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患者常常对自己的要求过分严格,常常对自己提出一些难以做到的高要求,即使遇到了很紧迫的事情,也不能控制自己,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人太过注重细枝末节,而忽略了大的地方。遇事优柔寡断,情感总被悔恨、焦虑、紧张和痛苦占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强迫行为。最常见的是出了家门,然后回头看看门有没有锁好;考试时,反复检查题目有没有看错;晚上睡觉前,反复检查煤气开关、水龙头有没有关好等等。如果偶然一次失误,造成不良后果,而使某种强迫行为多次重复,那他就可能患上了强迫症。强迫行为外显为不由自主的重复行为,如强迫性洁癖,反复洗手、洗澡,不断地洗衣服拖地板;强迫性记数,一见电线杆、窗栏、楼层、台阶就要计数;强迫性礼仪动作,如有人每走五步就要摸一次头发,每见到一个女性就低一次头,也有人进门要先进两步,再退一步,以此和吉凶祸福相联系。还有强迫性偷盗行为,不论偷点什么都会产生快感,否则会感到十分焦虑和郁闷。对于类似的状况我提出三点建议:
1。地走到人群之中,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多和同学、朋友、熟人接触,经常和他们倾诉交谈。培养集体生活习惯,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2。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从多方面考虑,不能只限于一条路,头脑里只有一根筋。当你感到此路不通的时候,换个角度想一想,也许会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
3。加集体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调节紧张的心理状态,消除神经刺激。活动中加强与同学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渐渐改变过于拘谨、胆怯等不良个性,逐步培养活泼、开朗、自信、热情的性格。这些都有利于治疗强迫症。
要善待自己
人生最美好的事,便是可以每天与快乐相随。所以人要懂得放开心灵,要学会善待自己,这样,你才能从容领略生活中的甘甜滋味。小刘,男,18岁,家住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他从小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一后还任班干部,很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他买了块手表,作为奖励。初二上半学期,他开始害怕会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失。他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愧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他不敢告诉父母,整天心事重重,成绩开始下降。
后来家中添置了沙发,他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他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能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他真的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甚至看到椅子也害怕。初中勉强读完以后,他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了不少钱,使他觉得更不好受。他最苦恼的是怕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觉得不该去,越想控制,想去厕所的念头便越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上厕所,拼命克制不让自己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他老是想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换衣服后就要反复扣腰间的皮带,提着提兜要反复检查兜里的东西是否还在等等。与人们交往时,害怕别人笑话自己,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注意自己。
小刘的病纯粹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病根就在于他过分压抑自己,他从小就是老大,责任心驱使他过分地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而丢表事件又使他更加愧疚。他母亲那句随意的话对他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使他更加压抑自己。他的家庭环境和他敏感多疑、内向的个性使他变成目前的状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时时苛求自己,不刻意追求完美,要善待自已,才能活得轻松愉快。那么,针对小刘的状况,该怎样去改善呢?具体做法是,正视并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争取做到每天记下自己产生强迫意念的次数。要顺其自然,要努力做到不克制,如一产生怕小便失禁而想上厕所的意念,便马上放松,想去就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注意思维不要长时间停留在一件事情上。
另外,要善于调剂。如果不善于调剂,很可能仅为一件事,就在大脑神经中枢形成长久的刺激,最后弄成对任何事情都想去琢磨,形成一定的病态;善于调剂,就可以从不合理的信念中解脱出来,改变和打消事事要求完美的心态。就拿上厕所来说吧,每天多上两次厕所,没什么了不起,也不丢人。再说,别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谁还有闲心顾及你上几次厕所?时间一长,紧张强迫的情绪就消除了,自然也就不老想上厕所了。
船到桥头自然直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对待强迫症最正确的方法,首先是解除自己对强迫症状的焦虑。
“我们不去理它”,这是强迫症患者最为明智的策略。
可能会有许多人质疑:“你说对强迫症不理睬、不在乎,怎么可能?你不理睬它,它就会自然消除吗?”“我在考试时出现强迫观念,你说我能不理、能不急吗?”
俄国文学家库普林曾说过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感到可怕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不感到可怕的东西往往是最可怕的。”
“顺其自然”不是症状一来就放任自流,什么都不做,而是应该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你有上课时爱用余光扫视旁人的强迫症状,“顺其自然”不是让你想看就看,而是让你忍受一定的痛苦,坚持听课学习。你可以通过详记笔记、积极思考、认真质疑、主动发问等方式,让自己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症状越来越不能对你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干扰,你对它的恐惧与焦虑也就会逐渐减轻。
有人问游泳教练:“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旋涡怎么办?”教练答道:“不要害怕。只要沉住气,顺着旋涡的自转方向奋力游出去便可转危为安。”顺其自然也是这样,它不是“逆流而动”,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行动和努力。
预防胜于治疗
人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心理健康的水平却并未以等比的速率随着增长。相反,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各种心理障碍的“泥潭”,痛苦又不能自拔。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如得不到良好的抒解而日积月累,就会给人们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使人焦虑、压抑、烦躁、不知所措和情绪低落,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会随之而至。俗话说“防病胜于治病”,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
1。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正确的观念,就能对世界、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提高对挫折和心理冲突的承受力。
2。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人们常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知人之难。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知人虽难,知己更难。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形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卑自怜者总认为“别人行,我不行”。自傲自负者会自吹自擂:“我行,你不行。”自信自强者对自己的动机、目的有明确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估,他们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做自不量力之事,更不参加不切合实际的竞争,于是他们走上了“你行,我也行”的康庄大道。
3。面对现实,很好地适应环境。现实生活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不随个人的意志转移。心理健康的人总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互动,以求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使外界现实尽可能地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另外,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另辟蹊径以适应现实环境。而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害怕现实,从而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然而他们又不得不生活在现实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势必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种种压力,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学会面对现实,很好地适应环境,是预防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之一。
4。结交知己,与人和谐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