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经意碰上了,余耀就要琢磨,但一时也无法全都琢磨透。那个年轻男子吃完后,走到路边打车离开了,余耀这才向公园门口踱步。
刚走进门口不久,后背忽被人轻拍一下。
余耀不由一惊,扭头看时,却是杨锐!
“你真行啊!”杨锐嘿嘿一笑,“走,里头说话!”
杨锐拉着余耀到了公园一僻静处,递给他一支烟,“我说,你不会为了鬼冢来的汝都吧?”
“什么鬼冢?”余耀接过烟,“噢!你是说槐大标的徒弟,刚才开车走的那个?”
“嗯,他现在有合法的倭国身份,名叫鬼冢良田;他原来的名字叫槐云安。”杨锐解释,“不过原来槐云安的身份已经作废了,他在倭国整过容,又变成了鬼冢良田。这一趟,这厮先去了港岛见谢治豪,而后从西南边境辗转回来的,盯上他可真不容易!”
“我去,那你还在这儿跟我闲聊?”
“有人跟上了呗,我露面不合适,造假集团的人对特调局也有所了解。”杨锐笑道,“刚才打车走的那个年轻男子,也有人跟上了。”
杨锐本来也没想到会在这里碰上余耀,再加上和余耀太熟了,余耀和特调局的关系又不一般,就这事儿还提供了关键线索,所以这会儿面对面私聊就没有任何隐瞒。
既然杨锐说到了,余耀便接道,“他们内部应该出了问题。我昨天逛市场,这个年轻男子拿了一件粉彩碗,看着就是鬼冢的手笔,只是差了最后一步工序。”
“什么?”杨锐一听,“还有这种事儿?”
余耀点头,“不过,鬼冢好像不太信任这个年轻男子。”
杨锐深吸一口烟,“嗯,本来他好像是来接鬼冢的,但是鬼冢却自己开车走了;你说他能拿出窑里的东西,那必定和某个核心人物关系密切啊!”
“我刚才也是这么想的,不仅密切,而且特殊。这只粉彩碗,可能是这个核心人物‘照顾’这个年轻男子,甩给他的一笔横财。这种事儿乍一听有点儿犯蠢,但反过来想,恰恰说明两人的关系······”
“对!如此看来,盯住这个年轻男子,很可能揪出这个所谓的核心人物!”说着,杨锐一拍余耀的肩膀,“我靠,你真是个福将啊!”
“还是你有福,碰上我了。我还用帮朋友买瓷器的名义,留了他的电话。给你吧,更好盯。”余耀咧咧嘴。
“欧了!”杨锐掏出手机。
余耀说完号码,“你们现在就是在找窑口对吧?但是即便找到,也不能打草惊蛇,最早也得等到秋拍,然后一条线捋下来,一网打尽?”
“对,就是这个思路,所以收网之前,要格外小心。鬼冢的窑口,可能不在汝都,但也不会太远。这次盯上他,就差不多了。”
杨锐说完,又问余耀,“鬼冢认识你,你还要在汝都待多久?”
“本来的计划是今天去看看‘老瓷厂’就走了。”
杨锐沉吟,“今天他应该不会在市区了。这么着,我根据线索随时联系你吧,最好不要碰上,以免让他有什么警惕,影响我们查案。”
“看你这样儿,恨不能立即给我买张回江州的高铁票吧?”余耀抬手怼了他一拳。
“要是他不开车走,还真有可能。”杨锐哈哈笑道,“我也得走了,随时联系。”
杨锐说完,刚要拔脚,忽又说道,“这个年轻男子要是联系你······”
“这还用嘱咐么?我压根儿就不接了!”余耀道,“你们都特么盯上了,我还画蛇添足干嘛?”
“得,算我多嘴。”
杨锐走后,余耀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也不想多事,但他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古玩小贩了······
一阵手机铃声打断了余耀的思绪,一看是濮杰。
“哪儿呢?门铃都摁坏了也没反应,这是出去了?”
“出来走两步。”
“吃了没有?”
“吃完了。”
“那我们吃完联系你,直接去‘老瓷厂’哈?”
半个小时后,三人打上一辆出租车,去往“老瓷厂”片区。
第554章 宋青花
这个所谓的“老瓷厂”,在汝都横贯东西的主干道边上,也是市区的最西头,再往西百八十米,就是外环高架了。
汝都是个不大的城市,没有什么三环四环五环;而且东西发展不均,东外环以外依然比较繁华,但西外环附近就是标准的城乡结合部了。
走进去,三人才发现来早了,大部分店铺都还没开门呢。
这地方的店铺,一般都是前店后作坊,店铺是临街房,店铺后面基本都带个院子。店铺前竖立着广告牌子,什么“专供汝窑”、“五大名窑”、“唐代秘色瓷”之类的,还有的写着“老瓷土配方”、“釉料大全”等等。
“老瓷厂”片区,大致呈一个“井”字结构,有四条比较宽的街,另外还有些穿插的小巷。
三人既然来了,也只能先逛着。逛了一会儿,看到一家开门的店铺,便走了进去。
这店铺和古玩店不一样,没柜台,门口一侧有沙发和茶几,后面则是一排排的货架,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瓷器。
“几位够早哩!我店里的小伙计都还没来。”店里只有一个男子,迎上前来。此人有个五十岁上下,头发不多,但三七分梳得油光水滑,穿了件墨绿色的休闲夹克,皮鞋擦得还挺亮。
“老板您也够早,大部分店都没开呢!”濮杰笑着应了一句。
“嗐,我这是打了一宿麻将,结果困劲儿过去了,干脆来店里吧!”店老板笑道,“我姓陈,几位是有意向了?还是随便看看?”
“陈老板你这里主要做什么啊?”余耀递给他一支烟。
“主要是宋代的老窑,五大名窑最多,这两年也做唐代邢窑的东西。喏,货架上摆不少呢,再就是也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定做。”
濮杰嘿嘿一笑,“我先看看你做的东西的成色。”
“得嘞,随便看。我这刚插上电水壶,等会儿给你们沏茶。”
三人便穿到货架区看了看,濮杰上手先拿起了一件汝窑三足奁(连),老周则是溜达着慢慢看,而余耀扫得就快多了。
余耀这一看,别说,这里的高仿瓷器还真像那么回事儿,特别是有两个摆放显眼的钧窑花盆,玫瑰紫的窑变釉相当到位。
看着看着,余耀发现最里侧的货架上,摆着一件青花广口瓶,有点儿像拉长了的罐子,直径十几厘米,高不到二十厘米。
青花纹饰比较简单,花草纹,是几朵花卉,几丛兰草,几处枝蔓。青花发色呈现灰蓝,甚至有点儿黑了。
余耀上手翻看了一下胎底,胎质偏粗,泛灰白。
正在看着,陈老板不知什么时候到了余耀身旁,“这东西是非卖品,昨儿刚得来,我这着急去打麻将,没往里头收。我先给你说明白啊!”
“噢?难道这不是新货?”余耀笑了笑。
“明知顾问了不是?”陈老板也笑了笑,“干我们这一行,老瓷器,老瓷片,那也得经常收经常研究,要不然怎么能保证手艺呢?”
“就算是老的,只要能赚钱,不是一样可以卖嘛!”
“这东西未必卖得上价儿,一来少有人能认,二来不上相。”
“那你还收?”
“碰上了呗。少见的东西,也值得研究。”
“工艺确实粗糙,没法儿上相。”余耀看了看他,“这么的,你报个价儿能出的价儿,我听听怎么样?”
陈老板也看了看余耀,“那我得报一百万才能安心。”
“太高了!”
“我说不卖吧?你还非得问。”陈老板摆摆手,“不过你喜欢的话,可以多看会儿,刚才我瞅你这翻底的动作,就知道是高手,也别跟我演了。”
这件青花瓶,确实不是新东西,而且比元青花还要早。
它是一件宋青花。
也不知道这个陈老板是怎么收来的,但从他的口吻来看,他是看明白了的。
其实,最早的青花瓷器,唐代就有了,但当时的蓝彩白瓷并没有发展起来,只是个别窑口的“创举”。
所以,宋青花和唐青花,没有延续关系。宋青花的考古发现,主要是在浙省,浙省本身就有钴土矿,所以青花纹饰用的是本地钴料。
宋代崇尚单色釉,不要说五大官窑系统,即便是八大民窑系统,也没有青花器;所以,宋青花一样没有形成规模;如今不管是考古发现,还是民间流传,宋青花都很少见。
同时,宋青花的胎釉一般不怎么样,青花发色多呈灰蓝、灰黑,大多艺术价值并不高。
这几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