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表情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极端的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不看在眼内。   
例如,办公室里在谈话,有人坐在角落里不插话,连笑都不笑一声,投过来一种无关己事的目光,这就是一种根本不看在眼内的表情,但有可能其内心是一种好意,只是不参加谈话而已。尤其是女性,有的人觉得表现自己的好意,反而不妥,不如就显现出一种近乎漠不关心的表情来。   
心理与表情有时反差很大甚至是相反的意思,例如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   
这种情况眼光表情不同,通常人们说脸上在笑,心里在哭的正是这种类型。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装出谈笑风生,行动也落落大方。   
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觉得如果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或想法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会有不好的结果,甚至会招致灾祸,所以以笑代怒。   
由此可见,观色常会产生误差。满天乌云不见得就会下雨,笑着的人未必就是高兴。很多时候,人们把苦水往肚里咽,脸上却是一副甜甜的样子。反之,脸拉沉下来时,说不定心里在笑呢。   
遇事慌乱必将出现差错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菜根谭》   
要想在事务纷忙时也能保持冷静态度而本性不乱,必须在平时修身养性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不留恋,必须在平日对人生有所彻悟,看清事物规律。   
曾子重慎、重孝,强调内心修养,自有其既尽人情又合事理的价值。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态度端庄,言辞谦和,行为谨慎,不以狂躁伤人,不以骄纵触规犯法,不到处捅漏子、闹矛盾,少犯错误,避免被人指责怨恨……应该是一种很好、很难得的品质。曾子还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临大节而不可夺”,“战阵无勇,事君不忠为非孝”。但是人在面临抉择或者有所建树甚至有关生死的场合,一味谦和谨慎,一味守身保誉,一味归向内心,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想真正做到“忙处不乱性”、“死时不动心”,则是人生一大难事,不是人做不到,而是做到的人太少。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5000士兵,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不慌乱,遇困境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再来看一个外国人的例子。葛力内在一次会议中对一项决议投了反对票。这个政党的领袖来到他的办公室,指责他是本党的叛徒,企图破坏该党组织。   
葛力内正在写稿,见政党领袖过来时仍没抬头,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身旁。来客见葛力内如此冷淡,更是火上加油,越发生气,于是对葛力内辱骂起来。可是,葛力内就是不予理睬,依旧默默地写着他的东西。   
来客无可奈何,绕着葛力内的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绝地重说了一遍。虽然来客几番重复这套盛气凌人的指责,但葛力内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活。直到来客词穷怒息准备离去,葛力内才慢慢地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轻轻地一笑,丢过去一个得意的眼色,说:“干吗那么着急走啊?回来尽情地发泄吧!”   
反过来,也可以用刺激对方的方法,看对方的修养、定性如何,例如在商务谈判上,刺激的作用和效应都在于能够引起对方的忧虑不安。在商务谈判中,许多场外行动都可能引起双方的注意力,直接影响谈判桌上的形势,对商谈者起到刺激作用。例如:在商谈期间,还在继续和另外的商家接洽;在谈判过程中,突然有其他客商找上门来,暂时中断了正在进行的会谈,抱怨商谈时间拖得太久,自己的日程活动安排得很紧;直接和其他客商交换资料,等等,这些是双方都非常敏感的举动,可以暗示给对方很多东西,使对方有紧迫感。   
当然,这种场外刺激的方法不能乱用,因它们很具冒险性,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和诚意。另一方面,切忌小题大作,故作声势,结果“假”客商赶走了真正的合作者,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刺激对方必须巧妙,至少要表现自己的诚心诚意,也就是说要告诉对方:“我并不是嫁不出去的女儿,而是确实中意于你,就看你领情不领情了。”这样的刺激才会促进双方的理解与合作。   
在商务交际中,刺激对方的途径并不限于言语,一些事实会更有说服力。但是,如果你想继续合作的话,同样的道理,应该通过一些环节和细节进行暗示,不要过分伤害对方,例如,如果在价格上争执不下,你可以拿出新设计来要求对方,或者对原来订的货物提出意见,说明双方都要面对现实,才能有好的合作前景。   
看准了就动手,不要患得患失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孔子说过这句话:“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世上许多事都是这样,越害怕失去越容易失去。   
患得患失,左右为难时,中庸处世采取的方法是“折中”。朱熹说:“凡物皆有两端,中大小厚薄之类;于类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又说:“若与之二百则过,与之五十则少,只是百元便恰好。”意思是,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个极端,好比大小厚薄之类,在每一类中又可以区分它的两个极端,通过量度得出它的中点,然后加以采用。好比给一个人钱,如果给他二百块钱太多了,给他五十块钱又太小了,那么给他一百块钱就是恰到好处。   
只有你不怕失去与敢于得到,才是心理平衡的前提,否则你做出折中的决定也是困难的。   
柳下惠,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待在鲁国。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的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柳下惠在当时不被任用,没有怨怒,处于落魄境地,也没有可怜的样子。他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能够坦然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康熙即位的时候,刚刚8岁。按照顺治皇帝的遗诏,由四个大臣辅政。其中一个叫鳌拜的老前辈,仗着自己掌握兵权,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利用职权扩大占地面积,还用差地强换别人的好地。他这样搞腐败,还不许别人有看法,谁反对他,他就诬陷人家大逆不道,给处死。   
康熙14岁的时候,开始亲自上班办公。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争了起来,大吵大嚷,很不像话。康熙非常生气,但考虑到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把苏克萨哈杀了。   
从此,康熙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单独过来商量事情。鳖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地走向老总办公室,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双规”了,康熙命令下属立刻调查鳌拜的罪行。大家都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