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门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冬天开始授学,到春耕即止。
  所以,东方朔曾说:臣朔少失父母,长养于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这句自白,向后人揭露了汉代启蒙教育的一些端倪。
  但真正让后人得以窥探汉代基层小学教育真貌的,还是东汉初年成书的《四月时令》。
  在这本书里,详细的介绍了两汉之间乡村基础教育的现实。
  而以张越从原主得到的记忆来看,此时的乡学,每年分为两个阶段授学。
  第一个阶段就是冬天,农闲之时,六岁到十四岁的孩子,都可以去乡学学习识字和基础计数。
  识字启蒙用《仓颉篇》,计数则以《算术书》作为教本。
  谁都可以去听讲,谁都可以去学。
  只是,要自带干粮。
  第二个阶段则是十二三岁到十四五岁的成童们接受的基本教育。
  教授他们《尚书》《孝经》以及《诗经》《春秋》的一些基础内容。
  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平民子弟有这个上进心,知道要去乡学接受教育。
  即便那个孩子愿意,家长也不一定同意。
  因为每一个劳动力,都是宝贵的。
  况且,乡学教育,只是提供基础教育,进行扫盲运动。
  哪怕学的再厉害,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才有可能出人头地。
  但,普通百姓哪里有这个资本?
  所以,一般情况下,得利的都是地主士绅阶级。
  以原主的记忆来看,最开始原主去乡学进学时,有小伙伴几十个。
  但能坚持到成童阶段,依然去听讲的,就只剩下聊聊几个了。
  不过,这种基础的教育和启蒙教育的作用非常大!
  汉家的许多名臣,都是在乡学完成了基本教育的。
  朱买臣,一个穷的连土地都没有的穷光蛋,能够识字读书,靠的就是乡学教育。
  公孙弘也是如此——他年轻的时候,穷的只能靠给人放猪维生,但,就是这样贫穷家庭的孩子,却依然得到了教育的机会。
  还有大名鼎鼎的长平烈候卫青,一个平阳侯家的骑奴,地位低下的家生子,最终成长为帝国的战神。
  其幼年肯定接受了启蒙教育。
  不然,一个不识字的大将?
  这不是可笑吗?
  而张汤更是明史记载,是通过乡学教育启蒙的。
  不过,在一般的地方乡亭,乡学教育,连冬日的基本教学,也是时有时无。
  负责乡学的三老,常常在冬日困倦,几天都不去教授的大有人在。
  但在这阳里,在这盛夏季节,乡学却依然在教育。
  这就让张越和刘进,都对阳里的三老,特别钦佩了。
  ……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走向阳里的乡校,自然也引起了阳里百姓的注意。
  许多年轻人,走出屋舍,面带警惕的看着张越等人。
  张越注意到,这些人全部都是一身劲装,显然都是练家子。
  而且,在这阳里,几乎家家都有马厩,养着马匹。
  许多庭院内,都有着箭靶和演武的场所。
  看来,这阳里恐怕是一个军功贵族的聚集之地。
  等到了乡校附近,张越就更加确信这一点了。
  因为,在乡校的门口,赫然圈着几十匹小马驹和一些羊。
  很显然,这些马驹和羊,是乡校的蒙童们骑来的。
  这是汉室北方军功贵族家庭子弟们必备的。
  是从匈奴人那里学来的。
  匈奴人四五岁连跑路都不会,就开始骑羊,到了十二三岁就开始骑马驹,十五六岁就弓马娴熟。
  所以过去,匈奴骑兵远胜汉骑。
  后来,汉军就从匈奴人哪里学来了这一招,于是,瞬间完成了对匈奴的碾压!
  特别是建元一代,将匈奴人打的屁滚尿流!
  几个身着甲胄的武士,就站在乡校门口警备。
  见到张越一行,就走上前来,大声说道:“来者止步,此地,乡校也!乡校国家重地,社稷之要,不可喧哗,不得声张,如有违者,法不容也!”
  看他们的模样,神色从容,动作令行禁止,根本就是现役的汉军士兵!
  张越等人连忙停住脚步。
  刘进也下马,表示对乡校的尊重。
  在汉代,尊重乡校,是每一个士大夫贵族的本能。
  甚至连君王,在一座乡校面前,也要下车致敬!
  而乡校授业的三老,更是享有各种特权。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乡校的三老,甚至可以议论和讨论那些连三公九卿也不敢触碰的禁忌话题。
  譬如先帝时,有三老上书,为晁错鸣冤,先帝闻书落泪说:吾岂非不知?
  历史上,巫蛊之祸后,第一个上书为太子据平反的,也是一个来自叫壶关的地方的三老。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人崇拜和敬重子产先生。
  子产不毁乡校,汉人于是对乡校更加尊崇。


第0174章 乡校(2)
  看着那几个卫士,张越翻身下马,迎上前去,说道:“我等乃长安士子,来新丰采风,闻得贵亭夏日依然有读书之声,故此来看……”
  那几个卫士听了,神色立刻就缓和了许多了。
  为首之人甚至露出了笑容,说道:“既是采风士子,那就可以入乡校……不过,不得打扰乡校的正常秩序!”
  只是,言语之中却不自觉的流露出了一些傲气,一丝丝的倨傲。
  张越没有将之放在心上,只是拱手一谢,然后就与刘进等人一同向着乡校的大门走去。
  推开门,一个偌大的庭院便出现在了眼前。
  越过庭院向前,便见到了一间宽敞的厅房。
  数十名童子,席地而坐,人人捧着竹简,摇头晃脑的念诵着:“仓颉作书,以教后嗣……”
  李斯当年所作的这本蒙书,在今日汉室,已经变成了启蒙教育的必备品。
  一个大约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坐在厅房上首,一双眼睛扫射着所有童子。
  他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看到了张越与刘进一行。
  眼里微微有些诧异,但也没有起身。
  似乎在他看来,只要这些外来人不打扰这乡校的秩序,就随便他们了。
  “阳里乡校,竟有如此多蒙童……”贡禹啧啧称奇的说道:“恐怕全村的适龄男童,都已至此!这阳里三老,真乃长者也!”
  就连刘进也是点头说道:“孔子说:夫三人行厥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诚不欺我,出门便遇长者,当请益之……”
  独有张越眼中闪烁着晦暗不明的神色。
  依照汉制,十里一亭,一亭百姓的户数约在五十到两百之间。
  某些大亭可能或超过这个数字,但超过不了太多。
  因为西元前的农业经济社会,不可能承载得了太多人口猬集于一个狭小的乡村。
  而眼前的厅房内,张越数了一下,最起码有三十多个五六岁到八九岁之间的蒙童。
  等于说,几乎整个阳里的适龄男童,都来到了这个乡校进学。
  这太恐怖了!
  哪怕是后世中国,一些农村的入学率,恐怕也没有这么高。
  换而言之,这阳里恐怖的入学率的背后,恐怕隐藏着其他东西。
  正这样想着,忽地,从乡校的另一侧,传来了一阵阵整齐的脚步声。
  张越转头看过去,却见数十名少年郎,身着竹制的甲胄,拿着木枪,背着弓矢,在两个武官模样的男子的率领下,齐步奔跑到不远的庭院中。
  这些少年,年纪大约在十三四岁左右。
  身体还未完全发育,脸上也都是稚气未脱。
  张越甚至还看到了几个还扎着总角辫,看上去至多十二三岁的孩子。
  这几个孩子明显有些跟不上其他人的速度,勉勉强强的跑到庭院中,就已经有些气喘吁吁,步履不稳了。
  “杨武!”一个武官见到这个情况,大步走过去,对着其中一个没有站稳的孩子,就是一鞭子!
  啪!
  竹条制成的鞭子,抽到了那个孩子身上的竹甲边缘,发出清脆的声响。
  “训练不认真,你们难道想以后长大了去当官吏甚至去给人当赘婿嘛?嗯!”那武官大声训斥着,所有的孩子全部低着头。
  成为赘婿,在汉室自然是悲惨的,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在很多家庭甚至连家奴都必赘婿地位高。
  至于在官府眼里……
  官府会管奴隶的死活,依照汉律,主人无故打死或者打残奴婢,是要赔偿的。
  若是赘婿……
  死了白死,根本不过问!
  但什么时候连做官吏都是悲惨的?还被人拿来教育和训斥孩子,作为恐吓的手段了?
  不止张越,刘进也是目瞪口呆。
  “不想!”几乎所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