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一战胜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是一些中产阶级,他们手上有一定的钱,存入银行,每个月的利率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足够过上很富足的生活了。

这些人,就是靠吃利息过日子。

这若是在以前,帝国来牵头搞建设,那确实是符合政策需求的,但现在却已经不符合政策需求了。

帝国要让这些中产阶级去投资什么的,首先就必须降低利率。

利率降低了,储户就会考虑把钱放在银行划不划算。一旦不划算,他们也就会把钱抽出银行前去投资。

知道了这一现象后,帝国并未立即下调储蓄利率,目前的投资金额已经够大了,不需要进行刺激。

等投资金额下降了,再下调利率以刺激储户投资。

中华帝国的调控能力是很强大的,因为目的性明确,计划也比较周全,所以调控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差错。

1925年,中华帝国那些没有新房子的国民大多都到银行去申请了房贷,中华帝国的房贷产发展迅猛。

由于房地产的发展,使得政府减少的工程建设方面所带来的空缺被填补上,建筑材料制造业只出现了微小的波动。

由于投资热潮的出现,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一片繁荣,而国民申请房贷之后,个个都很快住进新房,或者即将要住入新房。

帝国国民人人都有新房子住,都能过上十分舒适的居住环境。

1925年全年下来,中华帝国有大量的住房开工建设,同时有许多国民购买了家庭汽车,特别是对于那些收入不错的工薪阶层,以前开小汽车的都是那些资本商人,小汽车还属于奢侈品行列,而如今小汽车却开始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的普通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整个中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1年辛亥**之时,整个国家一片贫穷,而到了1925年,国民即将都能住进舒适的房子里了,而且都开始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

整个国家一片繁荣和谐,同时军力强盛,不受外在力量侵犯,处于一种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之中。

国家欣欣向荣,全体国民精神振奋,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和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华帝国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持续上升,人民普遍信任并拥戴中央政府,夏钧的威望也不断上升。

帝制的呼声再次高涨,很多民众呼吁夏钧应及早登基帝位,以顺应民意。国民普遍希望帝国元首能够登基,以重建汉室正统。

不过很多国民都在等待1929年的民意公投。

在1925年,中华帝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35,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4900亿亚元,是战后以来发展最好的一年。

这一年,也是中华帝国5亿人口大部分都普及了先进生产力的一年。

大量的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农业人口锐减到了三千万人,而在十四年前,中华帝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大部分的人口都从事农业,采取的是农村自然经济的模式进行运转。

而剩下的三千万农业人口,大多都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力。

内陆经济在1925年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大量的工业搬迁到了内陆,加上帝国刺激了国民消费,使得内陆的很多工业都发展了起来。

内陆地区大量的城镇发展了起来,同时很多以前到沿海谋生的工人也返回了内陆地区,中华帝国的经济分布终于是平衡了一些。

目前内陆地区最为发达的就是重工业,重工业大部分都分布在内陆地区,而帝国北部、西北部则是矿业开采最为发达,到处都是正在忙碌着开采的矿区,其中诸多大型矿区,还有一些超大型矿区。

而沿海地区则以轻工业和对外出口型工业及造船业最为发达,同时也有一定规模的冶金业,但相比内陆和北部、西北、东北等地区发展起来的冶金业来说,沿海的冶金规模已经比不上了,目前沿海的冶金主要是从海外进口矿石,然后供应沿海的钢材需求,以及出口国国际市场。

经过多年下来的产能扩充,中华帝国的钢铁等产品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国际贸易市场。

而近年来,中华帝国加大了移民力度,大量的国民向西部、北部移民,这些多是工业人口。

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农业不是很发达,但矿产资源很丰富,那里的汉族又不多,中华帝国目前版图很大,向北延伸到了北极,俄国拿勒河以东都是中华帝国的领土。

向西延伸到了里海,向南延伸到了印尼,向东延伸到了太平洋的几个群岛,但传统的汉族活动区域却是集中在东亚地区。

西部大概以陕西为界,甘肃等地区虽然之前也很多汉人,但被少数民族屠杀了不少,而且各朝改朝换代时被反复的屠杀,因此自满清灭亡后,汉人的传统活动区域,向西勉强延伸到甘肃。

向南也就是到海南,向北也就是到山西地区,东北则被满清屠的几近成为无人区。

西南地区,也就是云贵地区。

如今中华帝国的版图已经扩大了很多,因此帝国必须组织大量的移民,以巩固这些或收复或新增的版图,以让这些区域成为汉族的活动区域。

在帝国的各种鼓励政策下,大量的国民向西北、北方、东北地区移民,单一里海地区的‘中东省’来说,汉族在该地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八百万,而且数量还在增加,而中东省的少数民族又被‘腐败官僚’给祸害了一大批,汉族在该地区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向世界各地移民,特别是澳大利亚等地区,同时主要向第三世界成员国移民。

除了像澳大利亚那种地方,其他的移民活动,都是不更换国籍的,而是直接以中华帝国公民的身份前去其他国家经营农业、商业和从事高报酬的技术性工作。

如俄国、交趾、朝鲜、拉希德阿拉伯王国、暹罗都有大量的汉族。

仅在国外地区的汉族,在1925年就已经达到了两千万左右,这两千万汉族在世界各国从事的都是效益很不错的经营活动。

——————

第一更到

还有一章七千字的,今天更新一万二

第391章:夏钧的决心

第391章:夏钧的决心

中华帝国的海外公民当中从事农业生产的非常多,因为中华帝国在农业上拥有压倒性的技术,而很多国家又在农业上弄起了关税壁垒,因此帝国以打入这些国家内部的方式,利用优势农业技术为海外国民谋利益。

每年这些海外国民,都能靠农业技术赚到一笔可观的财富,这些财富最终也都会流入中国本土。

同时这些人又对其他国家的农业没什么建设性的贡献,主要的竞争优势就是中华帝国的高产作物,但中华帝国随时可以切断供应,因此那些国家的农业生产力实际上没有提高,战争若是爆发,帝国把公民撤走,留下的还是原来的土地,以及一些不算先进的农业机械。

还有很多公民在其他国家经营各类商店,其中以在美国境内最多,中美之间虽然不允许双方资本进入,但实际上主要是银行方面。而这种小投资,实际上双方都在对方境内进行。

双方的国民在对方境内活动频繁,为此经常闹出间谍案。

但中美双方都保持着一定的默契,若是美国逮捕中国间谍,中国马上也会逮捕美国间谍,接着双方将对方的间谍遣送回国,算是一种交换。

但中国间谍数量不多,而美国的间谍则很多,很多都是非专业的乌合之众,根本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

美国就像是做生意一样,出钱购买情报,因此也就催生了大量的乌合之众。

中华帝国的间谍则受过专业的训练,显得十分的专业,被发现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中美双方在对方国家的投资,多以小投资为主,大投资是不允许进行的。

而这些小投资方面,中华帝国占尽优势。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经营,有什么优势项目,一出来就是一大片的加盟商在全球各个有经营环境的国家到处分布。

当某一项目可能已经快要失去竞争优势时,这些加盟商多会收到华夏会的消息,转手将该项目卖给那些外国佬,赚足利润走人。

华夏会有专门的机构对世界各国市场进行监控,然后对一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或者是深入的调查,从而得出市场发展推论,并通知相关的海外经营商,以追求最大的利润。

这种精细化的指导,傻瓜经营模式,是在最大限度的从其他国家攫取财富,以增加本土的财富。

尽管华夏会在做这些工作时投入了不少的财力,但这些财力实际上是被自己人赚走的,自己国家的国民赚到钱,钱还是在本国内部流通,不会流失掉。

就算是用投入一百块钱去做相关工作,而海外华人经营者只赚到了九十九元,这都是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