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球通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控制之下。此外,随着舆论越来越转向左派,布尔什维克这时在苏维埃中也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到10月时,他们已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苏维埃中占多数。列宁这时断定,推翻克伦斯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已经来临。但他自己的政党仍不准备最后决战,因为他们担心,即使他们能推翻临时政府,也不可能维持政权。列宁的回答是,24万布尔什维克党员完全能统治俄国,为穷人的利益反对富人,正如过去13万地主统治俄国,为富人的利益而对付穷人一样。最后,在以辞职相威胁之后,列宁说服了党中央委员会投票赞成革命,起义日期定在11月7日。

实际的革命却是高潮突降。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重要地点——火车站、桥梁、银行和政府大厦。只是在冬宫发生了流血事件,伤亡人数共计一个红军战士和五个红军水兵。克伦斯基设法脱身,在努力组织抵抗而毫无效果之后便逃亡国外。于是,临时政府屈辱、轻易地垮台了,这使人联想起沙皇专制统治的灭亡。这里没有战斗,因为11月时的克伦斯基如同3月时的尼古拉一样,几乎没有什么虔诚的支持者。

布尔什维克轻易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得到了所有俄国人民、或至少说大多数俄国人民的支持。最终于11月25日选举产生的立宪会议的组织成分就证明了这一点,其成分为:社会革命党人占370个席位;布尔什维克占175个席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占40席;立宪民主党占17席;孟什维克占16席;各民族团体占86席。立宪会议于1918年1月18日在彼得格勒召开,在举行了一次会议之后,就被这时已掌握军权的布尔什维克驱散了。然而,立宪会议的结构揭示了各党派当时各拥有多少追随者。

布列斯特一立陶夫斯克和约 其时,列宁正在认真地争取和平,虽然仅仅是因为俄国不能够继续打仗。11月25日,托洛茨基在电台上向所有交战国发表讲话,请求它们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各协约国对此避而不答,它们不愿在布尔什维克所提出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口号的基础上接受和平。但同盟国却愿意谈判,12月5日,它们同布尔什维克签订了停战协定。在以后的谈判中,德国人要求割让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这种割让可能是以民族自决为基础。当布尔什维克提出异议时,德国人便撕毁了停战协定,继续向彼得格勒推进。此时,列宁决定妥协,这不仅是因为他缺乏抵抗的手段,而且是因为他推测德国人很可能战败,无法保住他们所征服的地区。

1918年3月3日,列宁接受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其严厉的条款比原先提出的要求苛刻得多。他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而且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些割让包括已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哩的领土;这些领土上,有俄国的一半工厂和三分之一的产粮区,并产有俄国四分之三的铁和煤。

这样,俄国便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的布尔什维克统治者着手创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其影响至今仍波及世界各地。

五、战争的全球阶段:美国的介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191么年8月B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我要冒昧地向你们提一个严重警告,不要出于党派偏见,不要因为热烈地偏袒某一方,而作出最强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坏中立的行为。在这些即将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然而,到1917年时,威尔逊本人却正在将这个国家引入战争。为什么会不顾如此强烈地赞成中立的情绪而介入战争呢?

一个因素是扩军运动。成立于1914年12月1日的国家安全联盟得到了军人、军火制造者和喜欢争论的政治家的有力支持。他们宣传同德国作战的可能性,要求进行义务军事训练,要求大大增加常备军和海军。威尔逊最初反对这种鼓动,但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可能完全不理睬它。最后,他亲自领导了纽约和华盛顿的扩军运动游行,并于1916年6月3日主持通过了《国防法》;这一法案将常备军增加了一倍,改组了国民警卫队,并规定在各学院和夏令营中训练军官。两个月后,另一项法案批准了一个大规模地扩建海军的三年规划。与这一扩军相联系的深入细致的鼓动和宣传也有助于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准备。

与此极为相似的是美国1916年3月至1917年8月武装入侵墨西哥所带来的影响。这次入侵是突然发生的;当时半为革命者半为匪徒的弗朗西斯科(潘乔)·比利亚袭击了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城市哥伦布,杀死了19个人。比利亚的目的是驱使美国进行干涉,从而使卡兰萨总统名誉扫地,并将其推翻。威尔逊对此确作出了反应,立刻下令由约翰·潘兴将军率兵讨伐。尽管派遣了10万多人越过边境,但事实证明要抓到比利亚及其同伙是不可能的。相反,比利亚又袭击了得克萨斯州的格伦斯普林斯,杀死了四个人。这在美国引起了对墨西哥宣战并占领其北部地区的叫嚣。不过,卡兰萨和威尔逊都希望避免战争行动,最后作出了使美国撤军的安排。然而,通过这些无灾难、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这一不可思议的插曲有助于在美国树立起一种战争精神。

有利于介入战争的另一因素是美国在金融和工业上受到协约国事业的约束。布赖恩预见到这种压力,从一开始就极力主张〃道义上禁止〃贷款给交战国。这一主张被威尔逊拒绝了,结果,到1914年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为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这种情况必然产生了使美国参战的压力。蓬勃发展的美国工业依赖于协约国接连不断的定货单,而美国银行家的保险箱里装满了英、法钞票,如果德国获胜,这些钞票将变得一文不值。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交战国双方为影响美国人的思想而搞的宣传运动。总的来说,协约国在这方面做得更成功些,这不仅是因为它们的技术和通讯设施优良,而且还因为它们的情况更易证明是正当的、是出于防卫。英国人在海上的专横在德国人对比利时的入侵与占领面前相形见绌。当德国潜水艇开始使美国人遭受伤亡时,由英国的封锁造成的所谓德国的饥饿很快就被忘却了。

这导致了袭击商船的德国潜艇战的发生,潜艇战证明是促使美国参战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1917年以前,德国不打无限制的潜艇战,是由于一个简单的军事原因——得不到足够的潜艇,以保证在美国的军事力量施加压力之前打败英国。但是,德国潜艇的数量在迅速增加——从1915年2月的27艘上升到1916年8月的74艘,再上升到1917年2月的103艘。这样,到1917年初时,德国军方认为,如果让他们自由行动的话,他们能在6个月内使英国屈服。这就是为什么德国政府下令于1917年8月1日开始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的根本原因。这一命令发出时,德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它势必导致美国参战。但从逻辑上推测,美国作为交战国给协约国的经济援助不可能比过去作为中立国所提供的援助更多,而且其军队到达欧洲的时间也将太晚,无法使英国免于被迫投降。

威尔逊这时断绝了同德国的外交关系,但他对真正参战仍犹豫不决。他在给国会的咨文中声称,他相信德国人将不会实现其消灭美国人、摧毁美国船只的威胁。如果事实证明他错了,他将回到国会去争取立法权力,以保护美国人在公海上的权利。

威尔逊的克制未能阻止当时不可抗拒地卷入战争的趋势。1917年3月1日,美国新闻界公布了臭名昭彰的齐默尔曼密电;这份密电是由当时这位德国外长发给驻墨西哥城公使的。假如德国同美国发生战争,公使将向卡兰萨政府提议组成联盟,墨西哥将参加德国一方,作为回报,墨西哥将得到〃慷慨的财政援助〃,并恢复〃在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的失地〃。卡兰萨还应该为当时处于交战状态的德国和日本进行调解,并请求日本加入联盟。这份密电被英国人截获并破译了,他们把它送交给佩奇大使。当把它公布给美国新闻界时,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