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谁的青春有我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心中的种族歧视有关———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7项提名,却一项奖都没得到。
  受到如此重创后,斯皮尔伯格整个80年代异常痛苦,后来他又拍摄了几部电影,但影响都不大。
  到了90年代,他根据著名的童话《霍克船长》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在电影里,斯皮尔伯格希望既能表现成人世界中的爱,又可以表现儿童的天真,像《外星人》一样老少皆宜,但这部电影同样失败了。
  如果再失败,斯皮尔伯格恐怕就要“斯郎才尽”了,但是他是天才,天才会在世俗的平庸中泯灭,却同样能在困境中迸发,它是持久的。1993年,斯皮尔伯格在一年中辗转两地,同时拍摄了两部电影《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他经常在一天之内这样奔波。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是两部截然相反的电影,一个是超级商业片,有着惊险的情节和新奇的图像,另一个则是一部极其完美的讲述屠杀是如何警醒一个德国人,使得他千方百计拯救犹太人的经典电影。
  可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放在斯皮尔伯格身上最合适,1993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成了斯皮尔伯格的独角戏,《辛德勒的名单》囊获了所有重要奖项,人们真正地为这部电影所感动,而技术超前的《侏罗纪公园》把所有的技术类奖项吞了个干净,斯皮尔伯格刚上完领奖台又上,参与他的电影制作的人也是走马灯似的下了又上,场面异常热烈。
  斯皮尔伯格终于在严肃电影领域获得成功。
  顺便提一提,之后的几年,斯皮尔伯格没有新作推出,1997年,他拍摄了《侏罗纪公园》续集《失落的世界》,虽然靠着第一集的影响,票房仅逊于《泰坦尼克号》,但其实影像、故事都没有新意。同年,斯皮尔伯格仍念念不忘《紫色》的失败,拍摄了一部讲述黑人船工的影片,叫《友谊号》,并扬言要把“因为《紫色》丢的脸全挣回来”。但此片同样失败,于是斯皮尔伯格又拍了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宣称《友谊号》和此片都不准备赚钱,可是《拯救大兵瑞恩》不仅大获成功而且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提名(依我看《拯救大兵瑞恩》完全应该获得此奖项),并使斯皮尔伯格又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上次是因为《辛德勒的名单》),它成为所有战争片领域最卖座的电影。
  最后来说说希区柯克———一个可爱的150公斤左右的矮胖子———他是不折不扣的娱乐片导演,1889年生于英国,1980年死于美国,是人们公认的悬念大师,他电影里面有很多因素至今仍被人们研究与学习。比如:他爱用俯视镜头,而且机位设置得很高,造成人们有眩晕的感觉。
  他的电影有许多著名的场景被后人模仿:
  《爱德华大夫》里的做梦场景;《眩晕》里旋转的楼梯;《西北偏北》里飞机在荒野上追赶男主角;《精神病患者》中有名的浴室杀人场面,短短40秒,有近一百个镜头,很多看过这个场景的观众从此都不敢再淋浴。
  

来点严肃的(3)
希区柯克的电影,几乎所有的女主角都是金发,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但到现在,研究者仍然对他的这个癖好难以得出结论。或许,一生都在拍这种悬念片的导演,心理也有毛病吧!
  关于希区柯克的电影,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值得一说再说,那就是,他喜欢在他的电影出现,不是像卓别林一样出演主角,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没有对白,只是微微露一脸,对于情节也是没有关系的,他就喜欢用这样的方式,与观众做游戏。
  有这样一个故事,1944年,在希区柯克拍摄《救生艇》时,跟往常一样,他要出现在电影中,可是这回有一个麻烦,因为希区柯克很胖(这是他的招牌形象),而电影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一个救生艇上9个幸存者的故事,所有的场景都在救生艇上拍摄,这9个人都属于主角,希区柯克只想演一个小角色,这可怎么办?他原本想演一个船难发生后的水上浮尸,但就他这体形,会有危险的。就在那一段时间,希区柯克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把自己的150公斤愣减到100公斤,于是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将自己减肥前后的照片贴在报纸上,杜撰了一个减肥药的广告,当男主角对着镜头看报纸时,观众可以清楚看到他的照片。但这个聪明的主意实现以后,希区柯克家里天天都会有减肥者为询问减肥药而打来的电话。
  希区柯克早年在英国拍电影,1940年被请到美国并拍摄了《蝴蝶梦》,那大概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之后,希区柯克在整个40年代中期都有很高的名声,但他还不满足,于是在1948年拍摄了《绳索》,那是一部用3个镜头拍成的电影,整个拍摄场地就在一间屋子里,所以实验性很强,对演员的表演也是个考验。但不幸的是,这部电影上映后,票房失败,观众对这样一部缺乏希区柯克惯有的惊险场面的电影,很没有耐心。
  希区柯克一生都在拍摄娱乐片,并且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他生前身后,都有许多导演模仿他,如: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等。可是希区柯克也希望在拍摄娱乐片的同时,能拍些严肃的,揭露社会不公正的影片。
  1952年,他拍摄了《我忏悔》,讲述一个神父被指控杀人的影片,票房惨败。这部影片的思想直到今日,仍为研究者们思考,它对法律、道德、人性都做了最尖锐的质疑。
  希区柯克另一部对法律表示质疑的批判影片《帕拉亭案件》,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讲述一个清白人险些被判刑的故事。1957年,希区柯克还拍过一部类似的影片《伸冤记》,根据一个真实的案件改变,除了男女主角由明星扮演以外,其他人物全让当事人自己扮演,但是或许这些主题过于沉重,没有让希区柯克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来,之后希区柯克没有再拍摄这类影片,而是又回到悬念片的拍摄上,并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希区柯克后来的影片越来越成熟和精彩,在营造悬念气氛的同时,也着重于刻画人物和揭示人性中的善恶,虽然如此,但归根结底,希区柯克还是个娱乐片导演,而斯皮尔伯格的“商业片导演”和卓别林的“喜剧片导演”的帽子还是摘不掉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由《迁徙的鸟》联想到的
(2004年2月29日)
  《迁徙的鸟》前些日子在北京已经放映过,我也听说了很多对电影本身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昨天下午,“自然之友”民间环保组织在小西天包场放映这部电影,于是我和妈妈带着很多朋友浩浩荡荡一起去看。看完之后很受震动,所以写下所思所想。
  整部电影可以说是极尽影像之能事,镜头所拍到的景色漂亮、精致,拍电影的时间———5年就可以说明一切。为了拍摄鸟的飞翔镜头,他们请了全世界最棒的8个飞行员开着滑翔机指挥拍摄,快艇汽车也全部用上,整个拍摄队伍达到600多人,跨越无数国家。可以说,它已超越了电影的界限,光看看他们的拍摄经历,就足以撼动人心。
  电影中寥寥几句台词在电影开头出现:“鸟的迁徙,就代表了一个回归的承诺。”是的,她们庞大的队伍在经历了自然的灾难和人类的袭击后,带着所剩无几的队伍又回到了春天起飞的地方。这是一种信念,更是生命的伟大。我看到了在电影最开始时出现的刚出生的幼鸟再一次出现。无声的自然在缓慢轮回,就像那迁徙的鸟在持续地来回飞翔。其中不光是对自然的无限叹服和对生命的赞美,我在反复思考着人类的命运。那些鸟儿的旅程有着更深厚的意义,那是她们的命运,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她们飞跃高高的山峦,万顷的碧波,让人窒息的工厂,猎人的队伍,整个旅程长达上万公里,而竟然还能熟识归途,我着实要为这自然的创造欢呼!
  我同时悲哀的,就是人类在经历了尘世的醉生梦死后,还能认识到那希望的归途吗?人类几千年来不断摸索着,探寻着,创造着,可他们只是在一条崎岖的死路上,他们没有鸟儿那样明朗的视线。
  看电影时,我最爱看鸟儿的眼睛。总想从其中读出些什么,可是一无所获,我太不理解她们。惟一能强烈感受到的,是刚毅的气势和勇往直前。面对长长的旅程,我们不能庸俗地表扬她们不怕死,因为她们这种信念,即使遭到劫难———累死或被袭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