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梁宗岱文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批评家底任务便是在作品里分辨,提取,和阐发这种种原素……依照英国批评家沛德(Pater)底意见。  

中国今日的批评家却太聪明了。看不懂或领会不到的时候,只下一个简单严厉的判词:〃捣鬼!弄玄虚!〃这样做自然省事得多了。  

可怜的故步自封的批评家呀,让我借哥德《浮士德》这几句话转赠给你罢:  

灵界底门径并没有封埋;  

你底心死了,你底意闭了!  

起来,门徒!起来不辍不怠  

在晨光中涤荡你底尘怀!  

记得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见有人要证明《远游》不是屈原底作品。其中一个理由便是屈原在其他作品里从没有过游仙底思想;在《离骚》里他虽曾乘云御风,驱龙使凤以上叩天阍,却别有所求,而且立刻便〃仆夫悲,余马怀兮 〃……回到他故乡所在的人世了。  

我却以为这正足以证明《远游》是他未投身于汨罗之前所作……说不定是他最后一篇作品。  

因为他作《离骚》的时候,不独对人间犹惓怀不置,即用世的热忱亦未销沉,游仙底思想当然不会有的。可是放逐既久,长年飘泊行吟于泽畔及林庙间,不独形容枯稿,面目憔悴,满腔磅礴天地的精诚与热情,也由眷恋而幽忧,由幽忧而疑虑,由疑虑而愤怒,……所谓〃肠一日而九回〃了。日《渔父》,曰《卜居》,曰《悲回风》,曰《天问》,曰《招魂》……凡可以自解,自慰,自励,怨天,尤人的,都已倾吐无遗了。这时候的屈原,真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了。〃从彭咸之所居〃,是他唯一的出路了。  

然而这昭如日星的精魂,能够甘心就此沦没吗?像回光返照一般,他重振意志底翅膀,在思想底天空放射最后一次的光芒,要与日月争光,宇宙终古:这便是《远游》了。  

其实〃山穷水尽,妙想天开〃,正是人类极普通,极自然的心理;即在文艺里,也不过与黄金时代之追怀及乌托邦之模拟,同为〃文艺上的逃避〃(Evasion littera ire)之一种。不过屈原把它发挥至最高点,正如陶渊明在他底惊人的创造《桃花源记》里,同时树立了后两种底典型罢了。  

在世界底文艺宝库中,产生情形与《远游》相仿佛,可以与之互相辉映的,有德国大音乐家悲多汶底《第九交响乐》。悲多汶作《第九交响乐》的时候,正是贫病交困,百忧麋集,备受人世底艰苦与白眼的时候。然而〃正是从这悲哀底深处,〃 罗曼·罗兰说,〃他企图去讴歌快乐。〃岂仅如此?这简直是对于命运的挑战。所以我们今天听了,竟被抛到快乐底九霄去呢!可是假如落到我们文学史家手里,岂不适足以证明这是悲多汶底赝品吗?(这《第九交响乐》犯赝品底嫌疑,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在悲多汶底九个交响乐中,它是唯一有合唱的。)  

其实这种愚昧的〃文化破坏主义〃(Vandalisme),还是欧洲底舶来品。三四十年前,欧洲曾经有不少的无聊学者,想把过去文艺史上的巨人(giants)一一破坏毁灭。否认荷马,怀疑莎士比亚,曾经喧闹了一时。推其动机,不出这两种心理:说得含蓄一点,就是他们的确因为自己人格太渺小,太枯瘠,不能拟想这些诗人底伟大与丰饶,因而怀疑他们底存在;说得露骨些呢,就是〃好立异以为高〃,希望哄动观听,在学术界骗一地位。  

然而无论动机如何,多谢天!这种破坏主义在欧洲已成陈迹丁!法国一位荷马专家,费了三十余年的工夫苦心钻研,著了二十七八本书,结果是证实了荷马确有其人,而且《伊里亚德》大部分是出自他手笔。还有《奥特赛》,据他底揣测,也有好些部分是荷马作的。不过他不敢断言。他愿意还能活二十年的工夫,得从事研究这部大作,以探其究竟。(看看人家做学问的精神!)至于涉士比亚,经过了英,法,德三国专门学者底研究和讨论,所得的结论还是与翻案前无异,就是说,莎士比亚是他底剧本底作者,而他底生平事迹,比起普通那两三页传记,不增也不减。  

不料我国底文化领袖,不务本探源,但拾他人余唾,回来惊世骇俗:人家否认荷马,我们也来一个否认屈原;人家怀疑莎翁底作品,我们也来一个怀疑屈原底作品等等。亦步亦趋固不必说,所仿效的又只是第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人物。如果长此下去,文化运动底结果焉得不等于零!  

美国十九世纪大思想家爱默生尝说:〃我们底时代是回溯的,〃意思是叹息他所处的时代离开创造的黄金时代已远,只能够追怀,陈述,和景仰过去的伟大。假如他生在今天,眼见我们连过去的伟大都不敢拟想,不敢相信,不知感想又如何?  

然而不!〃所有的时代是相等的……〃德国底哥德与英国底勃莱克差不多同时在他们底日记里记下这句至理。十九世纪何尝是回溯的?诗界底哥德,嚣俄;小说界底士当达尔,陀士多夫斯基;音乐界底悲多汶,瓦格尼;画界底特洛克尔和雕刻界底罗丹,那一个不是伟大,精深,创作力横溢,可以和文艺史上过去的任何代表人物相媲美呢?而在过去的伟大时期中,这种专事毁坏的蛀书虫恐怕也不少,不过他们只是朝生暮死罢了。  

《卜居》,《渔父辞》和《九歌》都是屈原所作。如果不是屈原,必定是另一个极伟大的抒情诗人……结果还是一样。  

《九歌》即使一部分原来是民间的颂神曲,亦必经屈原(或另一个伟大抒情诗人) 底点化,或者干脆就是屈原借来抒发自己底幽思的,不然艺术不会那么委婉雅丽,内容那么富于个人的情调。  

《卜居》和《渔父辞》则显然是屈原作来自解自慰的,所谓〃借人家杯酒,浇自己块垒〃。渔父和卜尹都不过是屈原自我底化身(exteriorisation du moi),用一句现代语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善用〃自我底化身〃的,屈原而外,有庄子和陶渊明。  

庄子底寓言用这种写法的极多,且不举例。陶渊明则《形影神》,《五柳先生传》,以及《饮酒》里的〃清晨闻叩门〃,〃有客常同止〃,《拟古》里的〃东方有…士 〃都是极完美的例。  

曾国藩把〃有客常同止〃解作真客(见《十八家诗钞》注),所以越解越糊涂,因为绝对不会有一个客与主人〃趣舍邈异境〃又长年同眠同起的。实则主客只代表陶渊明底〃醒的我〃和〃醉的我〃罢了。结尾四句似乎是两个〃发言各不领〃和〃自我〃互相嘲讽之词:  

〃规规一何愚!  

兀傲差若颖,〃醉的我说。  

醒的我却答道:  

〃寄言酣中客,  

日暮烛可秉!〃  

有人以为我这解法近于〃自我作古〃,因为两重人格或自我底化身在近代文学中才出现。后来我读苏东坡诗集,发见其中有一首咏渊明饮酒(非《拟陶》)的已经先说了。至于两重人格到近代才有说,我们只要想到庄子《齐物论》底〃今者吾丧我〃 便不攻自破。  

至于陶渊明这种写法,我疑心是得力于屈原的。试细读《渔父辞》及〃清晨闻叩门〃,便知道两者除了文体而外,段落,口吻及神气都极相仿佛:蜕化底痕迹历历可辨。  

哲学诗最难成功。五六年前我曾经写过:〃艺术底生命是节奏,正如脉搏是宇宙底生命一样。哲学诗底成功少而抒情诗底造就多者,正因为大多数哲学诗人不能像抒情诗人之捉住情绪底脉搏一般捉住智慧底节奏……这后者是比较隐潜,因而比较难能的〃(见《诗与真》一集《保罗梵乐希先生》)。因为智慧底节奏不容易捉住,一不留神便流为干燥无味的教训诗(Didactic)了。所以成功的哲学诗人不独在中国难得,即在西洋也极少见。  

陶渊明也许是中国唯一十全成功的哲学诗人。我们试翻阅他底全集,众口传诵的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  

等诗意深醇,元气浑成之作;或刻画遒劲,像金刚石斫就的浮雕一般不可磨灭的警句:  

形迹凭化往。  

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  

玉石乃非坚,  

不容怀疑地肯定了心灵底自由,确立了精神底不朽……固不必说了。即骤看来极枯燥,极迂腐,教训气味极重的如  

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  

先师有遗训:  

忧道不忧贫,  

等,一到他底诗里,便立刻变为有色有声,不露一些儿痕迹。苏东坡称他〃大匠运斤〃,真可谓千古知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