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的,只是,我们之间仿佛又被主管时间的天神隔了一层透明、无穷大的水晶玻璃,16岁以后所有的我,全部被隔到了'16岁的我'的世界外面。看着他托着下巴怔怔地坐在桌子那儿,不管哪一个我,都是无能为力。写到这里,24岁的我,本书的作者,很想很想去关心一下他,告诉他:'喛,伙计,你尽力了,开心点,其实一切没有你想得那么糟,你以后会很好的'。可是,任我的笔与纸在磨擦中起了火、任我喊破了嗓子,'16岁的我'却依然什么也听不到。他依然孤单地生活在我16岁的迷惘无助的世界里〃。
和韩寒一样同样是放弃高考,阿里歌歌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他其实想说:爱好文学本身不是一种错,但千万不要因为文学放弃太多。他为自己少年时期走过的弯路做了一次认真的总结,他当时劝我不要放弃,其实也是在鼓励他自己,因为他预想到了当时自己选择的那条通向未来的路有多么曲折,他也做好了准备。……就象如今的阿里歌歌,称自己是〃一头标准的文学小青年〃,我们听得出来,历经辛苦之后,他口气中有了一种自豪和自信。
……
就在将要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抬头看了一眼桌上的台历。突然间我发现,从1996年认识阿里歌歌到今天,已经整整十年了。
人的一生总共能有几个10年?8个?9个?……而我们曾经一同走过的10年,是一个足以决定一生命运的10年。还好,我们带着梦想走到今天,都没有离梦想很远。
不知道下一个10年后,在未来街头,我和阿里歌歌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林世保
2006年12月17日于青岛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3节:叙述视角的〃有意识越界〃现象分析(1)
叙述视角的〃有意识越界〃和〃无意识越界〃现象
——兼析叙述视角越界现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状况及其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艺术,就是叙述的艺术。当代美学最关注的就是小说叙述的视角、节奏、结构等问题。本文将就其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叙述视角〃越界〃问题展开论述。
叙事文本中的〃视角越界〃,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的叙述身份发生错位,例如从一个人物的半知视角入手,到后来却变成了展示性叙事的全知视角叙事。
〃视角越界〃问题在北京大学申丹老师的书中说成是〃被叙述界和文体学忽略了的问题〃(而在热奈特的书中,其实也曾提到过视角越界,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其中有一类为视角越界上的省叙),既然是被忽略的,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问题实际微不足道,无伤大碍、没有必要被重视呢?我不这样认为,叙事文本中的视角越界问题定将越来越突出,如果一部作品没有处理好叙述角度问题,那么这将成为它的一个败笔。学生下面结合古今中外的几部作品,试对此做一个梳理,并试提出视角〃有意识越界〃和〃无意识越界〃两个新概念。
谈到叙述视角越界问题,首先要了解叙述视角。
帕西。拉伯克曾经说过〃在小说技巧中,我把视角问题――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看作最复杂的方法问题。〃
综合各家理论观点,我们大致可以区分以下三种叙事角度:
1,全知叙事。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说知道并说出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拉伯克称之为全知叙事,托多罗夫称之为叙述者>人物,热奈特称之为零度焦点叙事。
2,限制叙事。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不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知道。叙述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轮流充当。限制叙事可采用第一人称,也可采用第三人称,拉伯克称之为视点叙事,托多罗夫称之为叙述者=人物,热奈特称之为内焦点叙事。
3,纯客观叙事。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心理。伯克称为戏剧式,托多罗夫称之为叙述者<人物,热奈特称之为外焦点叙事。
要合理区分视角,首先必须分清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赵老师在课上也曾讲过: 热奈特的叙事理论里面有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谁在看(用术语来说就是〃语式〃),另一个是谁在说(用术语来说就是〃语态〃)。这时说的视角即语式,谁在看。
叙述声音指的是叙述的声音;叙事眼光指的是充当叙事角度的眼光,它即可以是叙述者的眼光,也可以是人物的眼光,这是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对此所做的明确的区分。——下略:(他对布斯和斯坦泽尔进行批评:斯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叙述情景:一是传统的全知叙述,二是以人物的第一人称,三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热奈特认为第二第三种方式在叙事眼光上没有差异,因为两者采用的都是人物眼光,差别仅在于叙述声音。)
至于如何区分〃视角越界〃,这里的〃界〃,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合法性。申丹说:〃视角模式也非自然天成,而是在叙事文学家的实践中产生的,我们只能依据他们的实践或常规惯例来判断〃。我在这一点上保留着看法,我个人认为视角模式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和谐,就像萨克斯、钢琴曲里面不要突然出来一段小啰鼓。这是一种天然的、自然的,而不是实践中产生的。所以我说这里的〃界〃更确切地应该说是指〃和谐性〃,不破坏整体叙事风格的和谐。
达到了和谐,即便是越界也不能说作品不好,相反这是一种创新,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我将视角越界也一分为二,分为视角〃有意识越界〃和〃无意识越界〃。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大都是借用一个全知全能的说书人的口吻。
在小说理论史上,第一个从美学的角度,对小说叙述角度进行研究的,是金圣叹。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3节:叙述视角的〃有意识越界〃现象分析(2)
金圣叹以一个理论家特有的敏感,首先发现了叙事视角的用处。例如第32回,写武松酒醉离了村店,走不到四五里路,〃旁边土墙里走出一只黄狗,看着武松叫。武松看时,一只大黄狗真赶着吠〃。金从这样比较简单的句子中也看到了叙述视角的妙用,在下面特加批道:〃叠写一句者,上句从作者笔端写出,此句从武松眼中写出。从笔端写出者,写狗也。从眼中写出者,写醉也。〃
金还认为,巧妙地使用视角,常常可以把纷繁复杂的事件有条不紊地表现出来。第20回〃杀阎婆惜〃,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阎婆异正在楼上自言自语,只听得楼下呀地门响。床上(阎婆)问道:'是谁?'门前道:'是我。'床上道:'我说早哩,押司却不信要去,原来早了又回来。且再和姐姐睡一睡,到天明去。'这边也不回语,一迳上楼来。〃金指出:〃不更从宋江边走来,却竟从婆娘边听去〃,这样一来,一举把三个人物置身于一个共同的空间,使人物所处的位置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都鲜明地表现出来,实有〃影灯漏月之妙〃(第20回夹)
金认为,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还有助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境的表现。例如第12回杨志和索超比武中有一段描写,金认为,作者成功地将比武场景写出来,关键是多焦点叙述视角的运用。同时双认为,巧妙地运用叙述视角,还可以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金还接触到全知全能视角和半知半能视角。他比较喜欢半知半能视角。他认为由作品中某一个人去听、去看、去触及他周围人物的形状、举止、对话、场景、声响,可以使纷然呈现的事物维系在一个视线点上,从而写得集中、具体一、生动、真切。
他还认识到,将全知全能的客观性叙述改为半知半能的主观性叙述,还必须符合人物思想性格,不能由作者代替人物的思想感情。一旦从小说人物的视角去叙述,就必须服从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不能主观、生硬、包揽一切。
因此,他在水浒的修改润色中,曾不止一次地将客观叙述改为半知半能的叙述。这一点证明了金圣叹当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无意识〃的视角越界对作品带来的缺憾。
五四时期,许多作家开始在西方小说理论影响下自觉突破传统小说全叙事模式。
例如吴趼人自觉运用一人一事为贯穿线索的布局技巧优势,创作《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此书举定一人为主,如万马千军,均归一人操纵,处处有江汉朝宗之妙,遂成一团结之局〃(现状总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