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马歇尔“尊重”蒋介石的方式。

马歇尔同样的不让中国代表参加军火分配委员会,这样中国战区所有需要的装备与后勤需要,都不能直接申请与争取,有时军火分配委员会勉强把剩余的军火拨给中国,还不一定有运输工具。由于马歇尔坚定支持史迪威所有的“辱华”与“乱华”政策,让史氏全权掌控美国援华物资的分配,作为控制中国战区的手段,并且介入中国权力斗争的分化工程。马歇尔在反攻缅甸的作战上,毫无理由地配合英国的立场,一再反复变化,已彻底打击中国战区的士气。最后马歇尔更坚持美国必须执行雅尔达密约(虽然连出卖中国以提早结束对日战争的借口已经消失了),公然应允苏联侵略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战区上有马歇尔有计划地打击与出卖,内有史迪威的掺沙子、挖墙角,中国还能支撑得住日军的攻势,其中的艰难真是难以想象。虽然没有任何其它的证据,显示蒋介石与马歇尔有任何的个人恩怨,但我们可以就事论事,他的确大有不搞垮蒋介石,绝不甘心的“坚韧意志”。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中,马歇尔几乎没有一次放过蒋介石,最后虽然中国战区成功地通过抗日战争的考验,马氏还专程到中国负责“调停”国、共内战(交给别人做还是不放心),结果终于达成心愿,把蒋介石逼到台湾,当然最后也让美国付出参加韩战与越战的重大代价。

当时反法西斯阵营的结构,可以说存在着极其矛盾的分歧,以及国家间利益的冲突。在盟国的四强中,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也是一个弱国,曾经也正是强权殖民主义欺凌与压迫的对象。但是因为中国在对抗法西斯的战争中,参战最久、牺牲最大,同时牵制了日本一半以上的军力,因此中国理所当然的成为反法西斯盟国的四强之一。虽说中国只求恢复自己国家应有的权益,并无任何对外侵略与扩张的野心,中国甚至还乐意帮助其它亚洲国家,追求合理的民族自决,但是中国的复兴,却会影响到苏、英、法等强权在亚洲利益的维持与发展,因此她就成为这些盟国必须打压与算计的对象。

美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自身经历过反殖民主义战争而获得独立与发展。无论是在十九世纪所提出的“门罗主义”,以保卫西半球国家的独立利益,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所提出的民族自决主张,都有结束西方帝国主义支配全球利益的理想,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参战,同样有着这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当然美国的民族平等主张,仍然受制于文化与利益的结构,多少仍然以西方社会的观点出发,特别是美国的军政部门执行的官员,并未充分的了解与体认罗斯福总统高瞻远瞩之观点。

不过美国究竟是一个仅有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对于长远的战略与政略,缺乏历史的远见,虽然它的本土并未遭到战火的攻击,但是它却是最急于结束战争的国家。美国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提早结束大战,以减低美军的伤亡,无论是发展及使用核子武器,或是把中国当成“战利品”来引诱(邀请)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都是源于美国政府与人民对历史意识的缺乏。

当时的苏联,则是一方面打着无产阶级全球革命的口号,对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斗争,一方面却推动大斯拉夫主义的扩展,以老大哥自居,压制与欺凌纳入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与民族。苏联把侵略中国,当成推动全球革命的第一个前进战略要点,列宁之“经由北京、加尔各答,是由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道路”的战略布局,促成了共产第三国际(itern)在中国的发展。苏联在一九二一年就已攻占了外蒙古,扶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傀儡政府(比满洲国的成立,足足早了十一年)。为了引爆中日两国全面的冲突,以坐收渔利,俄国甚至出售其在中国东北的铁路与利益给日本,以让日本安心地侵略中国;又同时放出消息,表示苏联在必要时会与日本作战,来鼓舞中国与日本进行全面的战争。

一九三八年中日战争进行到难解难分的时刻,苏联进一步派兵驻进新疆,实质控制了新疆的军政运作;一九四一年斯大林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承认满洲国,甚至不准美国援华的物资,经苏进入中国。此后苏联就全面杯葛盟国与中国的各种合作。更不能忽略的,是苏联善运用其在全球渗透的外围组织力量,进行不实却迷惑人心的文宣,全力破坏中国对日作战的事实。这种高度组织化、灵活与泼辣的负面宣传,配合上马歇尔、史迪威的阴谋,终于使得美国决策阶层错误地认为,中国无力也无心抗日,美国若是要想提早击败日本,不能靠武装中国,而是要给斯大林利益,让苏联出兵参战。于是在雅尔达会议中,美、英两国秘密应允俄国正式控制外蒙古与进军中国东北的“权利”,作为斯大林“将”对日作战的条件。

英国虽然实力已经不如往昔,但仍企图在战后维持其殖民帝国的架构,尤其是它在亚洲的属地。英国多年来一直企图染指西藏(英军曾经在清光绪三十年短暂的占领西藏首府拉萨),以破解中国在亚洲拥有战略制高点的优势。不过,英国也担心假如中国获得大量的美援,得以在对日作战中,转守为攻,那么中国势必能在战后成为强国,中国不但会要求收回香港,也会影响到亚洲其它国家摆脱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因此英国希望中国能在大战中,耗竭掉所有的国力,最好还能爆发新的内战,所以丘吉尔一直设法离间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并利用它对美国的影响力,尽量的丑化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使得中国始终被排在盟国决策圈之外。丘吉尔甚至认为,假如英国无法防止苏联的扩展,那么不妨利用苏联扩张的压力,以加强英、美的关系。

就形势而言,可以看出中、美、英、苏四强的反法西斯盟国阵营内部,有着非常重大的矛盾与差异。在反轴心国战争的初期,由于盟国处在失败不利的局面,到还能同心协力,以最低限度勉强支持中国对抗日本的侵略。但是当战局开始好转之后,盟国之间的明争暗斗,特别是分化与打击中国的招式,其做法之凶残,甚至胜于战场上敌人。苏联的战略目标是建立新的赤色第408页帝国,因此要趁机占领整个东欧,以及控制中国,英国则是要维持大英帝国的残存结构。

31。5 出力最多、获得最少支持的中国战区

虽然罗斯福主张由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目的是要更肯定中国的贡献、给与他更多地支持,因为罗斯福一方面真正的了解与感谢中国过去五年中,单独抗日的成绩,一方面更是认为,假如美国要想击败日本,最快与牺牲最少的方法,就是充分武装中国,利用中国使它成为攻击日本的力量与基地。

但是多数的美国军方将领,却有着欧美本位的想法,认为战争优先顺序,一定要先欧后亚,这样欧美国家才能在战后,维持支配世界利益的传统霸权地位。这种想法特别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忠诚支持,他认为设置中国战区,不是要武装与增强中国的抗日力量,而是要方便美国直接插手掌控中国对日战争的策略。

马歇尔从一开始就有意低估中国战区的重要性,在他认为,中国的抗日作战只是整个战争的辅助而已;中国战区的唯一功用,就是拖住、消耗日军,而美国绝对不能也不必全面武装中国的军力。盟国要想真正打败日军,还是要出动美英苏的“白人国家”军队不可,否则一旦中国成为击败日本的主力部队,那么美国就要面对虽然少了一个日本,却多了一个复兴的中国与西方国家争取主导亚洲与太平洋发展之历史新格局。

所以马歇尔坚决主张,盟国对于中国战区的任何支持,都一定排在最后的顺位,就算有多余的作战资源,也是能够不给中国战区、就尽量不给,对中国的援助,只维持蒋介石还能牵制日军的最低限度范围。因此马歇尔甚至对于罗斯福总统援助中国战区的直接指示,都是尽量设法阳奉阴违,要不然就是拿出官僚系统“能拖就拖”的绝招,虚报执行上困难重重,最后最好能够不了了之。马歇尔与史迪威有一个共同的默契,就是最后要把中国战区的指挥权拿到美国人的手中,否则就让中国战区保持不死不活的状态。

当然不能说马歇尔这种“应付”中国战区的态度,完全是出于个人偏见,他也有一些作战后勤与国家利益上的考量。因为当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