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兴点,别郁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成所谓“焦虑”的精神状态。或者恰恰相反,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没精打彩,反应相当迟钝。长期睡眠质量低的人,往往自诉十分痛苦,精神恍惚,心情时刻笼罩在恐惧和焦虑的阴影中。
  失眠引起的这些消极心理,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失眠,而恰恰在于一个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失眠的“自我暗示”。经过一次失眠后,人就会告诫自己:“我失眠了。”长期失眠之后,就会反复告诫自己:“我常常失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长期失眠者,多是自我暗示频率特高的人。由于这种独特的自我暗示,失眠者往往在经历几次失眠之后变得惶惶不安,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对睡眠还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不但丧失了入眠所要求的起码信心,反而驱使他引导自己远离睡梦之乡。如此失眠和暗示交替复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结果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因此,失眠首先应被看成是一种心理障碍。医治这种心理障碍的方法是科学地认识睡眠的作用,解除不必要的思想压力和情绪抑郁,消除不良的自我暗示,这可能会比服用任何安眠药物更加灵验。
你,何苦为难自己
  自谴自怨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本来,人检讨、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所谓检讨过去,策励将来,正是乐观的人生。可是有些人总爱自取烦恼,把标准定得太高,实际上却做不到。因而每次做检讨时,总是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懊恼、耿耿于怀的心情。
  人哪,总喜欢为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会发现,人们对自我的期许大都很高,一旦结果不如预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懊丧、愧疚的不安感。然而,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遭遇挫折与失败。只是每个人对失败原因的解释,各不相同。有的人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有的人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过分自谴自责的人,总是把一切过错归于自己,而且从不会宽容自己。即使一点芝麻大小的事,也是反复检讨,日思夜想。为考试答错一道题而寝食难安,为失手打破一个茶杯而懊悔不迭。这种人对谁都极为敏感,只要看到有人耳语,就怀疑是在说自己的风凉话,看到同伴不开心,就担心是自己的过失所致。
  我曾经认识一个女孩子,她每次听到男友批评别人的缺点时,就立刻警觉到那是男友给她的暗示。但每次听到男友称赞别人时,她也会认为那是男友有意拿别人跟自己比较,实则是对她不满意。像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严于律己,但因为过度敏感,不但容易接受暗示,而且容易在情绪上受到伤害,总是怀疑别人,故而很难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她自己来说,整天提心吊胆,生活也缺乏乐趣。
  此种因愧疚而自谴自怨的做法,若成为习惯,可能会产生两种严重的后果:其一,因担心事情做错之后感到愧疚引起痛苦,故而遇事逃避。这样一来,自责就变成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了。另一种情况是,因愧疚自责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结果很可能把自责变成自己错误行为的外衣。宗教中“忏悔”一词,本系自责自新之意,但如将忏悔变成一种形式,形式过后仍是我行我素,那就失去宗教劝人向善的真正意义了。
  现实中,人的一些条件是别人强加给自己,而自己不得不接受的。诸如个人的家庭状况(如贫穷)、父母关系(如孤儿或养女)等条件,虽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但却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一旦这些条件影响到个人的尊严,而自己又无法摆脱时,在个人心理上难免就会产生一种不安的怨尤。
  自怨自艾的心理倾向,在行为表现上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相信命运,把自己的缺陷归于命中注定,自己无可奈何,不得不接受。二是把自己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别人加诸他的不利条件。比如,某人要求公司给他加薪未成,他也许会说:“谁叫我没有一个做董事长的父亲呢!”个人自怨自艾的条件,未必对他产生真正的影响,只是把它拿来解释自己的失败,借此来减少自己的责任而已。因此,自怨自艾的过分使用,也会影响自己对生活的适应。
  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归因不当。归因也就是原因归结的意思,即对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或分析。如果归因不当,就可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
烦恼,是自找的
  现代人总爱自寻烦恼,这是何故?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四点假设:①自寻烦恼是人的本性。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人常为情绪所困扰,而困扰的原因多半是来自于自己,很少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②人有思考能力,但在考虑自身问题时,则多表现出心态上不平衡的倾向。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往往做过多的无谓思考,这是困扰自己的根源。③没有事实根据,单凭想像就可形成自以为是的信念,这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这种无中生有的想像力过于丰富,就会使人陷入无尽的烦恼中。④人有自毁倾向,同时也有自救能力,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转化前者来帮助发展后者。
  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备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能力,但又常常被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信念,只不过有心理障碍的人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更多、更复杂而已,然而,就是这种不合理的思维造成了心态上的不平衡。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由这一小部分所得出的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但人们又总是把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当作生活真理,结果使自己陷入了不必要的苦恼之中。
  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感觉有一只大蜘蛛在干扰他,他想赶走它但总是束手无策,这使他很烦恼。师父知道后,让他在坐禅前先预备一支笔,等蜘蛛来时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以便知道它来自哪里。和尚照办了,等他坐禅完毕,一看原来记号画在了自己的肚皮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烦恼就源于我们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事情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往往会引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认知。由认知对刺激做出解释和评价,使刺激具有了意义,人再由这种认知意义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为了便于理解这个道理,下面我们以离婚为例进行分析。
  离婚是个事件(刺激源)。对这一刺激源的认知不同,将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
  如果认为离婚说明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走不通的,离婚使自己的幸福梦想破灭,“一失足成千古恨”,想从头再来已经不可能了。结果只会悲观失望,陷入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严重者会引发抑郁症。
  假如认为对方坚持要与自己分手,只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和长处可以吸引人,于是从此就很自卑,在今后与异性的交往中也变得被动、悲观,甚至怨天尤人,就会给整个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假如认为离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结果就很容易使自己进入一种惶惶不安的状态,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瞧不起自己,总觉得背后有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总想躲避众人的视线。假如认为离婚说明了人是不可信的,男人都是忘恩负义的东西,或者女人都具有喜新厌旧的本性,结果就会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游戏人生。
  假如认为离婚是现代社会流行的事,很多名人都有离婚的经历,有的已经离过几次婚,人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应该尝试一下,没离过婚同样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结果就会对离婚的反应很平淡,并有可能在平淡之中还带有一丝兴奋。
  假如认为对方没有良心,自己把什么都给了他(她),没想到对方竟然忘恩负义、喜新厌旧,玩弄和欺骗了自己的感情,结果就会怀恨对方,甚至流露出报复的思想。假如认为离婚终于使自己从痛苦的婚姻中解脱出来,从此又自由了,又有选择的机会了,凭着这次失败的婚姻给自己留下的经验,相信再处理婚姻问题时一定会更加成熟,结果离婚带来的就会是解脱与成长。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事件本身并不是行为反应的根源,对事件的认知才是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人的苦恼通常来自于人的不合理认知,正应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都是嫉妒惹的祸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