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曾经羞辱过我,
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
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
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
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
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
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
抛开这个不谈,我想问,安东尼奥的做法对不对?
借钱还利息,我认为是天经地义,这不足以成为夏洛克被唾弃的理由,如果真的只因为收利息就被安东尼奥吐了一口唾沫——我是不了解那个年代羞辱的程度,但是无论如何这样太重。如果要我说,安东尼奥就是一个典型的排他主义的基督徒,他愤恨夏洛克,只因为他是犹太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呢?要知道这只是剧本,这是莎士比亚杜撰出来的,莎士比亚自己肯定是一个反犹太的人,大致犹太人受到歧视的原因就是与基督教的教义不符,所以夏洛克这种商人必须要受到伤害,可是鲍西亚等人的陷阱似乎有点傻,夏洛克可以敛到那么多的钱,绝对不仅仅是靠狗屎运,他是不会败在这么傻的圈套上的。
所以与其说是夏洛克的贪婪导致他最后的悲惨,倒不如说是莎士比亚太无情了。 。 想看书来
夜凉如水,夜行如鬼
我不太喜欢王力宏的快歌,尽管我知道是写给我们这些年轻人的,但是还是觉得无福消受。但是慢歌或者正常的速度的歌曲还可以。据我的同学说,王力宏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很有才气。哈哈,我还喜欢他的阳光,但是个人觉得没有传说中那么帅气。
我最开始是听《龙的传人》,后来就是《大城小爱》,听他的歌不会觉得长,就会觉得有一种弹性,常常自己意犹未尽的时候音乐戛然而止。当然还是指我喜欢的慢歌。
《花田错》红满大街小巷的时候,我没听过。后来听的时候,觉得很漂亮,很急促的一句歌词“杯中景色鬼魅 我忘了我是谁 心情就像夜凉如水”把我俘虏了。
是怎样的夜晚,会夜色如水,又是怎样的夜晚,能够凉的像水一般?为什么不说这夜晚像是冰,又为什么不说这夜色美如水?
真是俗了,这水是凉的,因了这潇洒的月光,这月光是冷漠的,任凭两个痴男怨女多情。在那凉如水的晚上,人的心里,爱的萌芽肆意泛滥。
暑假里喜欢梁文道,现在我的电脑桌面还是梁文道。于是很是假意地读了文道的书——《常识》《噪音太多》之类。坦白地说,读读这书,只是在显示自己有多么崇拜文道,我不懂那些与政治有关的深奥名词,我不懂那些与艺术文化有关的奇妙短语,我只是喜欢文道。
当然在看《我执》(被邓小桦称为是梁文道的“秘学笔记”的一本书)的时候情况就会好很多,梁文道在其中一改往日教父形象,娓娓道来他的岁月,他说,我曾经夜行如鬼。
可能是见惯了他的深奥文字,对这么一句话充满敬意。我知道梁文道的青春是很嚣张的,犹如动物般凶猛,实在令人发指。但是当他把自己当年的故事说出来,把自己夜不归宿白天不上课这么简单地说出来,只是说一句夜行如鬼的时候,觉得刚刚好。
是怎样的夜晚,能让这个男人行走在独自寂寥的大街,忘记了灯火璀璨,忘记了繁花似锦,只是想像是鬼魅一样寻找一个可以寄宿灵魂的场地?
或者说,他不在乎什么样的夜晚,他只是在意,能不能心灵似鬼魅一般轻灵,这样才配得起手里的那本书,才值得他踽踽独行在香港的繁华中而不惑。
那个男人在唱,心情像夜凉如水。
那个男人在写,我曾经夜行如鬼。
当真要感谢夜晚可以每天如约来临,倘若这夜晚某天消失,我活不下去,不论是精神还是肉体。
脑海里想象文道看见早起的人匆匆而过,才恍然大悟自己已经度过了一天。我读的时候都会很得意,不是标新立异,不是与世格格不入,那是一种感觉。
凉的夜,才配得起像是鬼魅般的人,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只会灰飞湮灭。
我想问问他,今天的读书,可有心得?可愿与小女子说说?
终是不敢,这样的冒昧,会遭天谴的,还是让读书的人自己沉浸在书里面吧,既然上天都把这凉如水的夜色赐予给了他,我又如何要破坏了呢。
我还是俗的不可耐,窥探别人隐私,絮絮叨叨,自己不亦乐乎。我是普通的动物,日出而行,日落而息。从不曾体味夜凉如水,我也从不曾夜行如鬼。
我辜负了很多夜晚,一如今晚。
美丽岛事件——维基和百度
我知道美丽岛事件是因为梁文道,似乎这些天一直在说梁文道,这也是我的花痴天性,逮到谁就说得没完,嘿嘿。
《噪音太多》里面,梁文道着重说了有关于“美丽岛”歌曲的成名之路,那里面有关于李双泽和胡德夫的奋斗历史,这些天我写的东西太过矫情,但是我还是想说,他们的一腔热血就像潺潺的流水一般,宠辱偕忘的在细细流淌,可能这期间会有很多次默默的流泪,但是当李双泽在台子上砸烂可口可乐,抱着“喝自己的饮料唱自己的歌”的愿望安然的弹起简单的吉他,心里是不是会有波澜壮阔的敲击。很多年之后,当年的李双泽已经离世,胡德夫一脸沧桑地唱着当年老友的歌曲,台湾已经今非昔比,孰是孰非并不清楚,是不是当今的国民党和民进党就一定好过当年的国民党,我没有置身其中,我不能说。
关于台湾“去中国化”“本土化”,那是政客的事情,似乎也与李双泽和胡德夫无关,他们会被所有热爱台湾的人铭记,也会被热爱音乐的人铭记。在某种程度上,爱台湾和爱中国并不矛盾,爱台湾和反对统一也并不能相提并论。那只是政客的把戏,但是牵扯到“美丽岛事件”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政治事件。
*进步党就是靠着群众运动起家的,现在*进步党的很多大佬级人物在当时不是参与人物就是辩护律师,而现在台湾政坛在评述每一位政客的时候都会把“美丽岛事件”作为很重要的评价指标。
简单说这整个事件,当年的《美丽岛》是一群追求民权的人们创建的杂志。并且在台湾社会的发行量逐渐增加,很有实力。在国民党*的那个年代,身为“党外人士”的美丽岛民众们曾经要在世界*日举行*,当时是蒋经国先生当政,当局迟迟未批准。但是*运动没有止步,在当时声势很大,当局极力禁止,派出震爆警察以武力手段解决问题,结果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陈菊,施明德之类都经历了牢狱之灾,现在的谢长廷苏贞昌都是当时的辩护律师。
就我个人来看,这是一场*的觉醒,而且起作用不用多说,台湾社会现在的*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美丽岛事件”,之后*上台,开放总统*,台湾开始成为了华人世界里面*程度最好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我的标题里还有——维基和百度呢?
他们都在做百科业务,但是程度很不一样,可能在这两个网路上查“曾轶可”“呼啦圈”“星座”是一样的结果,但是稍稍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就很不一样了。就像是今天看的“美丽岛事件”,百度说的很险恶,维基说的很中肯。究其原因,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我们跟台湾,有些话必须说,有些话不能说。在这个“知之为知之,不知百科知”的年代,当我面对难题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想要搜索百度百科,因为用百度用习惯了。
前几天看到讨论百度和Google的有一个人说的简洁——内事不明问百度,外事不明问Google,我倒是觉得稍有偏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