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到朱德总司令的赞扬。同时,成立军需、气象等学校及医科大学,培养各类技术人才。
1948年3月,东北局作出解放全东北,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的决策。7月,成立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为保障军需运输作出贡献。在各次战役中,后勤部门组织大批物资和民工、担架等支援前线,保障各次战役的胜利。
1948年9月,辽沈决战之前,成立了东北地区及各省的支前委员会,高岗亲任东北支前委员会主任兼民运部长,要求各级党和政府把支前工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他说:“要粮给粮,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一句话,要什么给什么。只要我们能办到,竭尽全力支援前线,要真正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为了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将后勤工作分为前方后勤与后方后勤。前方后勤属于军队编制、下设五、六个分部,负责部队的军械、供应和医疗救护等;后方后勤则负责军工、军需生产、物资调集、及物资运输等。这种后勤体制,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辽沈战役中,东北军区共运送粮草八千万斤,油料八千桶(每桶141公斤),动员民工160万人,其中7。6万随军参战,担架13800副,马车6750辆,修路4370公里,架桥385座,等等。在以后的百万大军进关与平津战役期间,动员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畜力,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
在三年东北解放战争中,东北全区参军总数160万人,支前民工313万人次,担架206178副,大车306710辆,马907020匹,粮食450万吨。谁能说得出,为战勤保障工作,高岗付出了多少心血!
1948年11月2日,随着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接着是百万大军进关与平津战役。高岗作为东北战勤工作的总负责人,随军到平津战役前线总指挥部,为解放平津再立新功。
总之,关于北满时期的工作,高岗虽然不是东北局的主要负责人,但他像在陕北创业时一样勤奋努力地工作。那时环境很艰苦,在哈尔滨,他就睡在沙发上,夜间不停的来电话,很少睡觉。有时半夜出发去前方找林彪商讨后勤保障工作;热河闹鼠疫,他带着警卫员去了解疫情;山东来的部队没有冬衣,一夜冻坏好多人,他亲自到处找仓库解决冬装;为了解决前方给养,他奔走前方后方。在整军治军方面,他发扬陕甘宁时期的经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纪律教育。东北局改组以后,他一度主持东北局和军区司令部的工作,上下团结一致,很快扭转了东北的局面。因此,林彪很佩服他。大军进关时,高岗去送别,林彪感慨地说:“老高,没有你,我打不了胜仗!”
就是在这期间,他们与彭真等人因为对工作方针的意见分歧而结怨。但从他们打算请刘少奇主持东北局工作这一点来看,当时对刘少奇是信任和尊重的。
1947年8、9月间,东北局派赵德尊去平山向中央工委汇报情况,他先找了安子文谈了彭真等人的错误、中央改组东北局的决定和东北局7月会议决议等情况。安子文说:彭真已调中央,现在他的地位这么高,在东北并未给什么处分,这事一定要慎重,千万别再说了。后来赵德尊和康生谈,康生说:这么重要的问题,当然要说。于是,赵德尊向刘少奇汇报,刘只说要注意团结,不要落井下石,过去东北党就是因为和朝鲜党不团结,结果垮了……
赵德尊回来向东北局汇报后,他们认为刘少奇偏袒彭真,从此对少奇产生隔阂。
高岗后来反省时说:
“1946年改组东北局以后……自己一点宗派的眼光看问题是错误的,不是与人为善。那时,他(彭真)也坚持错误。我们不是帮助的态度,而是对立的态度。那是很狭隘的。当时争论很多,那时,我对,他错。但这是陈云、林彪、罗荣桓等一致的意见,不是我一个人的。当时东北的经济发展,整个改组,是林彪、罗荣桓、陈云为主,还有中央的好多干部、军队,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做了一些工作。”
(六)历史的总结
回顾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尽管在出关初期的半年多,对一些问题发生意见分歧,甚至造成一些失误,但那不过是前进中不可避免的曲折。总的看来,东北各项工作的成就是伟大的,对全国解放战争所作的巨大贡献不可磨灭。
1948年大军进关前夕,东北局于11月23日在沈阳召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全东北解放后的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注37 该决议于1949年5月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对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我们开始进入东北,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帮助下,曾经利用和平烟幕进兵东北。接着又依靠其当时军事上的优势,配合东北反动势力,向我作大举进攻,企图消灭我们于立足未稳之时,当时情况,极为困难。尤其是当时东北党内少数领导干部所存在的错误思想,更增加了当时的困难。这些同志对于敌人的和平阴谋抱着很大的幻想,对敌我力量的对比,以肓目的乐观代替了冷静的科学分析,对旧政权旧军队敌伪残余分子和阶级本质,缺乏阶级的分析,过份强调少数一时不能取得的中心城市的作用而忽视了广大的乡村,因而使他们违背了毛主席1945年12月的指示,在坚决依靠东北人民坚决消灭敌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各种政策上发生了许多原则性的错误。这是在阶级斗争的紧要关头,少数同志丧失阶级立场的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这种倾向,一开始就遭受到另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坚决反对,但仍给予东北人民解放事业以很大的损失。直至1946年东北局“七·七决议”之后,才在全东北党内贯彻了毛主席1945年12月的指示,克服了党内右倾危险,使全党同志团结在东北局周围,同心协力,坚决依靠群众,动员1。2万干部深入农村,实现土地改革,发动农民斗争,消灭封建势力,消灭土匪,使反对蒋美匪军的战争成为广大东北人民参加的人民解放战争,在整整三年的艰苦战争中,在正确的军事指挥之下,不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使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从防御转入反攻,以致最后彻底的全部消灭了敌人,解放了全东北。
我们还要引用陈云在会上说的一段话:
东北解放的原因,一是中央领导的正确,二是有国际援助,三是关内的配合,四是前后方的努力。如果前面三条都有了,第四点是有决定意义的。
第四点里有几条,可能在现在与以后,都会有不同意见,首先是对形势的认识,其中包括和与战、敌我力量之强弱、独占东北、优势与建立根据地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七?七决议”之前就有争论,“七?七决议”以后也有,但是,另外的意见占了领导地位。这种争论在部队、在地方都有,这决不是个人意气,而是原则上的争论。因此,东北局的改组很有必要,否则搞不好。再就是1。2万干部下乡,没有这点,我们立不住脚。三是仗打得好。形势不利时,我们正确的退却(比如不打第一次锦州之战),该打时就苦打硬打。四是“七?七决议”后,东北局领导同志高度的共产主义的团结,这是有很大意义的。这里林、罗以全力照顾地方,地方优先照顾军队,这就合拍了……
罗荣桓认为:
胜利原因是在东北局统一集中的领导下,贯彻了中央方针,完成了土改,进行了建设,创立了强大的军队,以这来解决历史上的争论与教育全党。历史的争论,事实已做了结论。
形势问题,有所谓独占东北的口号。这一口号存在侥幸心理,是对和平发生幻想,想靠红军保镖。后来又有一战(决胜)的问题。这还是和平幻想……
毛主席1948年12月的电报,具体解决了形势发展的问题。但“七·七决议”以后才贯彻了毛主席的方针。从三年的战果来看,更证明了“七·七决议”是正确的。
胜利时指出这一条很必要,这不是仅是为了回答过去的争论(这在事实上已做了结论),而特别重要的是教育了全党干部。
历史已经过去60多年,回顾这段历史过程,应是认识与实践逐步统一的过程。认识与实践脱节,主客观的脱节导致战略上的失误。对这个失误,彭真有责任,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也有责任,而且责任可能更重些。然而在“七·七决议”以及1948年11月会议决议中,却以毛泽东的“一二?二八指示”为线定是非,过多追究个人的责任。这些是是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