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油风云[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确,直到1942年计划进军北非时,美国陆军才充分意识到石油因素的重要性,其后相应产生了一个集中化的、经过严格训练的供应组织。总而言之,战争期间美国航运总吨位的一半左右是运石油。军需部测算,当一名美国士兵前往海外作战时,为维持其作战能力,就需要重达六十七磅的给养和装备,其中一半是石油产品。   
    陆军新设立的油料补给组织推行若干革新措施来促进石油的运输和使用。它采取行动使产品标准化——具体地说,生产一种通用的汽车燃料和一种通用的内燃机燃料。它采用壳牌石油公司创建的一种附有油泵的、特别精巧的轻便输油管系统,它能使石油在作战地区无须使用卡车便能有效地运抵前线。但最大的发展之一是沿用迄今的五加仑汽油罐。陆军发现他们所使用的十加仑汽油罐过于笨重,一个人难以搬动。德国人则使用一种五加仑油罐。为了找到一种更加轻便的容器,美国人和英国人合作,在缴获的德国汽油罐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五加仑汽油罐。为了尊重德国的原型设计,他们给这种汽油罐起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绰号:“闪电式汽油罐”,但更通常称之为“德国汽油罐”。不过美国人在德国的设计上作了重要的革新。德国人必须使用漏斗,这样会使油垢进入车辆的发动机。美国人增加一个内装的出油管,可把油垢排出。   
    战时在技术上最大的一次失败是缩写为PLUTO 的“海底输油管”。这个海底输油系统旨在通过英吉利海峡,连接英国和法国的海岸,目的在于给进入西欧后经过法国进军德国的盟军提供其所需燃料的一半。输油管是建成了,但其设备故障不断产生重大的技术问题。结果,在进军的关键性几个月内,海底输油管的输油量近似涓涓细流。按平均计算,从1944年6 月的D 日至1944年10月,通过海底输油管,每天只输油一百五十桶,为那段时间在西欧美军耗油量1 %中微不足道的1 /6。在盟国整个燃料环节中最令人气馁的挑战或许是100 一辛烷航空汽油的供应问题。三十年代初期和中期,主要由荷兰和美国的壳牌石油公司研究人员研制出来的一种100 —辛烷燃料,与通常所用的75—辛烷或87—辛烷的燃料相比,可能使飞机发挥更高的性能——速度更快,动力更大,起飞更速,航程更远,机动性也更强。据测试表明,它在动力方面比现有的燃料提高15%至30%,并可节省大量燃料,从而有可能适用于更远距离航行的飞机。但在战争确实爆发前,这种代价昂贵得多的燃料没有多大市场;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主要由壳牌公司以及后来的泽西石油公司冒着很大的风险,把100 一辛烷汽油的研制和生产能力进行大量投资。壳牌石油公司将其生产的大部分100 —辛烷汽油储存起来。   
    但是战争爆发意味着突然之间有了市场——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市场。100 —辛烷汽油的优点在1940年的英国战役中得到证实。当时,由100 —辛烷汽油发动的英国喷火式战斗机的性能超过使用87—辛烷的德国梅塞史米特式109 型战斗机。有些人将英国在那场生死攸关的空战中的重大优势和胜利归功于100 —辛烷汽油。但生产这种高性能汽油需要特别昂贵的炼油设备,而且实际可用的产品却极少。产量指标在订定后又一次再一次地提高。两个航空汽油委员会——一个设在华盛顿,一个设在伦敦——建立起来,将数量有限的100 一辛烷汽油分配给所有的军需部门。尽管经常发生短缺,分配人员有时仍觉得他们不得不要浪费一点。在德国潜艇进行威胁时期,他们常把三艘油轮派往一个目的地,希望其中至少有一艘会顺利通过。   
    盟国所需的100 —辛烷汽油几乎必须全部由美国生产来满足。到1944年,美国几乎生产了总数的90%。1943年4 月,英国陆军部次官罗伯特。帕特森在给伊基斯的信中沮丧地写道:“从目前情况来看,形势将逐渐恶化。除非采取最果断的行动,我看目前的情况不会缓解。”对此,美国人报之以拟定一项巨大的建设和工程计划,这是战时最大和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幸而在三十年代末,主要由一位法国人尤金。霍德利和太阳石油公司的一些人研制的一种新的炼油技术——催化裂解技术——正在发展之中。由于威廉。伯顿三十年前研究的加热催化技术首次取得重大进展,催化裂解促进了100 —辛烷汽油的大量生产。如果没有那种技术,美国就永远难望在任何地方达到航空汽油需求的目标。可是在美国参战时,有限的催化裂解操作才刚刚开始,而且看来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需要的设备十分庞大——一些装置高达十五层楼,而且远比传统的炼油设备昂贵。可是,从此以后,全国各地加速建成了许多催化裂解装置,从最初设计和小规模试验工场的实验,到大规模生产,似乎没有丧失任何时间。   
    总之,作为100 —辛烷汽油生产运动的组成部分,近百个工厂和专用设施兴建起来,许多现有的工厂也转产100 —辛烷汽油。战时石油管理部和石油业不断同其他与之竞争的机构和企业争夺钢材和其他必需物资,以满足它们在建设目标方面的需求。产量要求越来越高,因而物资需求也不断提高。在高峰时期,所有航空燃料工厂不得不融为一体,作为一家巨型联合企业来经营管理。各种不同的部件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公司之间转运,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或者用伊基斯所说的话来讲,“尽可能地弥补产品桶数的不足”。生产工序和燃料本身的不断改善,得到大力推进。结果是飞行员获得了格外强大的动力来压倒敌机,负荷很重的轰炸机也能顺利地飞离跑道。   
    虽然盟军似乎经常遇到100 —辛烷燃料濒临用尽的情况,但是增加出来的产量奇迹般地满足了日益上升的需求。到1945年,需求量已比战争开始时所计划的高七倍,但此项需要量依然得到满足——美国在1940年的总生产能力为日产不足四万桶100 一辛烷燃料,到1945年已日产五十万四千桶。正如一位将军所说,政府和石油业是“从一顶帽子里变出了油来”。   
    “无情的时刻”   
    陆海军石油委员会在战后自豪地宣称:“供应部门从未在任何适当的地方不供应适当数量和品种的石油。没有一次战斗因缺乏石油产品而受到耽误和阻碍。”虽然那种判断在极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也有过一次例外——一供应系统在千钧一发之际,未能发挥作用。   
    到1944年春季,形势已明显地有利于对德作战的盟军。美军和英军已在意大利登陆,迫使意大利即将停止作战。苏军正从东线长驱直人。其后,在称为D 日的1944年6 月6 日,盟军在诺曼底海滩登陆,开始进入欧洲。但是,盟军经过长期精心策划的各项计划,突然出现失误。与计划和预期相反,进攻部队发现他们滞留在诺曼底的时间远远超出预料。德国人惊慌失措,却能暂时成功地制止了进攻部队,尽管燃料的匮乏大大限制了他们迅速向前线调动增援部队的能力。德军司令官格德。冯。伦斯泰特陆军元帅被迫下令:“使用人力和马匹运送装备——除非在作战时,不准使用汽油。”其后在1944年7 月25日,盟军终于突破德军的包围圈,德国人在无组织和无给养的情况下败退。现在是盟军感到惊奇的时候了——这时他们居然能轻松和迅速地追击德国人了。   
    在追击中,没有一支部队比乔治。巴顿将军指挥下率先突破的第三军更加迅猛。巴顿脾气急躁,容易冲动,发怒时犹如火山爆发(最后一点或许是他在打水球时头部受伤所致)。从6 月6 日登陆以后,巴顿认为盟军的战略缺乏胆魄和过于谨慎。面临这种情况,他一直感到难以容忍。1944年7 月,他曾写过一首诗,抒发他的伤感之情:你必须勇往直前,因为战场犹如情场,不这样,你将永远得不到什么……   
    所以,让我们投入真正的战斗,去冲锋陷阵,去拼搏厮杀,让我们把握时机,让我们忘却在寂静的、布满贝壳的空地上那些漂亮而坚固的基地,让我们竭尽全力去取得胜利!彻底的胜利!   
    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将军常常当众称巴顿是“一个伟大的、善于随机应变的指挥官”。在私下,虽然艾森豪威尔承认巴顿是一名魄力很大的战地指挥官,但他认为巴顿缺乏一个照顾到全局的指挥官所必需具备的那种宏观的重要能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