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黎振,看来真是个不简单的角色,我对他不禁刮目相看起来。
“张欢,还记得吗?那时候读高中,我就坐在你的前座,你每天埋头学习,理都不理我。后来,实在没意思了,有一次,我故意捉弄你,上课的时候戴了个高高的帽子,你气得跟我吵架……”
黎振这么一说,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高中时许多同学的名字。我们如数家珍地谈着那时的趣事,心情也随之High到高点。
“可那毕竟已经过去了,现在要想见到一位当初的同学真不容易啊!”我感叹道。
“是啊,所以说,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这份来之不易的情谊啊!”黎振笑着对我说,“以后,我们要经常保持联系,知道吗?”
“没问题!”我愉快地答应了。
好长时间,没有循着足迹回到过去了,现在想来,还真的挺有意思的。聊着往事,那些不紧不慢的校园民谣,仿佛又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叫人沉醉不知归路,我和黎振的心似乎更加靠近了。
3月25日 样书到手
好消息传来,《北京,我的情人》终于出版了,黎振兴奋地邀请道:“张欢,到我们公司来参观参观吧,顺便把样书带回家。”
听说要拿样书,我欣喜若狂地一口答应下来。
黎振的公司在北太平庄附近的一幢写字楼里,办公室里坐着二十几位工作人员,有从事网络工作的,有搞设计排版的,也有负责编辑书稿的。
“要养活这么多人,其实也不容易。好在我们还做教辅类图书,多亏有了一套完善的发行网络,不然的话,我哪还有心思进行资本扩张啊!”
真没想到,黎振的事业竟然发展得这么红火,太不容易了。
黎振将我让进他的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包装好的书来:“喏,这是十本样书,看看,印得怎么样?”
时髦新潮的包装,让我无话可说,书的确印得漂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真没想到,黎振的办事效率如此之快,要是换成出版社的话,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下厂呢?那得贻误多好的“战机”啊!难怪书商发行能力强,人家做一本像一本,每本图书都在心里放着呢!这就是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难处嘛!
捧着样书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愉快,脚底飘飘然。
睡觉之前,像疼爱孩子一般再看一眼自己的书,心里的感觉是何等的满足啊!这一夜连梦都是美丽的。
3月27日 激动
上午,国内一家知名杂志的编辑鲁先生突然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去年11月份发表在他们杂志上的一篇散文获得了年度二等奖,希望我能够亲自到武汉去参加笔会,顺便领取证书和奖金。
面对三千元的高额奖金,我顿时欣喜若狂,真没想到好事成双,这两天这么走运啊!
4月14日 上架
凌晨7点,奔驰的火车终于到达武汉,我匆匆赶往杂志社。心里暗自庆幸着多亏买的是卧铺票,不然的话,现在的我肯定困得像蔫茄子,哪还有什么心情参加笔会啊!
鲁编辑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告诉我,很多文友已经提前到了,他们早就住进了宾馆,我是最后一批到达。
笔会举办得隆重而热烈,还有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摄像呢!
与会的文友和杂志社的编辑们互相问候,并真诚地交换着名片,这可真是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
颁奖的过程自然乏善可陈,可拿到奖金的时候,心里还是满舒服的,接受着别人的赞美,心里的虚荣不言而喻。
在座的不少人都是在纯文学阵线上坚守多年的“战士”,令人钦佩。虽说北京是文人的故乡,可城市商业化的脚步依然在侵袭这座古城。而外省宁静的环境中,其实也孕育着大批有实力的作家,只可惜很多人虽然蛰伏多年,至今仍未被大家所熟知。
傍晚时分,踏着几分夜色,我行走在武汉的街道上,感受着这里的别样风情。一家私营书店吸引了我的目光。逛书店已经成为了我一种固有的爱好,每当从书店门前走过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心里痒痒,总要钻进去看看。这次,也不例外。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家书店里竟然摆放着几本《北京,我的情人》。将书拿在手里,我心潮起伏,看来,这本书已经在书店上架了。
4月20日 铺天盖地
五万册新书已经全部发完了,黎振告诉我,深圳的一家书店已经两次添货了。这两天,公司准备第二次印刷了。一席话说得我热血沸腾。铺天盖地从作者的角度出来,我当然希望这本书越畅销越好,印得越多越好——第一,起码能够证明我的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市场价值的;第二,可以增加我的稿费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翻开报纸,我惊奇地发现,《北京,我的情人》赫然在目。多家媒体都在争相报道,各大门户网站连载,报纸杂志上做宣传,到各地新华书店打榜,一环套一环,整个宣传攻势可谓铺天盖地、滴水不漏。
从Google里搜索与此有关的信息,很快便发现,如此之短的时间之内竟然积攒了上千条有关条目!
不过说实在的,我从来就没想过自己的书能在图书市场上造出这样的轩然大波。现在我写的这本《北京,我的情人》已经成为了各大书店最畅销的精品图书之一,我发现北京好几家书店,都在醒目的位置上码了堆了。
黎振打来电话,让我不妨取几个化名,为《北京,我的情人》写几篇书评,这样能够人为地把握和操纵舆论对这本书的正确评价和引导。
我感到很惊讶,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宣传啊?我笑着说,这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吗?
黎振却毫不在意地说,这些手段都是小意思啦!你还不知道吧?有些所谓的畅销书还未到达书店,就已经登上了书店或报纸的畅销书榜了。
天哪!原来出版界还有这么多猫腻!
4月29日 引起争议
最近,对于《北京,我的情人》一书,评论界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小说是原生态创作,展现了现代都市年轻人浮躁的心理状态;一种将其归属于城市小说,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丑化了现代都市的形象,并且质疑:难道现在的都市青年真的是如此颓废么?
处于争论的漩涡之中,身为作者自然也难免会被牵连进去。有的认为这本书打着美女旗号是一种错误,这使作品本身向低俗化倾斜,有明显迎合读者的意图;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本书文字干净,写得也很真实,至于美女作家,那是作者定位的自由,本无可厚非……
看着围绕着这本书是是非非的议论,我只能无可奈何地叹口气。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你如何限制得了别人想什么,说什么呢?
黎振却显得非常高兴,他兴奋地在电话里对我讲:“我认为新闻界和评论界对这本书的争论投入的热情越多越好,当然,正面评价更好了,消极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年头,争论得越激烈,越能吸引读者注意。要知道,这可都是免费的广告啊!轻而易举就能达到宣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哈,这家伙好像有点儿惟恐天下不乱的意思哦!
不过,只是苦了我,整天置身于种种争论之中,又怎么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呢?
“热闹是他们的,跟你没什么关系!他们将水搅浑了也不是你的罪过。我跟你说吧,评论家多半只是凭一时之快,顺便赚取俩稿费而已。我要是找上俩‘托儿’,给他点儿小费,你看着吧,到时候全国各地的很多报纸都要出现有关这本书的评论,而且个个都是正面评价,你相信不?”
这么说,图书出版商还可以操纵图书舆论宣传的方向?可听他那口气,让你不得不相信。
唉,真没想到,黎振这家伙的手段通天呢!
5月6日 处之泰然
其实想想,有时候舆论宣传也的确是那么回事,在某些善于折腾的“作男”和“作女”面前,又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图书打榜,可以暗箱操作;新闻报道,与记者拉好关系,自然有人积极为你发稿;至于评论,正如黎振所说,找几个所谓的评论家当“枪手”,他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一点儿不用你劳心费神。
再到网站上逡巡的时候,看到读书频道小说连载里那么多的读者评论时,我终于能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了。
我想,其实无论你做什么,批评、赞扬、揶揄、讽刺这些声音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一本书,更是如此。由于读者的层次不一样,文化背景不同,所处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