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年后,陶曾谷又在致胡适信中写道:“适之先生惠鉴:敬启者,艺文中学 自开办之初即承赞助,恢复以后复蒙领衔呈请国府拨给补助费,嘉惠后生宁 有涯矣。惟艺中经常各费虽足维持,而基金至今犹属无着,一旦发生变故,学 校前途难免无停顿之危险。窃按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每年以三分之二之 款项,补助文化事业,艺中试验道尔顿制,似亦为重要文化事业之一,拟请先 生于本年六月间该会开年会时,提议补助巨款以充基金,倘能通过则艺中将 来基础巩固,发扬蓬勃,胥出先生之赐也。先夫有知,亦当含笑于九泉矣。先生 在平课务忙否?暇时尚祈常莅艺中惠予指导。曾谷将于三月中旬赴平为先夫 营葬,届时当趋聆教益也。”?
高仁山被捕之后,奉系军阀以艺文中学是赤化窝巢的罪名,将设在北京 东城灯市口大街七十二号的这所私立学校强行封闭,部分学生被迫转到天津 南开中学。后经该校师生多方争取,1928年9月15日又租赁西城府前街的清代 “升平署”重新开学。陶曾谷信中所说的“开办之初”与“恢复以后”就是由此而 来。1929年冬,艺文中学为缅怀老校长的业绩,在新校舍内创办“仁山图书 馆”。1931年,该校师生又刻碑纪念高仁山,碑文采用的是他生前常说并且最 能体现他大无畏的英雄本色的一句话:“身世悲壮,一丝不挂,无瞻前顾后之 忧,乃能言救国,做救国事业。”
信中的“曾谷将于三月中旬赴平为先夫营葬”,足以证明陈翰笙所说的 “高仁山在北京天桥被杀后,他的家属不敢去收尸,还是顾淑礼出面去收尸” 并不完全属实。与高陶一样从小用无锡话称陈翰笙为“寄爹”的顾淑礼的儿女 孙幼礼、孙稚礼、孙小礼,在《忆姨夫陈翰笙》中提到“姨父还为我们请过一位 家庭教师,名叫张挹兰,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北大女学生,后来她与李大钊同时 遇难。当时张老师的妈妈过于伤心,弟弟张友松年幼,于是就由母亲代表张老
北大教授高仁山的革命传奇| 179
师的家属去收尸”;而没有承认顾淑礼为高仁山收尸的事情。@史建霞在《高仁 山》一文中,也只是说“消息传来,他的学生们冒着生命危险与他的家人、亲友 一道,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北京西山卧佛寺东面的东沟村”。
到1934年3月6日,胡适又在日记中写道:“梦麟夫人陶曾谷约我去谈艺文 中学事,我提议她与我同时退出校董会,而委托妥人为校董,此意当可解除一 切纠纷。”
所谓的“梦麟夫人陶曾谷”,是当年颇为著名却又一直在以讹传讹的情爱 故事。2006年6月,北京中华书局从台湾远流出版集团引进署名苏文的《民国趣 典》一书,易名为《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公开出版。其中的《蒋梦麟:因爱亡 友而娶其妻》一文写道:“蒋梦麟代理北大校长时,和教育系教授高仁山是莫逆 之交。1927年10月,高仁山以参加政党、有反对北京政府之嫌,遭张作霖下令逮 捕,不久遭枪决。高仁山死后,蒋梦麟对其妻陶曾谷照顾备至。当蒋梦麟的妻子 病故后,他便与陶曾谷结为夫妇。婚礼上,蒋梦麟答谢宾客时表示:‘我一生最 敬爱高仁山兄,所以我愿意继续他的志愿去从事教育。因为爱高兄,所以我更 爱他爱过的人,且更加倍地爱她,这样才对得起亡友。’”
高仁山被捕的时间其实是1927年9月28日。蒋梦麟与陶曾谷结婚,已经是 1933年的事情。据蒋梦麟的儿子蒋仁渊、女儿蒋燕华及外孙女吴小燕介绍,蒋 梦麟于1908年自费去美国留学之前,与元配妻子孙玉书生育有一子蒋仁宇,另 有一女夭折。1917年留学回国后,夫妻二人又先后生育次子蒋仁渊、女儿蒋燕 华、幼子蒋仁浩。1933年,蒋梦麟与孙玉书协议离婚后与陶曾谷结婚。正在读小 学的蒋仁渊见到《姚江日报》刊载蒋梦麟与陶曾谷结婚的新闻,匆匆回家告知 母亲,母亲只是喃喃地说:“你爹变心了。”协议离婚的孙玉书,依然留在浙江省 余姚县回龙乡蒋村的蒋家孝养公爹、抚养儿女。三子一女的教育费由蒋梦麟继 续承担。陶曾谷再婚前与高仁山生育有一子高陶、一女陶燕锦。蒋、陶再婚之后 没有生育,对于双方子女一直持平等对待的态度。⑩
180 良阖噶“I 二
I ^政学两界人和事
注释:
①高陶:《我的三个父亲》,见钱理群、严瑞芳主编《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年版,第319、323页。
②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5页。
③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37、40页。
④李秋生:《有关高仁山之死》,《传记文学》总号314期,1988年。
⑤高陶:《我的三个父亲》。另见史建霞的《高仁山》一文,《中共北京党史人物》第二卷,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⑥张次溪编著:《李大钊先生传》;北京宣文书店1951年版,第23、24页。“劳会”指由中国 共产党方面的陈维人、邓中夏、罗章龙、何梦熊等人领导的“劳动组合书记部”。
⑦《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页。以上叙述参见包遵彭著《中国共 产党青年运动史》,南京拔提书局1947年版,第10、13页。吕芳上著《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 (民国八年至十八年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第234页。
⑧杨扶青、李峰、张芥尘、于树德:《新中学会纪要》,文载《五四运动回忆录》(续〉,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63、464页。
⑨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1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235页。
⑩《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9页。
?《昨日五万人游行示威》,见《晨报》1925年10月27日。《昨日市民两万人示威游行》,见 《晨报》1925年11月23日。参见吕芳上著《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 第241页。
⑩《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461页。“浮筠”即前北京大学理科学长、著名物理学家夏 元琛。“少川”即当时的张作霖军政府的外交部长顾维钧。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6册,第434页。
@《人物》杂志,2005年第6期。
?《蒋梦麟后嗣缅怀蒋梦麟》,钱理群、严瑞芳主编《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第109页。
历史劲流中的胡适之
胡适,字适之,据说当年的北大同事黄侃曾经调侃他说:胡先生你口口声 声说要推广白话文,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适”,而应改为 “到哪里去”才对啊!
在笔者眼里,胡适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史与中国现代制度史的最为重要的 贡献,就在于他以人为本、和谐宽容、自由民主的精神追求,以及由此而来的 “到哪里去”的路径选择。
一、源于美国的民治思想
胡适的民治思想潜移默化于留学时代。1911年3月9日,刚到美国半年的 胡适读到了美国前总统林肯的葛底斯堡((^妒&㈦演说。1916年4月18日,赵 元任来信与胡适讨论林肯演说中的经典名言^0^61711116111 0【1^16…0树6,切 11161^16严叩16”。胡适先译为“此吾民所自有,所自操,所自为之政
府”;觉得没有译出原话的神韵,又改译为“此主于民,出于民,而又为民之政 府”,结果依然是不满意。梁启超此前曾经认为这是不可翻译的一句名言。孙 中山在《文言本三民主义》中,把这句话翻译为“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 享”,后来才把这一林肯版的美国式“三民主义”翻译为汉语世界所公认的最 佳译文:“民有、民治、民享。”
在林肯版的美国式“三民主义”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民治”即切1116 ?160这个短语的真义是“权为民所授”,压缩成一个词便是“民治”。民治的关 键是“切”,它的意思是“通过”和“经由”,这是“程序正义”之始。如果国家权力
182 I民闽嘴I丄
I ―政学两界人和事
不是通过全体国民的选举程序,那么,“为民”之类的“目的正义”就无法保证。 《新青年》杂志以及由其开启的新文化运动,虽然采用了“民治”的概念,当 时最为流行的却是具有“为民做主”、“民的主宰”等多重歧义的“民主”二字,以 及由陈独秀音译的“德先生”(!^!!!忧!〃肌力。金观涛、刘青峰在《〈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