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耶克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侵的消息,学院的生活就变得“不能忍受了。每天早上都是失败和溃退的新闻;而我们却呆在这儿,自己的潜能白白浪费,每天正常的教学活动突然间变得根本无关紧要了”③。英国与西方文明的生活危在旦夕。    
    5月10日,张伯伦辞职,丘吉尔出任首相。5月13日,丘吉尔对下院讲话时说,他“别无所有,只有鲜血、勤苦、泪水和汗水”④,这倒是句大实话。哈耶克一度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1940年夏不列颠之战打响,他们一家不可能再住在伦敦了。1939-1940年那个学期,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不得不迁到剑桥的皮特豪斯学院,一直到战争结束。剑桥找住处很难,整整一年,哈耶克一家和罗宾斯一家住在伦敦郊外的一处村舍,而他本人则住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房子中,这是凯恩斯给他搞到的。    
    哈耶克最后终于在剑桥找到了一处经过粗粗改建的大仓库,他们一家人就在这儿住到战争结束。他搞研究的房间有两层高,经常被用来作业余戏剧演出的礼堂。哈耶克的儿子还记得,凯恩斯在剑桥国王学院给父亲搞到的房子“很舒服但太阴冷”⑤。    
    按战时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信奉费边主义的历史学家诺曼麦肯齐的说法,“变化太大了”。在伦敦的时候,全院有3000名学生(其中一半不是全日制的),90名教员。而到了剑桥,只剩下500名本科生(其中不再有非全日制的了),教员剩下一半,其中只有9位教授。麦肯齐说,“人也变了”。在伦敦,男女生的比例是3∶1,而在剑桥,刚开始,比例还差不多,但到了战争中期,女生是男生的两倍。“根本性的变化是,学院从一个大家要乘车上班下班的学院,变成了一个大家住在一起的社区。”⑥    
    重要的是要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随后的局势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欧美几乎所有人的世界观。很少有谁预料到会发生这么大规模或这么可怕的战争。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在纪念伦敦经济学院成立50周年的历史文章中,哈耶克指出,1939年9月战事爆发减少了搬到剑桥的伦敦经济学院的教员和学生数量,但直到1940年春天英国真正参战前,学院各方面的计划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法国沦陷、伦敦遭到轰炸后,政府“全面动员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以满足政府部门的需求,学院剩下的教员大部分被调走了”⑦。罗宾斯、普朗特等人都进了政府机关。    
    战争期间,哈耶克跟凯恩斯的私人关系密切起来,凯恩斯在伦敦上班,周末回到剑桥休息。哈耶克记得,那时,“由于他想摆脱繁重的工作而稍事放松休息,也可能是因为他在政府部门的工作都是机密的,他的其它兴趣充分地表现出来。我尤其记得一次非常典型的情形。刚刚结束一次远赴华盛顿的官方使命,在华盛顿期间他参与讨论了很重大的问题,我以为他已经精疲力竭了。然而,他却宴请我们一群人,畅谈美国的伊丽莎白时代书籍收藏情况,仿佛这就是他到美国的惟一目的。”⑧拉里·哈耶克回忆说,他的父亲和凯恩斯曾在晚上,站在国王学院的房顶上,一起观看炮火消磨时间。    
    哈耶克赞扬凯恩斯在《如何筹款应付战争》中提出的建议,这是凯恩斯写的一本小册子,其中也写进了哈耶克的一条建议,在战后征收资本税。哈耶克没有继续写他的《纯粹资本理论》的下半部分,在1940年6月为上半部分写了前言后就搁笔了,部分是因为他本来计划在第二部分中批评凯恩斯。哈耶克解释说:“出现了非常有趣的局面。当时,战争已经爆发了。凯恩斯几乎是惟一明白事理、愿意并能够保护我们不受通货膨胀冲击的人。于是,整个战时,我都站在凯恩斯一边反对他的那些追随者,而他确实成功地使我们在战时没有遭受通货膨胀。因此,在战争期间,在实际政治问题上,我站在凯恩斯一边,我不想损害他的信誉。在战时攻击凯恩斯,实际上等于反对我认为正确的理论。有他在,我觉得大快我心。”⑨    
    哈耶克回忆说,在剑桥“教学任务很轻”⑩,上下班距离也很短,这让他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可以从事自己的研究。他放弃了没有完成的资本、货币理论研究,而转向对社会的更广泛研究。尽管他并不想放弃纯粹经济理论研究,但宽泛的社会理论成了他以后的学术研究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同事们都被征召进入政府机关,他成了伦敦经济学院学报《经济学》的代理编辑。1941年到1944年间,他在《经济学》上发表了6篇文章,后来收入1952年出版的《科学的反革命》中。对这本新书,他曾讲过一点背景,“在英国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局面,人们坚信,国家社会主义(纳粹)是资本主义面对社会主义做出的一种反应。于是我写了一篇探讨这个问题的备忘录,后来就发表在学报上,当时,想利用战争期间写出一本篇幅巨大的论述理性的滥用与衰落的著作,而(《通往奴役之路》)不过是它的一个比较高级的通俗版本而已。”{11}哈耶克之所以“那么全神贯注地研究一个如此遥远的问题,为的是克服时不时落下的炸弹导致的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12}。他当时所写、后来收入《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第一篇文章是《自由与经济制度》,发表于1938年4月,尽管哈耶克几年前就开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了。    
    关于《理性的滥用和衰落》的研究共分两部分,第二部分发表后的文章标题分别是《理性的傲慢》和《有计划的社会的报应》{13},《通往奴役之路》就是其高级通俗版本。数十年后,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的第一稿中写道,《理性的滥用和衰落》打算批评整个近代思想,第一部分是对近代思想的历史性描述,而哈耶克并没有完成,第二部分———它后来变成了《通往奴役之路》———则是要分析他所描述的历史上那些观念的实际后果。哈耶克打算通过《理性的滥用和衰落》证明,对于理性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的过高估计如何导致了有计划的社会,以及由此带来的破坏。对理性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理性的衰落。    
    哈耶克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个人主义:正确的个人主义发源于英格兰和苏格兰,它强调,个人的理性是无足轻重的;而错误的个人主义———其根源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强调的则是个人理性的重要性。哈耶克指出,对于正确的个人主义“我们应当指出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人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理论,是试图搞清楚决定人的社会生活的种种力量,其次它才是一套从这种社会观中形成的一套政治原则。个人主义的基本论点是:除了通过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之外,我们不可能透过别的办法理解社会现象……用个人主义原则分析社会的第二步是,通过分析无数个体的行为的总体效果,我们会发现,人们赖以取得成功的很多制度,是在没有人设计和指挥的情况下形成与运转的。自然人自发的协作所创造的东西,常常是单个人的头脑永远无法能充分理解的”{14}。哈耶克的观点是既是经验的,也是伦理的。他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知道未来将走向何方,或应该走向何方,因而任何以此为前提建构社会的努力都只能适得其反。    
    他在1941年发表在《经济学》上的文章,后来成为《科学的反革命》一书,哈耶克之所以撰写这本书,因为他觉得,“当一个人走上一条已经让他取得过巨大成功的道路上时,是不会深入地探究其错误的”{15}。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源就在于一种错误的信念:在自然科学中能够做到的理性的精确,在制订社会计划时也可以做到。他发现,大力提倡这些馊主意的地方是巴黎,理性显然渗透在当地文化的方方面面。在18世纪的法国,对于人类未来的信念是热情奔放的。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类要实现进步,就不能靠演进的试错过程,而只能靠革命性的设计和思想建构。    
    哈耶克举了个例子来说明法国的唯理主义与正确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他说:“我想,笛卡尔在《方法论对话》第二部分的一段著名的话,再恰当不过地说明了正确的个人主义与笛卡尔式的或唯理主义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笛卡尔说,‘很多分立的人所做出的东西,几乎永远都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