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何处笙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序:写给我自己看的,也许你也能看到“你自己”
2004年,我将自己的20岁的整个一年,献给了这部《何处笙箫》,在这20余万字中,我想,我已经把自己20年的时间里能说的和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所以,当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的时候,我长长吁了一口气,心道:去你的!

  去你的,我的20岁!去你的,我的初恋!去你的,我的纯真!去你的,我的萌动岁月!写完了,便终于有了一个明显的界线,一个天然的机会,让我去告别,告别某些在我经历它们的时候我曾天真地以为我永远不会告别它们的岁月、思想、和情感。

  我是写给自己看的,有的时候一边写一边自己看得泪流满面,或者捧腹大笑,每到兴处我甩开键盘抱起足球就冲出宿舍在楼道上对着墙壁狠踢,然后又甩开足球飞快地奔回宿舍回到电脑旁奋指疾书——写作是一种自我发泄,是一种自我损耗,也是一种自我欣赏。我说我是写给我自己看的,可是有一天我忍不住将这些文字放在网上的时候,我得到了很多的共鸣,支持和鼓励,我的虚荣心促使我立刻想到:这部《何处笙箫》,是否能够出版?我是否也能成为所谓“80后”现象的一员,背上小小的光环?……当2007年9月来到我的身边,当“90后”已经步入大学校园,我深知,我与这个梦想已经渐行渐远,然而,我希望与更多人分享我的心灵的想法,并没有改变。因为,虽然书中描写的岁月、思想和情感已经离我远去,但我觉得,其实每一个处在20岁的界点的人,或许都会有相同的岁月、思想和情感,因此,我相信会有更多人会在我的作品中找到共鸣,也因此,我依然在使用不同的方式推介自己的作品。

  我曾在各文学网站上的自我推荐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自传性质的的故事,通过现在进行时和回忆两种方式交叉进行叙述,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爱情、生活,以及中学时代对大学生的延续性影响,展现了主人公的精神生活在20岁这一年的蜕变与发展。其中以主人公与4个女孩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描写了一大批大学生的群像,对农村大学生和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的叙述尤其全面。同时反映了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前后的校园风格发展变迁。&;nbsp;

  作者自认为,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是在现在的校园文学充满颓废与爱欲的情况下,有着其他作品缺失的的思想性和纯洁性,其中融进了作者对音乐、电影、小说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爱情故事与逃课故事。它具有其他作品诸如幽默等特征,但相比而言在故事性上不如其他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相对较为严肃的元素。”

  这是两段矫情的自我宣传的文字,但是我自认为还对得起这份“矫情”。当然我也深深知道,这里面有着太多幼稚的文字,尤其是关于初恋的描写是如此的拖沓,然而,初恋不正是拖沓的吗?我不正是幼稚的吗?所以,我保留了这些拖沓的文字,因为幼稚正是最重要的真实。我追求的更多的是真实,是记录。

  不过,假如您想从我的作品中读到诸如“性解放”“女大学生”这样的情节的话,那只能让您失望了,因为里面的所有的人物,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他们不太守纪,他们也不太出轨,这样的“他们”才是最多数的“他们”,才是真实的当代大学生。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20岁生日,献给我的初恋,献给我的朋友,献给我的家人,献给我的母校,献给郑智化。

第一章 日记与时间
此刻,距离我的身体降临这个世界的那一瞬间,已有19年2个月20天零3个小时25分。此刻,距离我的意识降临我的身体的那一瞬间,也该有16年了吧?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不断追问自己,我的最早的记忆是产生在何时?朦朦胧胧中,我看到自己被夹在一位老妇人的腋下,痛苦而绝望地蹬着双腿,努力转过头,向渐次模糊的父母的背影伸着双手,眼泪与鼻涕流入了张开的嘴巴。(我应该是在哭吧!可我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像在看一部默片。)我看见自己被祖母夹着一步步地走进一栋房子(青砖灰瓦,与所有八十年代的丘陵地带的农舍并无二致),由一片明亮进入了一片灰暗之中。

  那就是我最早的记忆了,因为在我的大脑中,储存的另外一个较早的印象,已经是祖母静静地躺在卸下的一扇门板上,那时我刚从床上爬起来,揉着眼呆呆地站着、看着,坐在地上的母亲突然停止哭泣,对我说:奶奶死了。后来母亲告诉我,那年我三岁。之后许多年;每次看见那扇重新装在门框的门板;我就仿佛看见祖母安详地闭着双眼;双手交叉覆盖在腹部;静静地靠在门板上面;不是躺;是靠。一直到那年,青砖灰瓦变成地板磁砖,它便也像祖母一样在不知不觉中离开我的视野,也离开我的心。

  时间真的能带走很多东西。

  时间像一架推土机,不管前面是什么,快乐也好,悲伤也好,荣誉也好,耻辱也好,它都一视同仁地无情碾将过去,只留下无助的人,无助地看着这一切,任凭你感伤也好,怀旧也好,欣喜也好,无奈也好。

  曾经有一堂课,老师问:干什么事情最浪费时间?我在心中默默地答道:活着。老师又问:那怎样才能不浪费时间?自杀。我说。那时我还没看过叔本华,不知道发疯也是种好方式,至于他说的灭绝人类,我更是没能想到,我当时想到的只是自杀。后来想起来,我都会在心里对当时的自己冷笑两声,颓废的小青年在滥言宝贵的生命。是的,很多时候我明明知道自己在颓废,在为赋新词强说愁,可是我却还是这样这样地无精打采,这样地对什么都失去兴趣。这样的让我厌烦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许是从不再写日记的那天开始的吧。

  日记,写日记一直是我最好的排遣情绪的方法。如同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般,我一把拔出书架上的蓝皮笔记,手掌满是灰尘——时间碾过的痕迹?

  多久没写日记了?似乎从石家庄回来那天,就没碰过它了。曾经在中学的时候对自己说过,日记就是我的精神生活的象征,只有精神停止,日记才停止。看来,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呆坐了三个小时的车厢中出来再从西客站坐了一个小时的公车回到宿舍后连鞋都没脱就躺在床上的那一刻,所谓的精神生活,已经停止了。

  日记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记的。高高在上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写日记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最好办法。一个漫天风雪的日子,我在我的第一篇日记里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后,我说:长大后我要去北方,看最大的雪。——八年后,我来到了北京。随着日历一天天地翻过,我的日记也在一页页一本本地增厚,终于逐渐地脱离了“语文”,脱离了“大好河山”,成为了自己的私人花园。多少年我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握紧手中的笔,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之中,写下自己想写的话,自己给自己讲自己爱听的故事,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嘲笑自己,痛恨自己,一切都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

  在某一天的某一刻,幼小的我冒出这样一个念头:哪天我老了,将自己儿时写的日记搬出来,戴上厚厚的老花眼镜,一个一个字地看,说不定还能赚个老泪纵横,该有多好玩!于是,我便真的为遥远的将来,开始并坚持了每晚必备的笔耕。渐渐地,我便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每当我拿起昔日的笔迹时,心中就会浮起很多的浪花,甜的,苦的,酸的,辣的……往昔的文字,仿佛将我带回了往昔。人生道路刚起步的我,过早地学会了怀旧——好多年后,我自我评价道。

  终于有一天,当我将已写完的日记簿放到抽屉中时,却发现,那儿已经厚厚地堆了十多本。那一刻,我茫然了,时间,竟就在这一页页一本本加厚的日记中,滑然而过。

  从那天起,我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飞驰。而飞驰之快,让我感觉那样的惊讶与无助。眼看叶子黄了,绿了,又黄了;眼看衣服穿的少了,多了,又少了;眼看过年了,年过了,又过年了……我觉得,当一个孩子开始醒悟到时间的飞快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真正觉醒了。

  高中时的某一个夏日的傍晚;太阳还没下山,月亮就早早地钻出了头,我漫步在生我养我的家乡的那条古老的石路上,寻找着印在上面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