到惊惧,更不愿助其说话,但刘正夫现在却也不能说谎,只得老老实实的答道:“东海医术的确神妙,微臣的一身旧病就是一个东海郎中给治好的!”

“竟有此事?”赵佶惊道。刘正夫的病,她也是知道地,太医院的几位和安大夫轮番去诊治,都没有把病治好,但一个东海郎中却药到病除。“那人现在何处!”

刘正夫摇摇头,“微臣不知!”

赵佶又朝蔡京看去。蔡京禀道:“其人姓安,乃是个游方郎中。在京中三月,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号为神医。但月前给微臣幼孙诊治之后,已经离京北上,去了河北。”

赵佶立刻唤过梁师成:“速速派人那个郎中请回开封!如果医术真的如此高明,朕必不吝封赏。”

梁师成躬身应着,但蔡京却摇摇头:“陛下勿急,东海名医不止一人。据闻还有如华佗扁鹊一般,能开膛破腹,把人救活的传言。而且,听说东海,已经有能把痘疮治好的医方。东海有名医至此,避过交趾瘴疠也是理所当然。”

蔡京说着,微微瞥了一眼童贯:“不过东海内有名医,外有强军,同时商船遍于海上,势力之大,已远在交趾之上。况且,交趾毗邻广西,而东海却靠着江南。他们今日能攻下交趾,日后就能攻打福建、两浙,陛下,不可不防啊!”

※※※

回到府中书房,童贯这才把怒气一起撒了出来,挥手打碎了几个青瓷盘,琉璃盏,他才消气坐下。今天的议论到了最后,完完全全是蔡京胜了。两浙、福建不日就要增兵驻防,对北方地力量,眼见着就要削弱。

发了半天楞,他起身修书一封,唤来贴身的老都管:“童福。你明日去一趟衢山,去见赵瑜。把这封信交给他,跟他明说,只要他能如我愿。我愿保他如高丽例,世封东海,永为大宋藩国!”

注1:这些都是史实。北宋末年,大宋军队早已都烂透,除了西军可堪一战,不论是河北还是京营,全都废了。而南方诸路,所有战兵加起来,也就三五万的样子。若非如此,单凭一个方腊,也不至于在数月之内,就闹得江南翻天覆地。

第三十四章 移民(上)

政和七年三月二十日,戊申。

身下的船板猛地一震,张大牛睁开了眼。

“他爹,是到了吗?”头顶上层的吊床上,浑家王氏的声音传了下来。

张大牛在黑暗的舱室中摇了摇头:“说不准!”不过,船身的确不再摇晃。自从十天前离开台州后,他脚下的这艘船是第一次停止晃动。就在这时,闷闷的脚步声,咚咚的钟声,也突然想起,随着海风传进了舱中。

‘应是到了罢!’张大牛想着。这钟声他在台州的港口中,听到了数次,而船上,是不会有钟的。仿佛在配合他的推理,静得只有呼吸声的舱室内,这时也嘈杂了起来。这个船舱内的四十多名船客,都是如张大牛一般,被县中乡里的官府逼得活不下去的穷苦人。他们不知从哪里听到东海的富庶,以及对移民的慷慨,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抛弃了故乡的一切,走上了东海赵家的海船。

吱呀一声,紧闭的舱门被人从外打开。立刻,一道刺眼的光线冲散了黑暗,照进了舱中。久在黑暗中,张大牛被阳光一照,便不由自主的闭上了眼,但耳朵里却听得清清楚楚。

一个船员就在舱门口大喊着,这个人声音很耳熟,每天例行的甲板放风时,就是他来通知:“到地儿了!下船,下船!”

“到了!到了!”舱中一时沸腾起来。张大牛的两个儿子。也从吊床上蹦了下来,拍着手叫着。

“大哥儿,兴哥儿,别闹!”张大牛训斥着,但他地心中却也一样兴奋,虽然仅有十天,但船上的生活他是受够了。尽管从通风口中。不断有新鲜的海风吹入,但舱内的酸臭之气却始终萦绕不去。一天一次的舱中清洗。也洗不干净地板上不断增添的呕吐物。

张大牛摸了摸怀中,那个装着他一家四口仅剩的一点财产地小包裹,硬硬的还在——卖掉了传了三代地茅屋,用去了往台州的路费,剩下的那点铜钱,就在怀中的小包裹里——放下心来,挎起装满衣物的背囊。领着牵着两个儿子的浑家,随着人流,张大牛走向了光线照进来的地方。

走上了甲板,远处地山峦寨堡,近处的港口市镇,一时都映入眼中。但没有来得及多看两眼,张大牛就被人推搡了一把,被推到一边。他回头一看。只见几个面带病容的船客,颤巍巍的被扶了出来。张大牛认得其中两个,那两人与他同住一舱,前几日生了重病,被船员抬了出去。据说是被安排在单独空出的隔舱中,以防疫症。他本看着那两人的病症来得猛恶。几日下来应该已经不起,没想到现在还能被人搀扶着走路。

舷梯架了起来,十几个商人带着随从们当先下船,向远处的市镇走去。那些商人不像张大牛那般睡在挂满吊床的底舱中,而是在艉楼另有上房居住。不过张大牛也不会羡慕他们,他这等在东海船行登记来台湾地移民,都是被免了食宿船费的,而那些商人们住的上房,房钱却高达十贯。十贯!当他从船员们口中听到这个数字,直直乍舌不已。那已经可以在他老家。买一亩上好的田地了。而他卖了祖屋后所得到的。却也只有三贯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