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王元庆来说,没有别的选择。

10年来,共和国出台了很多法律,逐步放开了土地的使用。比如在2030年通过了《土地流转法》,确定了土地使用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地位,为后面农用地进入流转市场打下了基础。又比如在2035年通过的《土地有偿开发法》,最终消除了农用地与商业用地的限制,全面放开了土地交易市场。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两部法律已经在共和国的土地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对整个政治改革而言,两部与土地有关的法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共和国的社会变迁来说,这两部法律更是意义非凡。别的不说,通过将土地流转全面市场化,为集约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两部法律对平衡土地利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外界怎么看,在2030年之后,共和国的民众、特别是3亿农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问题是,不管两部法律多么重要,都没有触及根本问题,即土地所有制。

按照两部法律的规定,进入市场流转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土地的所有权。毫无疑问,这样的法律是不完善的。在没有解决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不管两部法律制订得多么完善,也存在巨大的漏洞。也就是说,如果政治风向发生转变,当权者随时可以修改两部法律,利用土地所有权掠夺公民的既得利益。

到这一步,要改的就是土地所有制。

显然,共和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改变土地所有制的艰难性。

如果放在10年前,恐怕很多人会把王元庆此举当成“卖国行为”。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王元庆在共和国搞“颜色革命”,只是站在绝大部分公民的立场上,元首提出“宪法修正案”正是时候。

以往,制约土地改革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相对紧张的农业用地,二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三是尚不完善的法律制度。由此三个问题带来的现实情况是:为了确保全国民众主要粮食供应,也就是主要粮食的产量,国家必须保证最低限度的农业用地,防止耕地挪作他用,也就得通过制度对耕地的使用方式加以约束;受土地使用方式的限制,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利益集团成为了土地改革的最大阻挠者,也成为了众多相关改革措施的反对者;在政治体制尚待完善的情况下,掌握公共权力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掌握了立法大权,使法制成为一句空谈。可以说,在纪佑国离任之前,也就是在2017年通过的“四法案”之前,几乎没人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共和国的内部矛盾。

从2017年到2037年,20年间,共和国的国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对粮食的“刚性需求”大大降低。事实上,共和国的粮食消耗量并未减少,反而增加了不少。2036年共和国人年均粮食消费量近1000千克,2017年只有640千克,即便2017年的人口是2036年的1。5倍,2036年的粮食消费总量也比2017年增加了4。17%,也就是大约4000万吨。20年内增加4000万吨的需求,对共和国来说根本算不上挑战。因为20年内,单位粮食产量提高了近20%。也就是说,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情况下,2036年产出的粮食还有大约15200万吨的结余。虽然2036年的数据有很大的特殊性,因为按照中央的部署,当年的粮食产量必须比2035年提高15%,多出的产量中,半数援助给印度,半数用来补充战略粮仓,所以实际流入市场的结余粮食不会超过1200万吨,只起到了平抑粮食价格的作用,但是在各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动下,特别是农业生产工业化的影响下,不但能够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还能极大限度的削弱农业对土地的依赖性。如果农业实现了工厂生产,土地就不再是农业的第一要素。如果土地失去了农业生产第一要素的地位,土地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在此情况下,以确保粮食产量为由的耕地保护政策也就是失去了存在下去的理由。事实上,就算实现工业化农业生产仍然需要好几十年的时间,因为共和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人口数量将在未来30年内急剧减少,劳动力数量也将大大减少,必须通过集约化农业生产来减少农业从业人口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减少耕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可以说,通过减少耕地,提高农产品价格,还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相对而言,另外2个问题早就得到了解决。

事实上,从纪佑国开始,共和国的领导人就在为政治改革努力,为改变土地所有制努力。

别的不说,由纪估国提出、赵润东落实的“四法案”就是在为土地改革做准备。通过10年的建设,到王元庆上台执政的时候,共和国的“吏治”情况已经大大改善,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土崩瓦解,而各方面的法律制度也在王元庆执政期间,通过政治改革加以完善。

用外界的评论来说,在王元庆抛出“宪法修正案”的时候,进行土地所有制改革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当然,外界仍然低估了王元庆。

元首提出的不是“土地所有制改革法案”,而是“宪法修正案”。也就是说,改革土地所有制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最多只是主要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

在全国民众纷纷猜测“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通过修改宪法来改变成为制约共和国社会发展弊端的土地所有制的时候,也就是23日夜间,共和国国家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段的时事要闻中重点报道了“宪法修正案”的全部内容,以新闻评论的方式提出了进行全民表决的观点。

直到这个时候,外界才知道,王元庆这次玩真格的了!

第21章 易筋伐髓

“宪法修正案”公布于众后,再也没人怀疑王元庆是个“理想主义政治家”。

当天晚上,国家电视台的两名播音员轮番上阵,总共用了2个半小时才读完了“宪法修正案”(草案)的全部内容。

虽然播音员的声音中不含半点感情色彩,让新闻报道显得非常僵硬,但是对于密切关注共和国政权更迭的人来说,在2个半小时内获得信息,足够任何一家新闻机构忙上2个半月。

如同名字本身一样,“宪法修正案”涉及到的内容就是对政治改革的总结。

当天晚上,全世界都热闹了。

用CNN的话来说:“宪法修正案”吹响了政治改革“总攻”的号角,必将成为共和国的历史转折点。

半岛电视台在报道相关消息时,除了用上了“历史转折点”之外,还明确提到,通过提出“宪法修正案”,王元庆对2013年由纪佑国发起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开端、以政治改革为收尾的“新世纪改革”做了阶段性总结,同时宣告了由纪佑国、赵润东与王元庆共同开创的“黄金时代”的结束,共和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境外媒体毫不吝惜的赞扬,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宪法修正案”的重要性。

从共和国官方公布的消息来看,“宪法修正案”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体制下的全民所有土地、社会公共基础设施、集体财产的所有制问题,二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选举与产生方式,三是立法、司法与行政等国家公共权力的分配、监督与实施原则,四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与中央政府的产生方法,五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关系。

毫无疑问,这是关系到共和国基本制度的五个关键问题。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不管是谁,只要在解决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资格进入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领导人的行列。正是如此,当王元庆提出“宪法修正案”之后,即便是最现实的评论员都会把他当成“理想主义政治家”。

王元庆有多大的把握走完政治改革的最后一步呢?

共和国国家电视台在做相关报道的时候已经给出了答案。作为共和国的官方喉舌,国家电视台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共和国最高当局的观点,也就是王元庆的观点。国家电视台提出“全民表决”,实际上就是王元庆传达给全国公民的政治信号,是争取民众、特别是那些积极拥护政治改革的民众支持的政治信号。王元庆这么做,反映出了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在共和国高层、特别是代表各大利益集团的代表中,绝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宪法修正案”,甚至会有很多人反对;二是民间支持“宪法修正案”的力度远远大于中央,公民对社会公共权利的诉求是推动改革的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