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兴点,别郁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样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情绪呢?我们还是通过下面两个案例分析,对症下药吧。
  一位科研人员十分痛苦地说:“为了尽早完成科研项目,我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甚至一整天都不吃饭、不睡觉,全身肌肉也像战场上的士兵一样,紧张得无法形容,经常无法控制地颤抖,就像一张绷紧了弦的弓。在这种条件下,怎样才能消除或缓解紧张情绪呢?”
  要消除这种情况,方法之一是保持身体和肌肉的放松。要知道人的情绪与身体是密切相关的,情绪紧张往往会引发其他生理上的反应,尤其是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更容易引起肌肉和其他生理器官的紧张,因此放松肌肉和身体,可以有效地缓冲情绪紧张。当你感到劳累,身体变得僵硬,拳头不自然地紧握起来时,应该静下心来坐在沙发上养养神,或者做一做放松操,也可以泡会儿热水澡,这样你会感到全身放松、肌肉舒展,情绪也会随之舒畅起来。
  有的人在面试时总感到紧张,手脚僵硬,不知该放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怎样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四肢和手脚都是缓和紧张的身体部位,如果让它们僵滞不动,就失去了这种功能,要缓和紧张,就要让它们适量地活动。你可能曾注意到,有的老师常常不知不觉地拿根粉笔往讲桌上敲;有的年轻人在谈话时,常常用手拨弄自己的发梢;有的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甚至会一个劲地往墙角踢球,这些动作,都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在应聘面试过程中,就可以在手里拿个小东西,比如证件、笔记本等,时不时摆弄几下,这比僵化不动的效果好得多。
不必害怕一个人的世界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寂寞感就是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比较严重的孤独感会衍生挫折、寂寞和烦躁等感觉,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厌世轻生。在孤独的心态下,人既不能很好地感受别人的情感,也不能给予别人情感,更谈不上主动多和别人进行情感交流。心理上感到空虚,于是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孤僻与烦躁、敏感、易怒等交织在一起,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目的在于引起别人注意的抗拒行为。
  一般来讲,性格特别内向的人容易产生孤独感,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总是对外界事物和身边人群表现得淡漠寡趣,难于合群;考虑问题比较趋向于抽象、紊乱;行动上整日忙得焦头烂额,显得紧张而又急迫;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十分强烈的抗拒感;喜欢把自己锁在心里一个狭小封闭的角落里,因而十分孤寂。
  一个人若长期被孤独的阴影笼罩,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心理会提前老化。即使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一段时间内被剥夺了必要的社会交往,也会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与他的同事在20世纪50年代曾做了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他们找来十几位自愿尝试的学生,让他们各自单独居住在隔离室中,与外界隔绝,甚至包括光线、声音。尽管居住条件良好,并给予极好的食品,但是,被实验者没过多长时间就感到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逐渐产生幻觉,于是一个个再也忍受不了孤独感的折磨,都急着想从那个与世隔绝的房间中逃脱出来。
  长期的孤独感还会造成情绪烦躁,改变人们非精神性神经化学作用,也就是说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使人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那么,有什么避免孤独感的灵丹妙药吗?最主要的方法还是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画地为牢”的小圈子,多进行交往,变封锁式性格为开放式性格,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具体说来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战胜自卑。
  有孤独感的人,通常都有一种潜在的自卑心理。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支持,却由于种种原因害怕遭到拒绝,又因为感到自己与别人不同,所以害怕与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跟蚕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重重包围,你必须要先咬破用自卑心理织出的茧。
  2。敞开心扉。
  如果你向别人开放,别人也就会向你开放,就会邀请你进入他神秘的内心世界,你
  就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东西。一个心胸豁达的人,是感觉不到孤独的。此外还要认识到能跟我们做朋友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同类,那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能够成为我们的朋友,使我们远离寂寞。
  3。积极进取。
  孤独往往使人丧失进取的锐气,减少人生乐趣,而这些又强化了孤独感,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确立了一个目标,情况就不同了。创造生活,让自己在生活的搏斗中,在工作的趣味中,在事业的成功中取得安慰吧!孤独是一种现代病,生存的巨大压力使得人害怕自己不合群,害怕被别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害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总之,孤独是一种内心的恐慌。一个明了自己生活目标与意义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同样,一个活着而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会被寂寞侵扰的。他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孤军作战,因为他喜欢的人和事物在他心中支持着他,他追求的目标使他坚不可摧。
  4。与人交谈。
  我们有时也会遇上这样的情境:许多朋友在一起,人家都有说有笑,自己却有孤独的感觉。这是因为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同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你无法跟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你也无法融入那种热烈的气氛之中,你不由地觉得自己很孤单,而他们之间那种热烈的气氛更是让你感觉自己被冷落。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只有“忘我”。不要老以为你自己高人一等,包括你的痛苦,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谁不曾有过痛苦呢?只有忘我,融入到群体当中,才会有与朋友倾心交谈的可能性。而一个善于与他人交谈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多爱自己一点点
  厌烦是时时困扰现代人的一种心态。根据厌烦的对象来划分,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对世界厌烦,对周围的人厌烦,还有最值得注意的一种———对自己厌烦。对自己厌烦有两个因素:一是不明确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值不值得。心理学家荣格曾明确地指出:在他的病人中,有1/3的病人得的并不是医学上可以确定的疾病,而是对生命价值的质疑,这样的想法困扰着他们,让他们想不忧烦都难,而这也是现代人的普遍病症。
  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目标,在没有实现目标之前,充满期望;实现之后,又毫无感觉,好像那不是我所要的,然后再设定新的目标,继续做这种游戏,结果人生成为一个不断追求虚幻目标的过程,这样的生命有价值吗?人们之所以对生命感到厌烦,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主要是没有明确下面三个问题:第一,我在哪里?第二,我是谁?第三,我要干什么?而这三个问题又是相辅相成的,下面的一些分析或者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
  ⊙“我在哪里”
  我们在讨论“我在哪里”这个问题时,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去思考:生活空间与生命空间。由心理活动所形成的生活空间,可以使我们打破实际空间的限制,有人虽然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但是他的思想可以通过记忆之门回到昔日美好的世界;可以通过阅读书刊、看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以通过想像,设想光明的未来,而眼前的处境也因此变得比较容易接受。另外,生命空间是我们给自己的终极定位,世上有许多事值得我们关怀,我们应多关注身边事物,不要将自己陷溺在无意义的困扰中,要追求生存价值并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
  ⊙“我是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事实上,希腊阿波罗神殿里郑重刻下“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能够认识自己的人实在少得可怜。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好像披着外壳或带着面具,想说的不能说,想做的不能做,相反,不想说的却不得不说。但是人们一旦遇到了极限情况,没有任何逃避或退缩的余地时,他就会坦率地面对自己做一个深刻的反省与抉择。极限状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生理上的极限状况。我们的身体健康时,总以为生活是无限的,总觉得自己应该尽量地工作与游乐,直到生病住院,才猛然感觉到健康的重要性;二是心理上的极限状况。处顺境容易,处逆境就难了。在逆境中,我们常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