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个美好的早晨/我们/告别了慈爱的母亲/驾驶着生命的航船/离开寂静的港湾/驶向辽阔的世界/那里/有绚丽的彩霞/有无边的海域/但是/在你的航道上/也有浊浪排空/也有礁石嶙峋/作个真正的勇士/扬起你理想的风帆/向着你理想的彼岸/——挺进”
江小牙第一次发现,把句子折断,按长短无规则地排列,居然会产生那么神奇的效果,而随着这种神奇而起的,竟然是对诗歌的发现——这是诗啊,江小牙从来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也能写“诗”!长期以来,女孩为心里的烦恼迷惘而困顿,今天她在无意识之中,闯入了一个新的领地,用诗歌的形式把自己困兽一般的感情,梳理得柔顺而又甜美,这种感觉是这么美妙,是这么动人。
于是她把课桌上用饭粒粘着的但丁名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掀下来,换上了一首小诗——
我不愿走上寂静的海岸
去悲伤地计算身上的伤口
我要向暴风雨进行最后的较量
把生命的瞬息都交给战斗
江小牙认为,这首诗不仅仅有昂扬的进步思想,同时还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更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悲愁情绪,有点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荡气回肠的台词,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江小牙在一本外国翻译诗集中读到这段话时,简真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想这首诗真是太符合她的心境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5、杜鹃红遍
在中学里,能读到诗集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江小牙对诗的认知,基本上是从最原始的感悟开始。在她心感寂寞的时候,她便孤魂一样游荡在荒凉的茅岭之上,她坐在茅岭的最高处俯瞰岭下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俯瞰茅江边上忙碌的农人,这时候她感到心里宁静异常。她想祖先们一定把所有的忧伤和凄凉都放逐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有的人找到了,把它变成诗,有的人没有找到,于是把自己变成孤魂。
1985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茅江两岸开遍了万紫千红的杜鹃,虽然这花每年都开每年都如此灿烂,虽然县城的同学已经对此见怪不怪,但对江小牙来说,却是初次相识。这杜鹃是寂寞的,它的寂寞那么高贵,它散布在荒山野岭之中,与风雨为伍与春天为伴,她的歌唱那么动人,它用细细的喉咙,组合成荡气回肠的歌唱,排山倒海地把你淹没;这杜鹃又是热烈的,她的开放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簇一簇、漫山遍野,只要你不经意地看见一朵,就会被它抓住,继而整颗心被它染红……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漫山遍野的杜鹃就开在江小牙的眼前。她被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深深震撼,她一时之间呼吸停滞,一时之间难以承受,她奔跑起来,那些花朵也和她一起奔跑,她小声地欢叫,那枝头的花儿也与她一起喧闹。她看见这杜鹃倒映在江水里,于是整条江全红了,整个世界流动的,都是一片绚丽多姿的红。
这时候,江小牙感到语言的单薄,感到诗歌的苍白,在这杜鹃红遍的春天里,仿佛到处都是诗,可是又到处寻找不到——不,其实诗歌无处不在,可是只要你抓住了一种,就会失去其余的全部——整整一个春天,江小牙心驰神荡、魂不守舍,她最终什么文字也没有留下,在这被诗歌填满的春天里,她感到自己实在太过渺小……
茅江两岸这漫山遍野的杜鹃,以及它铺天盖地的那种红,从此深深地打在江小牙的灵魂之上,成了她这一生中最隐秘也最灿烂的情结。。 最好的txt下载网
6、1985年
1985年,永荔中学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这件事,也为江小牙的生命注入最鲜活的内容。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一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至理名言。正因为这样,许多年来,永荔中学都是理科班三个之多文科班一个之少,理科班人欢马叫文科班默默无闻,理科班登科入仕文科班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但几个刚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却使这一观念和现象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
分配到永荔中学的五个年轻人,有在学校混得不太好的本科生,有顺其自然的师范生,也有听天由命的专科生。其实从八十年代初,就不断有毕业生分到这所县级中学,但哪一次都没有这次人数众多,哪一次都没有这一次实力强劲,哪一次都没有这一次来势凶猛。本来永荔中学的教职工上百号人,上百人的队伍里,多五个不多,少五个不少,但如果这五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带动未来主流生活的人物,那么他们的到来就不仅仅是五个人的事情。
在这五个人的队伍里,有一个叫罗向德的年轻人。这个人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是他那口流利漂亮的国语,就足以让永荔中学那数十年不变的本地话,一夜之间变得灰头土脸。除此之外,这个人英俊潇洒、活力四射,他在课堂上公然谈论爱情,谈论社会弊端,他执教高87班的《政治经济学》,却给学生大讲萨特和佛罗伊德,他洪亮而清越的笑声,让那些老教师们忍无可忍。
另一个让1985年的永荔中学不可忽视人物的叫甘玉婷。这个女孩子学的是中文,脸上终日一副古典文学的派头,她每日一换的奇装异服,以及一唱三叹的柔媚语音,一下子成为学校女生私下里的公共楷模;尤其是每天黄昏时分,这个女子竟公然在教学楼前,与县政府的男秘书除了打羽毛球,还眉来眼去地打情骂俏,她那迷人的娇笑,排山倒海般涌向永荔中学全体师生的耳中。
还有一个另类角色叫黄克,这个家伙更加让人不可小视。他长着一米八零的个头,这样的个头在南方已不多见,而这个人麻杆一样的瘦身材,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黄克平时行为孤僻、出语惊人,他的眼睛有如两把犀利的刀子,看人一眼就让你心里发毛,每次他傲慢地从教学楼前走过,都要让人心里产生一种十分痛快的感觉。黄克不仅仅是言行让人冒火,更要命的是,此人公然表示出对教师这一弱势群体的蔑视,公然表示只要有机会就调离教育系统,并且还公然向那些传统的老教师们发出挑战,公然以军令状的形式接受正在分离出来的文科班,同时提出要由自己组阁,给文科班配备最强劲的师资力量。黄克的狂妄直捣老教师们心里最薄弱的环节,一下子在教师队伍中掀起轩然大波,让那些冥顽不化的同事们又气又恼、又怕又恨。
总而言之,1985年分配来的这一批大学生,他们要么才华横溢,要么锋芒毕露,要么自我中心,要么我行我素。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想尽快地实现自我,并且基本上都不愿等待和缺乏耐心。他们用那些闻所未闻的思想和观念,潮水一般灌入这所已经有数十年历史的重点中学,同时冲击着整个县的教学界,并且还延及至整个县城的普通公民。
7、一个叫罗向德的青年教师
1985年秋季上半学期,是高二分科的过度期,虽然只短短的两个月,高87班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是从罗向德和黄克老师介入87班开始的。
罗向德执教的是87班的政治经济学,从第一天走进教室,这个人就让学生们耳目一新。那天上午,当上课铃声响起之时,同学们都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门口,盼望着他们新的政治老师出现。但是第二次铃声又响过了,教室门口仍然只有静静的秋阳。正在这时,坐在前排的同学发现了教室后面的骚动,他们扭过头来,看见一个西服挺拔的年轻男人正从一个座位上站起,他的脸在秋日的朝阳下,真可以用光芒四射来形容。
罗向德拿着那本不厚的政治课本,笑容满面地穿过一排排课桌,站到了高87班的讲台之上。他站定之后,先是非常富有魅力地一笑,然后扬起手上的那本《辩证唯物主义》,说出了他任教87班的第一句话:“这是一堆文字垃圾。”
即使是说这样份量很重的一句话,罗向德也是笑着的。这句短促的话一下子让教室里48个学生目瞪口呆,在一片惊愕的议论声中,罗向德展开了他的论述:“你们知道吗?五年前我学的政治课本,跟你们今天手上拿的这本一模一样,甚至连封面颜色和课本的页码都没有变化。其实你们问问年纪稍长一点的老师,他们会告诉你们,不仅五年前用的这本课本,甚至十年前的内容,跟现在也基本大同小异。这,就是我们的教育。”
教室里一片沉默。接着是掌声、如潮的掌声。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