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急进而以势逼敌急火攻心破敌之效。克金行指示的技法。
将这一技法贯以技击的实际内容,命名为进(急上之意),即是十三势中“进”这一技法。
土,五行之一,为一自然物质,其性敦阜,敦者,厚也;厚者,实也。阜者,土山也,取固定之意。由这一行所指示的步法为对敌的步法和对阵的策略。用这一技法对敌,则固本守中,有不为敌所动之效。走克水行指示的技法。
将这一技法贯以技击的实际内容,命名为中定(不动),即是十三势中“中定”这一技法。
金,五行之一,为一自然物质,其性从革,从者,随也,革者,坚韧难破之物也,由这一行指示的技法为对敌的步法和对阵时的策略。用这一技法对敌之坚固难破之势,有虽退而不离其左右之效,有舍已从人退随而泄其势之效。专克木行指示的技法。
将这一技法贯之以技击的实际内容,命名为右盼(取右下之意),即是十三势中“右盼”之一技法。
水,五行之一,为一自然物质。其性润下,下者,后退者也。这一行指示的技法为对敌的步法和对阵时的策略。用这一技法击敌,进落空,诱敌深入,有穷敌势之效。
将这一技法贯之以技击的实际内容,命名为退(向下),即是十三势中“退”这一技法。
三、太极拳真意:
八势中掤履挤按对应先天八卦图中正四方,遵循按克挤,挤克履,履克掤的规律,这是八势中的主势。四斜方指示的?挒肘靠与四正方相呼应,?、挒克按,而使相克连成一个大圆,周而复始,敌四斜方是四正方不可缺的辅势。
五势按敌进我退,敌退我中定,敌定我绕进,敌绕我相随,敌随我直进的原则,使五势相克,成一小圆,十三势则有一大圆和一小圆,而手法和步法是不能拆开来使用的,必须合起来才能真正用于技击,因此就有了大圆套小圆,这正是无极而太极之理。加上劲路的刚柔相济,就得到太极体。
由于宇宙间没有绝对的直线(如水平线实际上是平行于地球表面的一条弧线),弧线才是宇宙间的根本属性。因此合于天地之理的太极指示的太极拳,它讲究走弧线而不走直线。如无穷大球体上的弧线看起来是直线一样,太极拳也讲究曲中求直。即使十三势这一太极体无限地扩大,使更大空间内的宇宙运动规律和生命现象都包含在这个太极体中,即使之合于更大的天地──宇宙之理。这样,大球体上的弧线看起来就成了直线,我们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而无往不胜,甚至“长生不老”。要扩大这一太极体,只有不断地练习十三势,不断地研究十三势,不断地充实十三势,这就得到了发展的太极拳。因此,太极拳真意就是“天人合一”。
第二:(太极理论—四两拨千斤与以弱胜强的实质)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四两拨千‘就是对功深者以综合的优势控制对手后,从心所欲的潇洒境界的描述。但后来不少太极拳著述却舍本求末,沉迷和沉醉于对这一境界的描述,而对如何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就像仅描述小牧童和农夫只凭一条小小的系着牛鼻子的绳索,就能轻松自如地控制和驾驭有千斤力的大水牛,却不去介绍为什么要穿牛鼻子和如何穿牛鼻子,使后来者面对强大的大水牛不知如何下手控制,只好‘望牛兴叹‘了。由于这些太极拳理论的偏颇形成了一个误区,不少初学者误以为练了太极拳就能够以力小打力大,以弱胜强。一些的传授者也着意夸大‘巧‘的成分,将学习者引至神秘化的岐途,而不是走踏踏实实练功夫的路。这样到头来一事无成,严重影响了太极拳技击术的发展。
其实在任何对抗中,最终都是强胜弱败。太极拳作为竞技武艺与人对抗时,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所谓‘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之说,是有条件,有前提的。下面对此作详细分析。
先谈谈强含义。强弱是笼统的概念,从武术竞技上讲,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强壮与虚弱,年轻与老老是体质上的强弱;勇敢与怯懦是心理上的强弱;善变与不善变,懂不懂劲是技巧上的强弱;反应敏捷与迟钝,手快与手慢,出劲时威力的大小是运动水平、素质上的强弱。以上是从静止意义上讲强弱。
从动态的角度看,强弱又是一对矛盾,是相对的,可转化的,上述几个方面的强弱,在一定条件上都可以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比如‘四两‘与‘千斤‘之比,前弱后强,自不待言。
但当‘四两‘能够拨动‘千斤‘之时,它已不是表态意义上的‘四两‘,而是处于控制地位上的‘四两‘;要控制的‘千斤‘也不再是静态意义上的‘千斤‘了,强弱在这种条件下正好易位。弄清楚上述强弱的含义及转化的条件,有助于七们理解太极拳运动中强弱的本质。
实质上太极拳与其它对抗项目一样,也是刻意求强,只不过它的训练方法独特而已。它很讲究‘积柔成刚‘,注重内壮功夫和发挥人体潜能的练习。这是一条变弱为强的极富成效的途径。学习者能明此理且不断揣摩,坚持不辍,就能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化。功成之时,自身的弱点诸如体弱力小将得到克服,强大的内劲质量及纯熟的技巧将取而代之,从而成为整体上的强者。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否则是不可能的。
尽管从力学原理上讲,利用杠杆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但竞技的对方毕竟不是千斤重的静物,而是运动着、变化着、时时威胁着你的强敌。这时你想用‘走‘柔化对方,用‘粘‘贴住对方,以控制对方的变化,然后伺机击之,若自身没有足够的内劲是做不以的。正如罗基宏先生所说:‘要想四两拨千斤,须先练就千斤力‘,这就是必先自强然后才能胜人的道理。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强‘不是单纯体格的强壮,而是包括内劲、技巧和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势。其中练就强韧的内劲是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太极拳家晚年尽管年龄和外壮方面不占优势。但与人推手时气热磅礴,加上强大的内劲和高超的技巧,一搭手就产生一种巨大的威慑力,就像将牛鼻子穿上而控制住对方,任凭对方身强力壮来势凶猛,也不能摆脱处处受制被动挨打的地位。他们靠的就是综合优势。如太极拳名师杨澄甫、杨少侯、陈发科等,常常是一搭手即以强大的内劲令对方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或者一接手便把对方抛出,充分体现了一个强者的实力。正所谓‘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实现强弱转化的另一中表现形式,是要善于掌握时机,创造条件,使对方由‘强‘变‘弱‘。比如,巧妙地运用粘走,转化对方的来劲,破坏对方的平衡,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然后击之。或者用‘串劲‘锁住对方的劲路,控制对方的重心,即所谓‘擎起彼身借其力‘,使其由强变弱而受制于我。正如牵牛要牵牛鼻子一样,用‘串劲‘串住了对方,使他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弱者,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第三:(太极拳之“神明”辨析)
作者:罗永平文章来源:太极中国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理论的经典之作,在近代太极拳专著里往往将其列为拳论的首篇,百余年来对太极拳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凡太极拳爱好者都对《太极拳论》顶礼膜拜,细读参研,体悟实践。
《太极拳论》一文中阐述了推手功夫的三个层次:“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着熟、懂劲、神明,这三个层次是我们经常念叨的词句,对其含义也应该略知一二。但,究其“神明”之含义,笔者见解略有小异。
“神明”是王宗岳指出的太极拳功夫最高层次。那么何谓“神明”?我们先来看看现代两大太极拳家、理论家顾留馨和沈寿的解释。
顾留馨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解》中说:“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