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寮业模缓笫撬押OM……没有人告诉我这种稿件是否付酬。另外,我登在另一家报纸上的足评同时也被深圳的一家报纸刊登。我可没给这家报纸投稿,急忙发E…mail询问,没冒一个泡。后来有编辑哥们告诉我,是内交。我想可能是我不知道报纸的内部机制造成的,也许这是最正常不过的稿件交流。你把稿子“卖”给第一家了,以后的事情你就别打听。但这种方式合理吗?郁郁寡欢中~~幸运的是,我除了遇上以上三种“不文”编辑外,更多的还是有职业道德的“爽歪型”。 这种报纸的编辑极端负责,生怕坏了名声。最早以前我有一部中篇小说被《贵州都市报》从网上下载连载,是一年以后我在QQ上一个网友那里得知的(交QQ友的好处)。我立即打电话给贵报,当时的责编叫张传宝,二话没说,立即补发稿费,真实在。最近一次发生在去年,我一个短稿《笑纳恐龙之玉照》被北京的《青年时讯》采用,几日后我在网上发现《中国网友报》也刊登了。去E…mail问,编辑郭祈非常热情,说是在“中青在线”下载的,立即给我补寄稿费,并邀我直接给她赐稿(赐字用得我心里多舒坦)。遇到这种爽歪型的报纸和编辑,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不认识几个你算白码字了。 说到底,我只是一个写手,不是著名作家,所以遭遇前三种情况在所难免,WHO知道你是WHO啊!由此我咬牙暗下决心:朝作家方向努力奋斗吧!我KAO!!!    
四、“砖”的性情(1)
“碎”砖:感谢一下编辑何妨? 砖中“睛点” 有人说编辑和撰稿人是鱼水关系,我看似乎有点太理想化了。实际情况编辑是雇主,你是路过的散工,供求关系严重失衡。除非你纯粹是写着玩的,即使不写也是社会主义小康。 ——在西祠胡同“撰稿人之家”的一次发言。 (发帖于西祠胡同“撰稿人之家”,起因是某网友对很扎眼的“衷心感谢编辑”现象的置疑,从而引发一场对这种“感谢”是否居心叵测的大辩论,参加者各抒己见,板砖和口水横飞,砸死或淹死作家、撰稿人、编辑无数。)有人反对在撰版“肉麻”地感谢编辑,认为那是失了骨节的事情,本人为那些作者讨个说法。 首先这和单位里的领导给你开工资是两码事,单位上基本是固定收入,你必须干,干了就有,但你干了,他给别人开不给你开,你不跟他急你就是孙子。如果他可以开除A,可以开除B,单单留下你,你不感谢他你也是孙子。这不是献媚,是最基本的礼尚往来。比如编辑来此征稿,收到100篇,只能用一篇,是你的,你以为你就文才飞扬了?不是,是正好对了那家报纸编辑的胃口,所以他给你银子,你就要感谢一下。 有人说编辑和撰稿人是鱼水关系,我看似乎有点太理想化了。实际情况编辑是雇主,你是路过的散工,供求关系严重失衡。除非你纯粹是写着玩的,即使不写也是社会主义小康。而来这个版的人大多数是挤破脑袋找饭钱的,说的难听,但情况确实如此,所以一个小小的回复都能让人激动,因为实际情况是很多编辑不回复,让你干等。如果你纯粹想在文学领域攀登高峰,高昂你的头颅,这种地方多得是。 有人提出在E…mail里、在电话里感谢,悄悄地干活就行了,不必在这里大张旗鼓。错!而且错得离谱!来这个BBS的人什么类型的都有,有人喜欢鼓噪,有人喜欢沉默,大千世界,就像你身边的人群,你不能强求人家和你一样。既然是家,七嘴八舌的事情就多,在这个版感谢编辑也是为了提醒家里人,这个编辑好,推荐大家投稿给他,这也是一种交流。如果两眼一抹黑的人进来,就找到奋斗的方向了,岂不是好事?难道这个版非要弄成学术性质的板着面孔?闷死革命队伍。 但我同意有位老兄的建议,感谢帖子把好帖子踢下去了,让有些压根儿不想感谢任何人的看着胀眼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建议fanzi斑竹开一个“感谢版”,或者固定一个“感谢帖子”,大家如果感激涕零就去那里跟贴,泪水磅礴都行。 有些人说都不是发表处女作了,何必大呼小叫?人和人不一样啊!有些人即使发表一百部作品仍然激动,那是他(她)对自己负责,为自己感动,因为那是他(她)的心血凝成的东东。所以,即使不是“处女”也不能像“妓女”那样麻木吧?你哼一声,职业一点多好,少不了一块肉。 “黑砖”:“省骂”还是省省吧! 砖中“睛点” 现在的聊天室大有将“国骂”进行到底的势头,不但如此,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谁都听得懂的“国骂”不说,还有颇具特色的“省骂”。 (发帖于新浪“文化视点”,网易“乱弹广场”,天涯“天涯杂谈”,红白蓝“文化乱弹”,中国网友俱乐部“无厘无头”等BBS,在成功净化了语聊空气的同时,也被出口成“脏”者拍得差点脑震荡。)很早以前看过一个帖子,属于爆笑杀死细胞的:一哥们儿周游神州后,总结出了几大城市打架特色,大概意思说北京人打架爱用建筑材料或者自行车零件,而上海人不打架,叉着腰互相骂,直到把一方骂不出声滚蛋为止。重庆人打架爱用茶馆里的条凳,或者用西瓜刀砍人屁股,而且说抡就抡,说砍就砍,毫不含糊。这种情况类似《星际争霸》游戏,有北京族,上海族和重庆族,北京族攻击力中等,但武器来源比较充足,特色是攻击十分致命,如用板砖拍头或用自行车前叉扎肚子等等;上海族的特点是拥有为数众多的魔法师,特长是念咒,促使敌方士兵发疯或投降,不需要武器供应,但攻击力很弱;重庆族的攻击反应速度很快,攻击力量极大,但武器来源不充足,附近必须有茶馆或者西瓜铺才能发挥极限攻击力,而且该族攻击并不致命,可以为以后讲和留出余地。 这个帖子还有许多典型战例,我只举一个:北京族 1 人,上海族 1 人,相遇在北航体育馆建筑工地。 北:你丫找抽呢?上:你这个人怎么不讲道理呢?我就是看了你一眼你就骂我?你还像是个人吗?北:嘿,你丫跟我犯贱是不是?(同时从工地抄起一块板砖)跟你丫死磕!!上:我不懂什么叫死磕,我只知道你这个人不讲道理,像发情的野兽一样…… 北:去* *的!今儿大爷我非拍死你丫挺的!(手举板砖) 上:你不敢!你肯定不敢!我要叫警察了!你…… 北:(一砖头拍中对方脑门,血喷出来)。 当然这哥们儿没忘了描述东北人,他们的特点是热血。一个东北人可以独自干掉两个北京人,五个上海人,可能会输给重庆人…… 此帖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性格描述得非常传神,当然调侃的成分占多数,不是鼓励血性青年真在街上干起来,那是违法犯罪的。不过这种场面可以在虚拟世界见到,且非常壮观,场地在各个语音聊天室,不是撸胳膊撸腿,是“语音干架”。并且很自然以省份划分,各自为营,抱成一团,肝胆相照,互相扶携,一致对外。我见过一帮重庆人和几个东北人的“血战”,互相只能听懂对方50%的方言,但丝毫不影响效果。双方都擅长拉帮结伙,一旦有个东北人闯进重庆聊天室,毫不商量就开始“甩手榴弹”,不到几分钟,聊天室便被蜂拥而至的东北人和重庆人占满了。相信双方都是在QQ上敲响村口大钟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砖”的性情(2)
我记得鲁迅论述过“国骂”,他老先生当时翻阅了某国出版的最新《骂人词典》,最恶毒的词汇在我们听来都是最温柔的祝福。而我们的“国骂”可没这么绅士,鲁迅说,街上一个老农赶牛车,老牛脾气一犟赖在那儿不走,老农气坏了,便直接问候老牛的姐姐。现在的聊天室大有将“国骂”进行到底的势头,不但如此,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谁都听得懂的“国骂”不说,还有颇具特色的“省骂”。我刚才说的那场骂架就把“省骂”尽情发扬光大了,参加者也不知道心里怎么不平衡,或者在单位被别人挤兑了,或者在家里被老婆修理了,或者是没有爱情风景线的弃儿,总之他们把各自心里的不满通过互联网彻底发泄了出来。其实这种情绪发泄很正常,人人都有压抑的时候,但别忘了咱们可是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精神文明建设也进行了这么多年,总不能通过污言秽语这种肮脏管道让自己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