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历史知道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时间就这样开始(2) 
作者 : 梁功平 
  太阳历传入欧洲后,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以太阳历为基础编制了儒略历。针对埃及太阳历中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儒略历作了这样的调整:设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每四年设一闰年,闰年366天,一年12月,单月31天,双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它双月每月30天。恺撒死后,继承人奥古斯都因为自己生在8月,便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变成大月,即31天,同时相应把9、11月定为小月,10、12两个月定为大月。经过这样的改动,各月的天数与今天使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了。
  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会议上,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但没有规定哪一年是它的起点。公元六世纪时,基督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天,说成是公元元年。“公元”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英文A。D表示。在这一年以前称为‘公元前’,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历虽然比古埃及的太阳历有所进步,但是和太阳运动———周期回归年相比,还是有11分14秒的误差,积128年又要相差一天。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1600多年,至16世纪下半叶,历法上的日期比回归年迟了10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应在3月21日,历法上却是3月11日。此外,教会规定耶稣复活节,应在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由于春分已相差10天之多,耶稣究竟在哪一天“复活”的,也成了问题。因此,对儒略历作进一步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到了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时,又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家对儒略历修改,宣布将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间的10天撤销,继10月4日之后为10月15日,所以1533年的春分又复归于3月21日;过去将4年置1个闰年,400年共计100个闰年,现在改为400年中有97个闰年,以弥补11分14秒的误差。置闰的方法是:把设置闰年的方法改为以公元纪年为标准: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尽的就是闰年,除不尽的就不是,如1600是闰年,1700就不是闰年。这样就大体上弥补了每年11分14秒的误差,要3000多年才会比太阳历的时间多一天,这就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人们称之为公历或格列历。
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两河流域的兴衰(1) 
作者 : 梁功平 
  两河流域的奉献
  两河流域的兴衰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被称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平原,这里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两河流域文明的先驱是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可能是来自伊朗高原上的苏美尔人就已经在两河流域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村镇和城市,有了先进的灌溉农业,有了神庙。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苏美尔人已经以神庙为中心建立了一些城邦国家。
  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最先,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为了表示字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和发什么音,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个人名之前加上一个特殊符号,就表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最早的苏美尔文字刻在石头上,约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开始采用泥版刻字,即将文字刻在湿润状态的粘土制成的板状物上,然后用火或者阳光烤干。苏美尔人留在泥板上的文字,由于笔画像楔子,所以称为“楔形文字”,又叫“钉头字”或“箭头字”。
  公元前3000前后,苏美尔经济繁荣的同时,城邦也战事不断。最后,公元前2371年,来自北方的阿卡德人统一了苏美尔城邦。阿卡德人建立的王朝只存在了一百多年也灭亡了。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另一支闪族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
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两河流域的兴衰(2) 
作者 : 梁功平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公元前1792—1750),巴比伦已从微不足道的村落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大城。汉谟拉比登上王位后,即着手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灭亡拉尔撒后,他又掉转枪口,挥兵直逼马里城下,迫使马里俯首称臣。除北部的亚述,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
  汉谟拉比不仅是个征服者,也是一个有才干的管理者和立法者。汉谟拉比在统一巴比伦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主专政的国家机器。他总揽全国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和宗教大权,并把自己加以神化,自称为伟大的天神的后裔。他任命中央各部大臣,委派地方各级官吏。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一系列法庭,不服从法庭判决的人可直接向王上诉;向各阶级征税,包括僧侣在内;征兵令严格执行,违者处死;奖励农商,兴建神庙,在基什和波斯湾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泥版文书记载,这条运河的开凿,不但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永绝水患之灾。总之,在汉谟拉比时代,豪华雄伟的宫殿,巍峨壮丽的神庙,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跨海运输的商船……这一切都显示了巴比伦的辉煌与兴盛。巴比伦城不仅是强大王国的首都,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汉谟拉比根据国内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各邦原有奴隶制法典的基础上,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了一部新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旨在保护奴隶主贵族、僧侣、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私有财产,调整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并加强对广大奴隶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和统治。
  汉谟拉比以后,巴比伦王国渐趋衰落,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到公元前729年,古巴比伦王国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了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国也是以巴比伦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王国”。这个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曾两次攻陷耶路撒冷,毁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当奴隶押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还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重建后的巴比伦城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刻在石柱上的法律(1) 
作者 : 梁功平 
  1902年冬季,一支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探险队在波斯湾北部的苏萨,挖掘出三块大黑石头,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大石柱,有2。25米高,石柱的上部是65厘米高的浮雕,底部圆周将近2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谨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这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日渐强盛。汉谟拉比曾经公布历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