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思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时中如何?”曰:“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

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

类可见矣。如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非中也。居陋巷,

在颜子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

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李邦直云:“不欺之谓诚。”便以不欺为诚。

徐仲车云:“不息之谓诚。”《中庸》言“至诚无息”,非以无息解诚也。或以

问先生,先生曰云云。)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

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途

辙。既是途辙,却只是一个途辙。

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

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卦》言“七日来

复”,其间元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

有终。

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

问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

来。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后人遂以爱为仁。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

可专以爱为仁?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则不可便谓之

仁。退之言‘博爱之谓仁’,非也。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

问:“仁与心何异?”曰:“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阳气发处乃情也。”

义训宜,礼训别,智训知,仁当何训?说者谓训觉、训人,皆非也。当合孔、

孟言仁处,大概研穷之,二三岁得之,未晚也。

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

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

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易传》曰:“成而后有败,

败非先成者也。得而后有失,非得何以有失也?”)

问:“心有善恶否?”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

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

譬如水,只可谓之水;至如流而为派,或行于东,或行于西,却谓之流也。”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

不善。

性者自然完具,信只是有此者也。故四端不言信。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横渠先生曰: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

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结,为风雨,为霜雪,

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

之大义。

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

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

反之谓鬼,以其归也。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

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未如之何矣。

一故神。譬之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之而无不觉,不待心使至此而后觉也。

此所谓“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

心,统性情者也。

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

知愚之别。塞者牢不可开;厚者可以开,而开之也难,薄者开之也易,开则达于

天道,与圣人一。

卷二 为学大要(凡百十一条)

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

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

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

陋矣。

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

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伊川先生曰:“学以至圣人

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学之道如何?”曰:“天地储

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

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

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

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

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

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

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

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

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

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

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

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后人不达,以谓圣本

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

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横渠先生问于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明道先

生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

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

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夫

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

莫若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

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

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

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

子》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

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

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

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

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如何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

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圣贤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理明;无是

言,则天下之理有阙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矣。圣

贤之言虽欲已,得乎?然其包涵尽天下之理,亦甚约也。后之人始执卷,则以文

章为先。平生所为,动多于圣人,然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乃无用之赘言也。

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于道必矣。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

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夫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疾没身无善可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