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5分钟后,纳尔逊率领的上风纵队也冲入联合舰队,上风纵队开始时向联合舰队的前卫进攻,但很快“胜利”号率领上风纵队突然转向联合舰队的中部发起进攻,这就是著名的“纳尔逊秘诀”,联合舰队的前卫丝毫没有关心要求其回援的信号,而只顾前驶。
约12时30分,“胜利”号穿过“布桑托尔”号时,一阵左舷齐射造成成百法国人伤亡。当其他两艘英舰上来围攻“布桑托尔”后,“胜利”号又向右与冲上来的法舰“敬畏”号交火。
“敬畏”号是联合舰队中最小但是作战最勇敢的军舰,两舰进行了古老而残酷的接舷战,在甲板上指挥作战的纳尔逊不幸被“敬畏”号上的狙击手击中负伤,而“敬畏”号随后也被俘虏。
此后,法西联合舰队进行了竭力抵抗,但败局已定,在血战了2个多小时后,下午2时5分,联合舰队旗舰“布桑托尔”降下帅旗,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被俘,上风纵队的战斗结束。下午3时左右,科林伍德率领的下风纵队也取得胜利。
作为海战的尾声,下午3时30分,在海战已经进行了2个多小时后,由迪马努瓦海军少将率领的联合舰队前卫返回了战场,但在返回途中有两艘自己的战舰竟然发生相撞而退出战斗。
面对严阵以待的英国舰队,仅仅20分钟这次反攻就告失败。“胜利”号对掉头逃跑的联合舰队进行了一次齐射,以示送行,纳尔逊就在这炮声中与世长辞。
战斗胜利了,英雄的纳尔逊将军却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为海战史上留下了最为经典的一个战役。
在此次海战打响之前,纳尔逊的计划是:把全部舰队分成二支队,另以一支作预备队。
一队由他亲自率领突击敌舰队中央,切断其前后联系,打乱敌人队形,使其首尾不能相应。
另外一支由柯林伍德率领攻击敌人后卫;预备队在发现敌人的旗舰后,才发起进攻,一举打乱其指挥机关,迫使敌舰陷入混乱状态,最后逐个歼灭被分割的敌军军舰。
同时,他还给予舰长们在攻击方式上享有极大自主权,只要求他们充分发挥勇猛顽强,积极主动,敢于近战的精神。他告诉他的舰长们说,只要我们抓住他们,就一定会成功!他们把这种战术称为‘纳尔逊秘诀’。
虽然,那还是火炮风帆战舰时代,但是,纳尔逊的这种接近和决定性会战的打法,就为冲破过t字型舰阵,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思想。
这次战役中,纳尔逊靠前的战舰损失惨重,但是却把对方舰队冲成两段。
这样纳尔逊的舰队可以同时用两侧的火炮向位于两侧的敌舰开火,而对方只能用一侧的火炮还击,这样纳尔逊获得了武器利用率的优势并取胜。
因此,我在分析这场经典的海战时,对这位伟大的英国海军将领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他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
第二百一十三章 重点攻击
“陈司令讲的非常好。本王同样认为,在海战史上,虽然特拉法尔加海战不是一个全部的战争,但是,作为一次战役,其精彩而大胆的突破性打法,足可以辉煌的载入海军最为经典战法的史册,也为我们对于破解t型舰阵的打法提供了现实的教案。
徐舰长,你是我们海南舰队里唯一一位参加了甲午大东沟之战,你来谈谈,对于甲午海战的队形排列,和陈司令谈到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的战术思想,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的?这两场海战对我海南舰队即将开战的日本海海战会有什么借鉴?”
徐春生说:“十年前的那场大东沟海战刻骨铭心。至今我依然记忆犹新。在这十年之中,我一直在思考,其实,那一场战役,我们也有很多赢的机会。
至于从舰队的在激战中的阵形排列,本身并无优劣,我认为只是我们舰队的航速过慢扯了后腿。
当时,我们北洋海军主力舰最初排列成两列纵队,而后,以舰队中的两艘主力“定远”、“镇远”为核心,其他各舰分别往两翼变阵展开,形成了一个略似人字形的横队,并最终以这个阵形与排列成单纵队的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激战。
我们的北洋海军从创建开始,都格外加强了对横队和乱战战术的训练。
那次海战中,当面对日本舰队,而且日本舰队又排列的是纵队时,我们的北洋海军无疑会使用这种被称为“纵队克星”的雁行队形和战术。
然而,有一个因素就是,要成功发起这样的攻击,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航速。
我们的北洋舰队必须赶在日本联合舰队的纵队出现在自己正前方的最佳时刻,及时冲锋、靠近、混战。
可是我们的北洋海军参战军舰舰龄老旧,锅炉接近报废,还用着劣质燃煤,竭尽全力也无法获得需要的高航速。
其实,就舰艇的航速这方面讲,从战斗发起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注定了北洋舰队的乱战战术根本不可能充分发挥,这当然也就是我们北洋海军采用夹缝雁行阵失利的深层原因。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阵形本身并无优劣,只是北洋海军的硬件设施已与这种要求高机动性的阵形、打法脱节。在“横队”前进的战术使用上,犯了致命的错误。
在今天的讨论中,我不得不冒犯的说,我们的丁汝昌大人所采用的“始终以舰首向敌”战术是错误的,而且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虽然,这一战术可使北洋舰队诸舰舰首的重炮火力得到充分发挥。
但是,恰恰是“始终以舰首向敌”的战术带有致命的错误,因为这一战术违背了海军作战中舰队或舰艇编队行动的基本规律。
在这个以舰炮为主要武器的海战时代,海军舰队或舰艇编队在海战中的战术应用,就是要正确地实施机动与适时地集中火力相结合,即机动与火力的有机结合。
所以,我认为作战最有效的阵法是鱼贯阵即“纵队”排列,最有效的战法就是机动战术。
因此,从我的角度理解,十年前的大东沟海战,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其失败的最大一个原因,我军在日军的t型横阵面前,没有足够的船速去冲击对方,其火炮的炮速都不及日军。
这里我画一个作战的简图,来分析一下,t型舰阵的优劣。如图:
一1 →
2 ↑
1 是敌方舰队, 2是我方舰队
箭头方向表示航向。
对于敌方舰队,舰首、舰尾的火炮均能攻击我方,命中率也会大大的提升。
对于我方舰队,只有舰首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同时,由于敌方高速向右侧移动,若我方冲阵的船速不够,就只有挨打的份。
若我方有足够大船速,那局面就不一样了。我方的舰队可以高速接近插入敌阵,将敌方队阵分割成两段,我方将占据t字的头部,这样,战场上就变的对我军有利。
所以,在海战中取胜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集中火力——集中舰队的大部分火力,重点攻击前卫或后卫中的小量敌舰。
这种战术极为简单,克拉克曾提倡英国皇家海军集中兵力攻击敌舰的一部分,即以我方全部的军舰攻击敌舰队中少数几艘。
这条原则的根据是舰队的一个根本事实:船速决定战舰的机动能力。譬如说,可以在前卫舰只尚未来得及转向进行援救时,向敌纵队中的后卫舰只发起攻击并将其催毁,因为战列舰转向往往需要半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所以,在英法海战第一个计划的要点就是一个“接近的和决定性的会战”,这是纳尔逊的一贯目标。
在这种会战中,部将们不应等待信号,而根据他们自己的主动精神来采取行动,为了使他们在这种行动中不至于使整个会战秩序发生混乱,他们对于总司令的攻击“模式”必须要有充分认识。
纳尔逊并不是以战斗为手段,以求达到执行一个计划的目的;反之,他是用计划为手段,以求达到执行一个战斗的目的。这二者之间是大有区别的。
攻击的“模式”是这样的:当科林伍德攻击敌方战线后半段的十二艘船只时,纳尔逊应攻击敌军的中央部分以阻止它攻击科林伍德,同时他的船只应夹在敌方中央与前卫之间,不让后者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