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妈的周周这家伙不觉得无聊啊!“想考戏剧学院是不是?编台词啊?我以后再也不会睬你这种十三点男人了!自己反省去!”这回王耳真觉得烦了。这次周周乖了不“吭声”了。没想到十五分钟后短信提示音又响起来,王耳一看,差点气晕过去:“我会跟我舅妈说以后再也不要介绍你这种女人给我了,你就等着相亲相一辈子好了!不用回复,我马上就把你删掉。”辣手啊这个周周!
……不对!虽然王耳比较迟钝但是还是发现问题了。就算是痴头怪脑的周周也不至于把玩笑开到这地步吧。王耳拨了电话过去,铃响三声以后听到一个男人的声音:“喂?”果然……不是周周……
三十秒后发现事实是男人记错了昨晚跟他相亲的女孩的号码,不知道差了哪一位,就发到王耳这里来了。王耳后来看看通讯录,发现周周的号码跟那位的号码只差了两位。挂断电话,王耳花了三刻钟把手机通讯录里所有的汉字名字都改成拼音,以后就能确定收到的短信是谁发来的了——省得再碰到这种尴尬事。
(邱珈)
网友(1)
人们说,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总统抑或一条狗。人们又说,网络是虚拟的,别把脸靠得太近,别对屏幕后的脸太轻信。人们还说,网络是虚幻的,没有脚踏实地的感情,只有等待发泄的情绪。我说,这话只说对一半。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实,只要你心诚且有悟性,透过网络应该能够看清楚那边的脸。
透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脸。网络让中年的我如此感动
在网络上总会有人问起“中年是什么?”我总回答:中年是个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可是今天我不那么认为了。
两年以前我才开始学着上网,在网络总不怎么能畅所欲言,因为常常会碰到个孩子……刚开始上东方网玫瑰俱乐部时我就急忙建了中年聊天俱乐部,其实那时候对俱乐部的想法也只是想自己有个可以聊天说话的地方而已。没有想到那么一来我有了很多没有见面的朋友,在工作和生活中彼此的交流,虽然总“隔着网”互相探讨着,可心中的快乐却是未曾预料的。
中年常常让人多多的叹息,感叹那已经远去的岁月,感叹各自不同的生活,幸福的和不喜欢的,在探讨中感悟活着和生活的境界,尽管我的业余生活已经被俱乐部占去了全部,尽管刚开始的时候,还很不舍得那高涨的网费,可是现在回忆着已经走过的日子,尤其去年10月我得大病以来,网友给我的关怀,和关心鼓励。那真的远超过了我的付出。
10月在我开刀的日子前,在我短暂告别俱乐部的时候,网友的关怀已经源源不断的贴在俱乐部中,在我六个化疗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有网友为鼓励我继续和病魔斗争,把许多其他网友的帖子都收集过来给我看,那天我流泪了,我知道了自己仍然是那么会感动的一个人。
(中年JJ)
邂逅
他是她守株待兔得来的猎物。因为那个晚上,她已经厌倦了聊天室里N个男人的问候,他们用同一句话做开场白:“你多大了?你是哪儿的?”恶俗!她的手指离开键盘,静静地等待,直到有个陌生男子用英语向她问好。而后他们开始了一场漫长的交谈,用的几乎是六级以上的词汇。
和他告别时,她说:“再见。”那是整个对话中惟一的中文单词。
“你很不同。”他回答。她不再回应,下了线,长长地舒了口气。她实在已经词穷,再坚持下去恐怕就要翻字典了。
她每天乘公车上下班,车子很挤,使她不能像座位上的乘客那样悠闲地欣赏窗外的景色,她的目光便只能在车厢里游移。靠车门坐的是一个看报纸的男子,她留意到他看的不是体育报也不是金融报,而是《ShanghaiDaily》,大半张脸被报纸掩盖,但下车的时候,她还是瞥见了报纸下微微突起的小腹。
她总是在零点以后与他聊天,他觉得她是个很特别的女子。可只有她自己明白,她那只“猫”的速度实在不适宜在高峰时段和别人抢跑道,而且12点以后上网费会便宜一半。他们在阳春白雪的对话里暗暗揣测彼此,似乎熟识依旧,但又知之甚少。她也很想直接地问:“你多大啦?是干什么的呀?”但始终没勇气。他却小心翼翼地问可否见面,车厢里那个看英文报的男子形象一闪而过,她犹豫着,说宁愿相信不期而遇。
她还是会在拥挤的公车上遇到那个看英文报的男人,专注的神情令他没有注意到身边站立不稳的老太太。她忍不住提醒,男子便起身让座,她终于可以仔细的打量他,微秃的头发配上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因为是站着,啤酒肚便愈加呼之欲出。
她同意和他见面,因为想尽快粉碎那个啤酒肚的印象。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忽然发现隐形眼镜不见了,她只得戴起了闲置已久的框架镜,可和整张脸是那么不协调。她最终取消了约会,至少隔着网络,她和他还是美丽的。
(执着兔子)
网友也可走向真实
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发消息问候我,照例问上一句:最近在忙些什么?我说我有一个俱乐部,我们经常搞活动。马上就有很多问题过来:你换工作了?是个什么俱乐部啊?搞什么活动啊?不是什么非法集会吧?我告诉她我是东方网的玫瑰俱乐部的成员,自己也有一个小俱乐部,平时和网友们出去运动、聚会、旅游……她觉得很不可思议,网友也能这样?
网友,应该是怎样的呢?一年前,我的想法和她一样,认为网友见面就是一对一的,结果也就两种,不是“见光死”,就是“千里姻缘网络牵”。
一天,一个网上的朋友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网友聚会,一时好奇就去了。在石门路的上海人家,我被带到所谓的网友中间。大家都很热情,不管认识与否都自我介绍一番。那天,我认识了漂亮的CICI公主、蛮个性的轩昂、有趣的康师傅、儒雅的黎明阳光、干练的野猫猫……席间,我环顾了五张圆桌,都是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聊得非常投机,那样的有激情。我突然发现,原来网友也可以是这样的呀。
又参加了几次活动之后,我居然有了自己建立俱乐部的念头。刚成立一个星期,就在网上和成员们约定在华师大对门的茶坊里碰面。我发觉在网上喜欢写文章的小野不仅文笔好还是个热心的人,经常转贴东东的QQ是个非常爽直的女孩子,经常提建议的大仙真名和“仙踪林”非常接近,话不多的大鹏原来是个已婚人士……那天我的话很少,他们都说我和网上很不同,呵呵,那才是我的本性吧。我终于达成了心愿,把虚拟的网络变的更真实,让我们从网络走向现实。我想网络应该是这样的,网友也应该是真实的。
网友(2)
我俱乐部的这些网友们在这一年间都成了生活中的朋友。会员生日,我们买礼物给他。知道他现在还在读书,平时喜欢打羽毛球、会拉小提琴,就送他“梁祝”的CD、护腕、球拍线、绷带和书籍。他呢,居然请了他妈妈和我们一起去吃火锅,庆祝他的生日。旁人看来,这似乎有点难以置信吧。可是,在这里,网友就是朋友。
(从零开始)
用假话说真情
网络欺骗的故事让初次上网的我有些战战兢兢,深怕落入别人设下的网络陷阱。选择了自以为安全的择友标准:上海本科以上学历。第一次的触电就碰上了一个“合格产品”:上海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网络的规则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实在有些陌生,无奈的我只能按照日常的问候方式向新朋友寒暄了几句,赞美之词现在想来的确有些过分。没说几句我的破绽就露了出来,我这个“网络盲”被人识破了,不过还好他没有一脚踹了我,而是热情地表示愿意交一个朋友,教我一些网络技巧。
网友说他从小到大都是属于那种“野人”,无论大小考试都没有跌出过前三名,家里的奖状堆成了山,研究生考试在他看来竟然是小菜一碟。我心中忽然生起了一种敬佩感,甚至是有些崇拜他,聊了没几次,我们就觉得彼此非常有缘,颇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没过多久,我的信箱里就收到了一封标题为“对不起”的邮件,打开一看,原来是他!“很抱歉,我不应该欺骗你,我不是上海人,但我的确是研究生。我没有刻意隐瞒什么,只是觉得如果告诉你我来自四川一个穷山村而且还是一个自幼丧父的学生,也许我真的交不到一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