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吹不散眉弯=完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不至于为我所害。。。。。” 
 白世非动情地连连亲吻她的颈子。 
 她越说越低:“那时我便暗暗与自个儿许誓,倘若上天能够让我活着出来,从此后,这一生一世,绝不会再有任何人任何事能使我与你再有半些儿不开心。” 
 “我也是,每月每日,每刻每时,我便只要永远与你在一起。” 
 
 第十五章 微凉秋雨深

冬去春来,眨眼便是明道二年,病情加重的刘娥已起不来床。 
 某个午后,从太后垂帘之后便大门不出的荆王赵元俨进宫面圣,告知赵祯,刘娥并非他生身母亲,至此怨愤交织的赵祯终于明白,为何白世非始终要远离京城,在外独安一隅不问世事,不管他如何催请总婉拒不肯归来。 
 向当初抚养自己长大的杨太妃私下求证后,赵祯命人为李氏开棺,发现果以皇后服安葬,可见当时众人皆知李氏的身份,唯独为人子的他被蒙在鼓里,一时大悲大恸。 

当即下旨把曾亲附刘娥的众大臣全部罢黜,便吕夷简也罢了相宰之职,若不是念及他当初曾使尽浑身解数,得使李氏以皇后礼入葬,怕是便不止罢相那般简单了。 
 也因此,吕夷简甚为佩服白世非的卓越远见,若不是当其时他上门提点,吩咐自己如此这般,只怕此刻自己已锒铛入狱。 
 这之后,赵祯把薛奎和降任河中府通判的范履霜都召了回来。 
 是年三月,刘娥病逝,死前已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却还数次提及殓葬的冠服,始终死心不息想穿皇帝衮冕,后来她病逝,在薛奎的谏说下,赵祯最终还是以皇后服将她殓葬。 

又过了几月,赵祯的心情终于慢慢平复下来。 
 他差急脚递往杭州送去手书。 
 内里只得三句话: 
 “朕可是绝情义之人?朕若不是,你白世非可是?” 
 白世非看罢不由得苦笑,当下收拾行囊,辞别庄锋璿与晏迎眉,带同妻儿返回汴梁。 
 只是一路游山玩水,回到东京已是七月底。 
 八月,吕夷简复相。 
 是月白府喜事连连,先是晚弄与邓达园结为连理,尔后晚玉也被放出府,嫁予丁善名为妻,便晚晴也传出与人私下订了终身,只大家不知是谁。 
 这年深秋,尚坠带着孩子出现在梁门外州西瓦子对面的相宅。 
 身为人母之后,前尘往事,日渐淡去。 
 她与白世非的良缘,终成了勾栏里传世的佳话。 

时人有诗云: 
当时恨火摧心,挥缰跃雪,泪阑惊飞鹊。 
疏影香寒积冷,暗山行云,听悲风吟月。 
愁与尘事别约,何堪忆小,回首画楼孤鸿灭。 
珊阑光景犹在,尘途世外,教花容迷悦。 
素心缘何悄结,袖底日深,明若相思挈。 
却怨栖凤衔羽,环芳拥蕊,情深莫敢问宫阙。 
鸳鸯鸥鹭同池,争如不见,一意蒲磐绝。 
使君难为情苦,邀下帘钩,壶中独荡跌。 
忘了除非醉罢,凄凉花间,任局残杯倒剑缺。 
芙蕖似解伤心,并蒂齐枝,亭外私语窃。 
眉弯终吹不散,问天还来,拂净多情裂。 
何人教唤莺归,幽影昔时,归去微凉秋雨歇。 


后记 

因为这篇是古代文,所以有些方面需要说明一下: 
一、本书不是历史文,只是一篇以历史为背景的言情文。 
书中取宋仁宗即位的一段年间、一些史实和一些历史人物譬如做背景,但全文故事实为架空,经不起历史方面的考究与推敲,此外,文中提及的史实,有些
细节会与历史上真正发生地时间不同。 

二、书中提到的中卫郎一职实际上是到宋徽宗时才设置,但因为我喜欢这个武官官职名,所以拿来用了。 
三、宋朝称呼年轻女子为“小娘子”,即使达官贵人家的女儿也不叫“小姐”。 
当其时凡是做——的都得登记入籍,别称“小籍”,所以和“小籍”同音的“小姐”是个贱称,一直到元末明朝,“小姐”才普遍作为官家女儿的尊称。 
不过为了顺应大家对于古代言情文的阅读习惯,书中对女子还是皆以“小姐”相称,特此说明。 

四、宋朝男女风气仍相当开放,譬如元宵节会,相国寺丢纸团约人,过年时游夜等,是到明朝理学兴起之后才对女性进行极大的道德束缚。 
五、书中不少古代用词,譬如交引铺子,非为“交易”的错别字,而是当其时开封城里使用的各种称谓。 
又如,宋朝的阉人不叫“宦官、太监”。而多为内臣、内侍之称,阉人仆婢等的自称也不叫“奴才”,而多为“小的”,皇宫里的医师也不叫御医,而称医官,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  

六、因为只是一个言情故事,所以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也不会太过于讲究严谨,譬如古代皇宫赏给臣子的赐品,臣子都是不能轻易转手或弄丢的,而本书中则有白世非把太后赏的笛子送给尚坠之类的虚构情节。 
七、本书虽非历史文,不过书中涉及的仁宗亲政前期的种种官场史实、习俗节日、汴梁城景、器皿用具、衣冠簪饰、州府名称、建筑风貌、刑统律法、嫁娶毁婚等,多以宋史、文物及宋代文人的各种笔记为依据,读者可从书中汲取不少古代习俗知识。 
综上所述,本书仅是一个虚构的言情故事,与真正的史实颇有出入,故而请勿把书中情节等同于历史看待。 

(全文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