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意气用事得罪了项铤辉,罗少鹏就知道前程难料。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刚上战场,又得罪了裴承毅,那就不是前程难料的问题了。虽然罗少鹏知道项铤辉不是那种在乎个人恩怨的人,不然早就把他赶出了24军,但是罗少鹏并不清楚裴承毅的为人,只知道裴承毅将是下一任总参谋长。如果裴承毅是个小肚鸡肠的家伙,恐怕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24军安排新军长。

这个想法,让罗少鹏心灰意冷。

不过他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作为少将军长,就算提前退役,罗少鹏也能终生领取国家的退役军人补贴,过上既清闲又安逸的生活。对24军的绝大部分官兵来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如果罗少鹏带着24军一起倒霉,让24军成为了首批裁减对象,那就意味着2万多官兵中,大部分将不得不提前脱下军装,丢掉饭碗。

作为军长,罗少鹏或许可以在上级面前桀骜不驯,却必须对手下的官兵负责。

从这个角度看,罗少鹏是一个懂得带兵、非常关心部下的军长,只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过于偏执,不知道如何进退与取舍。

部队出发前,罗少鹏就对全军官兵说过一句话,那就是,这次不是为别人打仗,是为自己打仗,为了全军2万多将士的未来打仗!

对24军来说,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前进。

当一支军队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就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挡住其前进步伐。

从官兵素质、总体编制、训练水平、综合能力等各方面衡量,24军都不弱,在战略反应军中,除了比77军稍微差一点,24军与27军的战斗力旗鼓相当,比其他的战略反应军强得多,并不缺乏本钱。

东线决战初期的战斗也足以证明24军的战斗力。

被印军挡在宋河东岸,不是24军的战斗力不够,而是协助作战的工程部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让24军错失了在印军部署好防线之前抢渡宋河的最住时机,最终不得不用战略反应军不太擅长的攻坚战术强渡宋河。

如果再给24军一次机会,罗少鹏肯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裴承毅确实又给了罗少鹏一次机会。

仅仅一个晚上,24军就向西突击了近200公里,主力部队包围了印多尔,先头部队则提前折向乌贾因,摆出了围歼两地近20万印军的架势。

印多尔与乌贾因的印军都是计划前去增援博帕尔,却没来得及赶过去的二线部队。

24军先头部队到达的时候,印军就缩回了防御阵地,摆出了死守的样子。

能不能死守,不由印军决定。

按照裴承毅的战役部署,24军不但要包围印多尔,牵制乌贾因,还必须在48小时之内攻占印多尔,并且向西南方向突击,占领曼德莱舍沃尔,强渡纳尔莫达河,争取将锋线推进到达布蒂河北岸,能够强渡达布蒂河就再好不过了。也就是说,到了达布蒂河北岸,裴承毅才会让27军顶替24军,向位于达布蒂河河口处的苏拉特发起进攻,并且一鼓作气的打下苏拉特,控制这座年吞吐能力达到数千万吨的大型港口城市。

虽然在24军的官兵看来,这是在为27军做嫁衣裳,但是用罗少鹏的话来说,27军打得再好,也是建立在24军取胜的基础之上。

就算分配战功,立下首功的也是24军,谁也不能抹杀24军在西进作战行动中立下的汗马功劳。

当然,前提是24军必须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为此,24军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打下印多尔,打开通往纳尔莫达河北岸的通道。

万幸的是,罗少鹏拣了一个大便宜。

受博帕尔战役的影响,留守印多尔的印军不但没有多少斗志,也没有多少物资,不然裴承毅也不会用1个军的兵力去攻打20万印军,并且把作战时间限定在48小时之内。如果印军拼死抵抗,别说24军,39军都不见得能在48小时内打下印多尔。

罗少鹏也知道这一情况,所以包围印多尔之后,他立即呼叫了火力支援。

要让印军投降,首先就得打掉印军最后一点抵抗意志,让印军知道,如果不马上放下武器,印多尔将变成第二个博帕尔!

不得不说,罗少鹏领军打仗的能力非常不错,虽然没有凌云霄那么勇猛,但是更懂得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能够当上主力野战军的军长,肯定不是吹出来的。

第159章 量才为用

裴承毅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吗?

了解裴承毅的人中,没有一个人会把“小肚鸡肠”与裴承毅扯上关系,如果裴承毅果真是罗少鹏眼中那种睚眦必报的小人,他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到项铤辉的重用,王元庆的赏识吗?

站在裴承毅的高度上,他也没有必要与一个少将军长斤斤计较。

当然,罗少鹏担心的事情,裴承毅也同样担心。

作为共和国军队最有影响力,也是进入共和国决策层的两位将军之一,裴承毅早就知道元首在准备第三次军事改革。因为项铤辉直接协助元首制定军事改革计划,所以他对军事改革更有发言权。用项铤辉告诉裴承毅的话来说,不管印度战争打成什么样,共和国军队的表现如何,军事改革肯定会在战争结束之后开始,绝对不会留给下一任国家元首。因为元首还没有公布军事改革,所以项铤辉没有多说。实际上,也不需要多说什么,这句话足以让裴承毅看清未来。

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一样,任何改革都是在压力、在危机意识的推动下进行的。

要让军队支持军事改革,首先就得提出具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

纪佑国推行第一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理由是共和国军队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与东海战争中暴露出的严重问题。赵润东推行第二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理由是吸取半岛战争的经验教训为日本战争做准备。王元庆要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同样得提出能够让军队产生强烈危机意识的理由。

毫无疑问,印度战争足以为王元庆提供充足的理由。

军队打得好,证明共和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而且在今后数十年内与印度这样的“战略级”对手交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没有任何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事力量,裁军不但能够留住真正的人才、提高军人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还能将更多的国力用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提高综合国力。只有综合国力得到全面增强,才能为军队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让军队的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从而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从长远看,裁军不会削弱共和国的军事力量,反而会增强共和国的军事力量。这一理由,足够让项铤辉、裴承毅这样的军队掌权将领,以及绝大部分拥有长远目光的将军与高级军官支持军事改革。得到军队上层的支持,军事改革就不会有多大阻力。

军队打得差,那就更有理由进行军事改革了。要知道,前两次军事改革,都与军队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到时候,王元庆随便找个理由,以共和国的国防安全受到威胁为由发起军事改革,别说军队上层,就连普通士兵与绝大部分公民都会全力支持军事改革。只要军事改革开始,到底怎么改,就由政府说了算。

当然,项铤辉这番话还告诉裴承毅,下一任国家元首很有可能是顾卫民。

没人否认王元庆锐意改革的积极性,问题是,王元庆将在2037年离任,就算他的能力非常突出,也不可能在任期内完成军事改革。当年,纪传国推行的第一次军事改革由赵润东收尾,而赵润东推行的第二次军事改革由王元庆收尾,那么王元庆推行的第三次军事改革肯定得让下一任元首收尾。有能力接过接力棒、完成第三次军事改革的肯定不是颜靖宇,更不可能是叶致胜,只能是顾卫民。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王元庆没有在第二届任期内任命副元首的用意了。

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的顾卫民本来就是国家二号领导人,添个副元首的头衔,简直就是画蛇添足。

当然,裴承毅并不关心谁来接班,反正谁上去都得照着王元庆的路线走下去。

他关心的还是第三次军事改革到底会有多大规模,或者说会有多么深入。

如果从军事制度的角度看,纪佑国与赵润东推行的军事改革都没有触及根本问题,以两人推行军事改革的动机来看,也没有可能改变基本军事制度,也就是军区制。王元庆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动机肯定不是针对短期目标,即现实威胁,而是从长远角度,为共和国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军事制度。换句话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