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一战胜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各省商馆就组织了大量临时宣传人员,这些临时宣传人员有到处张贴小广告,有的则深入到乡镇之中进行宣传。

而到学校宣传的任务则交给了宣传部的‘正规部队’来负责,这些宣传部的人员一个个口才好,相貌端正,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

全国各地宣传人员四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拉皮条行动

……

湖北一家私立中学内,一个穿着汉服,手拿扬声器的年轻人正站在学校的校场上,对着下面的学生们说道:“老师们,同学们,很高兴与大家见面,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张正杰,也是湖北人,同时我也是华东自治三省宣传部的人员,今天我来到这里,是想给诸位同学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我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你们的故事。”

下面的师生们看着上面个穿着汉服,头戴发冠的年轻人,所有人都认真注视着他,倾听他要说的故事。

“两年前,我也像大家一样,也是一个中学生,只是我那时即将要毕业上大学了。但我家里很穷,家中仅两亩田地,却要供养我上中学,昂贵的学费已经让我的父母操劳得苍老得许多。因为家境原因,我犹豫着要不要去上大学,老父老母让我安心去上学,家里的事情不用我去操心,但我知道,我若去上了学,父母将更加操劳。当时我一度打算放弃学业,找个活计赡养父母。

但就在这个时,有传言说去福建上大学,那里免学费,学校每个月还能给学生补贴,至于是谁说的已经不得而知,而且我也找不到人引荐。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是骗人的,那个时候腐朽的满清王朝还统治着中国,谁会相信一个学校竟然给学生补贴呢?

我当时也不信这是真的,但我的母亲知道了这个消息,连夜给我缝好了一双千层底的新鞋,让我去建安继续求学。

于是我就抱着不大的希望,从亲戚那里借了路费就上路了,一路上我被土匪劫了两次,把我的干粮都抢走了,好在我在路上碰到了一群去福建的行脚商人,他们把我带到了建安。当我到达建安的时候,我激动的泪流满面,因为我在那里看到一所大学,那里真的有一所大学。

而且当我进去以后,发现果然如同传言一般,那所大学不仅免学费,而且还给学生发放补贴。

那所大学就是现在华东自治三省的华东大学,虽然现在的华东大学已经有近八千名师生,但在我到华东大学的时候,仅仅只有三百多人,那时候学校也简陋,但我在那里却接触到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理工科每个专业都有完备的实验室。而那时的华东政府,还是一个保安团。

现在的华东自治三省都督夏钧,就是我们的校长,也是保安团的领袖,当时他一边对抗满清政府,一边对我们说:“要想复兴中华,首先得复兴民族主义,他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身汉服,也就是我身上穿的这种,并且鼓励我们留长发,恢复我汉人衣冠。另外他还说,除了恢复民族思想,想要复兴中华,还得努力发展教育,努力兴办实业,不管是教育救国还是实业救国都一样重要,一样也不能丢下。”

“我记得当时去的时候,在建安仅有一家造纸厂和一家纺织厂,可接下来,我和大学里的同学在校长的带领下,陆续又建立了钢铁厂、水泥厂、军工厂、罐头厂、卷烟厂、打火机制造厂、化肥厂等等工厂。之后,校长带保安团打败了清军,我们在闽西北取得了自治,自从那以后,不管是教育还是实业,我们在校长的带领之下,一步步的壮大起来。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就爆发了,尔后,民国成立,我们大汉民族再次站起来了。然而当初那个仅在建安乡镇发展的保安团,今天已经建起了上千所小学,上百所中学,而且建起了六百多家工厂,占我们中国工厂数量的70以上。我们的工业产品,远销全球各国,我们的工厂已经能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

同学们,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

就在一个星期前,我们华东自治政府教育部出台了新的政策,凡事外省到华东的中学生,一律给与补贴1。5元,到华东就学的大学生,一律补贴2元,而且还免除住宿费。

当初,我们这些第一批到华东大学的学生,虽然有拿这样的补贴,但伙食还是要自己负责的。

同学们,你们还犹豫什么呢?

振兴中华不是喊口号,不是搞游行。唯有民族思想,唯有教育,唯有实业三者相结合方内振兴中华。

当今中国,仅华东政府可以做到。

就让我们一起到华东自治三省去,去那里的学校当一名老师,去那里的工厂当一名工程师,努力让我们所学得以致用,努力让我们中华更加壮大一分。”

下面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所私立中学的校长当场被触动了,于当天决定全校迁往华东自治三省……

第五十九章:吃了狗屎一般的六国银行

第五十九章:吃了狗屎一般的六国银行

宣传部的攻势十分猛烈,不过短短一个星期,就把全国上百所中学中的三十四家忽悠到了华东自治三省。

这些中学是集体搬迁,师生共赴华东。

他们以前到华东自治三省,一是学生有补贴,二是教师可以在教育部领取工资,三是学校硬件也将由教育部负责修建。同时,华东自治政府大办教育实业,更符合他们的理想。

当物质和理想都具备后,吸引力就大大增加了。

相比那些没有全校搬迁到华东自治三省的,学校里的中学生和教师最少跑了一半,全都被忽悠到华东自治三省上学去了。

而那些大学中,山西大学堂,以及北京清华大学、天津这些地方的大学等,也有许多学生前往杭州。

对付这些大学,宣传部有更高级的东西,那就是给他们放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多是宣传部请华东大学的电影系拍摄的,这些纪录片中记录了华东的教育、工业发展。

一个个工地,一所所正在修建的学校,以及那如同钢铁洪流般的摩托化部队,以及在蓝天上翱翔的空军,都把那些学生看得热血沸腾。

“路费包了,去了还有补贴,为什么不去呢?”

“就是啊”

“同学,我们一起上路吧”

“好啊”

……

这场到处拉皮条的行动马上受到了各大报纸的注意,杭州的记者派出大量记者到各地去采访了那些师生,以及那些文化人士。

对于华东自治政府的这种政策,在知识分子的群体中普遍表示支持。

同时在采访教育部时陶成章表示:“委员长日前又向教育部拨款五千万元,我们华东自治政府的教育经费将上升到每年一亿元的程度。”

“陶部长,这么高的经费,华东自治三省的财政能承受吗?”申报的记者问道。

“委员长说过,勒紧裤腰带也要发展教育,其他可以省,唯独教育不能省,今后教育部得到的经费将占财政收入的30以上。”陶成章回答道,“我们华东自治政府将努力做到三年内普及小学教育,六年内普及中学教育,十二年内普及大学教育。”

“陶部长,那按照这个计划,是否十二年后人们都能上大学呢?”又有记者问。

“按照发展计划来说是这样的,但也不完全是这样。如果有些学生想坚持完成学业的话,现在都可以上大学,但也可以选择进入社会就业。而到了十二年之后,大部分都将读完大学才进入社会就业。当前,只要学生肯读,我们教育部就竭尽全力供养他们就学。”

陶成章的回答震惊了很多人,他们震惊的是华东自治政府的大手笔,以及发展教育的决心。

无论是南方的《申报》、《新闻报》,还是北方的《大公报》,都对华东自治政府的发展教育决心给出了肯定的评价。

同时许多报纸也是第一次肯定华东自治政府的自治,然而依旧有很多报纸在华东自治三省境外抨击华东自治政府的自治。

不管是**党还是立宪派,都对华东自治政府持有一种隐隐的敌意,这种敌意在报纸上表露无遗。

立宪派指责华东自治政府广罗人才,图谋不轨。**党则指责夏钧割据地方,不顾国家大局,这么多教育经费,怎么不交给其他省份发展教育云云。

**党的这种甚是脑残的言论把夏钧都给看乐了,然后不出意外的,报纸被他扔进了垃圾桶。

然后……

夏钧心情大爽。

北洋政府华东自治政府这样大力发展教育的行为表现得很支持,没几天袁世凯就把夏钧任命成了教育部副部长。

对袁世凯来说,这样的局面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发展教育,的确是强国之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