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而小孩不仅没因为卫舟的态度变得急切而害怕,反而高高兴兴的带着他去捡到黑石头的地方了。
到了地方,见卫舟四处摸寻,那孩子还主动帮忙一块找了,虽然他也不知道先生到底在找什么。
等卫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预备回去时,小孩牵着卫舟的手高高兴兴道:“先生,我有糖吗?”
“有。”原先在万家村里他也喜欢拿水果、果干去逗孩子,常被那些长辈们说道。卫舟虽然还没找到甘蔗,但有甜菜,他也能弄出些糖来,只是弄得不多,他只把糖当做调料来用,偶尔拿来逗孩子。因为卫舟想着要做糖生意还是要甘蔗,不然太消耗人工了。
待回到家,郑蕴还在县衙办公呢,卫舟便迫不及待的来找人,这还是他头一次去前衙找人:“我找到一样好东西。”
郑蕴便笑着把卫舟带回自己书房,问道:“什么好东西。”
卫舟伸出和那小孩一样一般无二脏兮兮黑乎乎的手,捧着一块黑石头道:“是煤呀!”
煤?郑蕴惊讶的拿起卫舟手里的黑石,此前他几次听卫舟说过煤。
一次是在万家村时,当时卫舟因为造纸、肥皂制造过程中都是费柴火的,后来卫舟便尝试着烧炭,因为这时候炭卖的不便宜,而且还分等级的卖,那时候他就提了一嘴若是有煤就好了。
第二次是去东都省试的时候,当时杨文晏因为烧玻璃不是很顺利几次上门找卫舟问话,卫舟那时候也提了一嘴煤,说煤可以烧很久,温度也能烧得高些。
“原来这就是煤。”
“对呀!”卫舟很高兴,一时间都理不清话头,只絮絮叨叨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了煤作为燃料,就能很大程度代替柴、炭了。延思县本来就缺水,多风沙岩石,柴火便很少,那些牧民还多用牛粪做燃料,若是有了煤,不但能解决这周边地区的燃料用料问题,还能开采销售,作为延思县一大收入来源,增加GDP。。。。。延思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之好处多多,对了,还可以卖给杨文晏,他那边烧玻璃也可以用煤啊。”
郑蕴含笑听着,半响道:“那这煤要如何开采如何使用。”
卫舟第一反应是:“做蜂窝煤呀!”
他画了一个蜂窝煤的图,又画了一个蜂窝煤机:“我已经找到地方,可以叫人去挖,咱们先把工具造出来,到时候做点蜂窝煤,试用一下你就知道效果了。而且我们还能请人过来,一起参观蜂窝煤的试用,做个展销会之类的,这样就不怕卖不出去。”
郑蕴道:“卖出去?我们?”
卫舟理所当然:“这肯定还是政府主持比较好,到时候得来的钱,即使延思县的税收,还可以拨给各处,比如安排孤寡老人、修路啊、教育系统啊。”
尤其是他们教育部门现在就很缺资金啊,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已经拉到一部分赞助,很大程度缓解了扫盲班和蒙学的压力,但是资金上还是不够充足的。
他们拉到的赞助也不是卫舟之前想象的商户广告赞助,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有钱的大商户,出名商标更加没有,他们拉到的赞助更多是来自上层官吏之家,那些人的资助,是本地大户的慈善活动。
卫舟早就想着要如何改善经济的事了。他还叫熊大开了个铺子,铺子里就卖家里做的纸和肥皂,还有少许的书,生意非常的不好。
百姓们根本舍不得花钱去买这东西,全都指望着初一十五从卫舟那里免费得来,大户们偶尔买一次,但大户们买的那零星一点,根本达不到卫舟预期的销售量。
所以,卫舟叹气:“还是要修路,除了本地土地贫瘠没什么特产以为,路途不好走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不修路,南面的商人不愿意过来,北面的物资比这里还贫瘠,怎么盘活经济。”
郑蕴拿了卫舟带回来的煤,收好卫舟画的画,道:“一步一步来,这事急不得。煤的事我来办,阿弟你先好好教书。”若真如卫舟所说,煤足以替代炭和柴,那挖煤、产煤、卖煤的事就需要很慎重了。
卫舟点头:“我也只能教教书了。”卫舟自己也知道,很多时候他就是个嘴巴式,只会说不会做,比如做菜他不如阿留,做香皂不如郑莯,造纸如今村里比他强的太多了,就是木工,熊大陈三也比他高出一截。
他只是因为自己来之后世,所以多了些现代经验,但这其实都是人类多年总结的智慧。
不过卫舟又想,有时候一个点子也是很重要的呢。
卫·只有想法·舟便放心的把事扔给郑蕴,道:“我想搞个报纸。”
“报纸是什么?”郑蕴疑惑。
卫舟想了想,道:“有些类似于邸报,但不是官方性质的,而是民用性质,登些生活小常识、招工信息、最新资讯、广告啊、寻人启事之类的。”
卫舟之前其实没打算弄报纸的,一来本地文化程度普及不高,识字的人不多,所以他的铺子里,不说那些书的销售量,就是那些纸和笔都没什么人来买。这也不是普通百姓的问题,那大户之家买的人都不多,他们好似只要俸禄里下发的就够用了。
这也完全说明了本地的人对知识文化有多么的不重视。
二来,雕刻也是个问题,印刷术这个东西,现如今是有的,只是大多是定版雕刻,在万家村的时候,卫舟也尝试用肥皂做活字印刷。
但是万家村的人没什么人愿意,虽然活字印刷方便,但在他们心里肥皂是比木头贵的,而印刷雕刻中所需要的的人工在他们看来是不算花费的。
要不是因为卫舟凭借手机录像开了外挂,硬把杨文晏的书也拍回来,那书的数量太多,他们都不愿意用活字印刷术,现在万家村有一套权势文字的刻板,那留着给万家村的孩子们用,卫舟自然没带过来。
来延思后,所有的教材,他能写都写,能叫学生们抄就叫他们抄,实在没办法才叫熊大和陈三帮忙做些雕版。
而他特地放在铺子里卖的书也都是科举有用的书,就是希望本地学子多一些读书的渠道,卖的也不贵。
因为这些问题,卫舟之前想都没想过去办报纸,实在是太耗费人工了,投稿的人找不到,雕刻的人找不到,如何何办的起来?
但是在方才说起到煤炭,说起要办展销会的时候,如何把好东西卖出去,如何做广告的事?他又想起了报纸,也只有报纸最方便。
“每个月发行一次或两次,那些学生们就是专门的写稿人,再招一批雕刻人,到时候也不用印刷太多份,府衙这边送几份,广场那边贴一份,学校那边贴一份,剩余的放在店铺里任大家购买。”
“以后初一十五的时候,除了教一些简单的文字,还可以让小学生上去读报纸。当然报纸里不能全是文字,还需要适当的图画,内容也不能太深奥,需要与民众贴近。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甚至还可以搞些抽奖或者收稿奖励之类。”
卫舟自话自说了许多,越想越觉得这事可以做。他之前想错了,不能只想着这里文化普及不高就只管督促他们学习,甚至觉得本地人对文字产品没有需求。他应该从各个方面着手,让人们主动的对文字、对知识产生兴趣,本地人越缺少娱乐缺少精神粮食,他更应该给他们提供才对呀。
郑蕴听了大概,脑中有些许印象,却没具体实物,便道:“你先试着做出一期看看。”
卫舟听了赶忙点头,迫不及待的去了。
先叫熊大帮忙找人,看本地还有没有会雕刻的人,熊大听了后,问道:“卫老爷可要求这刻出来的字像写出来那么好看么。”
卫舟摇头:“那倒不需要。”这时候雕刻有两种人,一种是写字好的人把自己的字拿去印,一种匠人自己雕刻出来的,受限于印刷技术的原因,印出来的字在文人看来是很没风骨很不能看的,不过卫舟觉得这没什么问题。
熊大便道:“那老爷也不需要找外边的人了,咱们家里的人尽够使的了,两位老爷的仆役都能做事呢。”家里那么多人哪里还需要到外边找人做活,卫老爷什么都好,挣钱的法子多,但就是在用人方面很大手脚,总想着休息、放假、换班之类的。
☆、52
卫舟惊讶:“不是已经分了造纸组和肥皂组吗,还能抽出人来,他们也能雕刻?”他都以为家里的人都快忙不过来了。
熊大点头:“哪能抽不出人呢,这造纸和肥皂都是忙一阵闲一阵的,闲的时候叫他们做些活也是应该的,我看到有几个手巧的人,能做些雕刻的活计。”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