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因为关系到千禧难题这个大命题,这个研究成果的份量还不小。
  不过这时候,陆舟却是有些犯了难。
  这玩意儿,究竟是发在物理期刊上好,还是发在数学期刊上好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纯粹理论方面的研究,总不能还是发在《科学》、《自然》上吧?
  ……
  次日,背着笔记本电脑,陆舟去了一趟位于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
  将笔记本电脑放在了桌上打开,陆舟看向了坐在办公室一侧的魏文。
  “魏文。”
  “什么事?”推了推眼镜,正在刷着文献恶补偏微分方程知识的魏文抬起头来,向陆舟投去询问的视线。
  陆舟招了招手:“你来看看这篇论文。”
  装着满肚子的疑问,魏文停下了手中的笔,起身走到了陆舟旁边,看向了屏幕中的论文。
  结果这一看,便是好久都没了反应。
  魏文:“……”
  见他半天没反应,陆舟催促道:“粗略看一下就够了,给个评价?”
  “我……”魏文张了张嘴,沉重的低下了头,“我看不懂。”
  陆舟微微愣了下,轻咳了声:“没事,你就简单地给个意见,你觉得发数学期刊上比较合适,还是发在物理期刊上比较合适。”
  魏文沉默了一会儿,勉强给出了一个答案。
  “……那就数学吧。”
  陆舟:“理由?”
  魏文立刻说道:“计算的篇幅比论述的篇幅多。”
  陆舟:“……”
  这理由还真是够直白的。
  不过……
  好像有点道理?
  就审稿难度而言,数学期刊相对于物理期刊来说。
  陆舟想了想,最终也觉得发在数学期刊上比较合适。
  至于选择哪家期刊……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身为普大教授的陆舟,自然是发在普大校刊上啦。
  说起来自从当上了这里的教授之后,他已经很有段时间没在《数学年刊》上投稿了。
  将论文贴到了邮件中,陆舟便通过内部投稿渠道,将稿件发到了《数学年刊》编辑部的邮箱。
  投稿的事情搞定之后,他便关上了笔记本电脑,前往了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
  理论上的准备工作差不多已经完成,陆舟现在需要去搞定的,便是实验上的问题。
  ……
  坐落在普林斯顿小镇的一角,这座草坪环绕的现代简约风格的建筑,比起旁边继承了牛津遗风的校园来说,显得其貌不扬。
  不过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却没人能忽视它的影响力。
  如果说莱曼·斯皮策这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理论蓝图,那么将这个理论蓝图变成工程图纸的,便是这座实验室的研究团队。
  从世纪之初开始,ITER国际合作组织成立,确立了各国科研机构针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框架,PPPL便与德国马普学会在仿星器的研究上展开了密切合作。
  全球最大仿星器可控核聚变装置“螺旋石7—X”,便是由PPPL提供的技术服务,与此同时PPPL也和世界几个主要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单位都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除了可控核聚变基础之外,这里的学者似乎已经不满足于氘、氚等离子体的约束,甚至还有关于氙等离子体加速器的研究。
  如果难以理解的话,可以想象一下那些科幻电影中飞船上霍尔效应推进器喷射的羽流,大概就明白那是什么黑科技了。
  因为事先经过了预约,陆舟在研究所的休息室内,很快见到了这里的负责人萨姆·拉泽尔松教授。
  在听完了陆舟的来意之后,拉泽尔松教授笑了笑。
  “你打算设计一个,用来观测高温压等离子体的实验仪器?”
  “是的。”没有否认,陆舟点了点头。
  拉泽尔松教授笑了笑,看着他说道,“这和数学问题可不同,不是说说就能造出来的。”
  “我知道,”陆舟耸了耸肩,“我只是想咨询一些技术方面的事情。”
  拉泽尔松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示意陆舟继续说下去。
  看得出来,他并没有将陆舟这个“外行”的信口开河当回事。
  毕竟,如果这玩意儿真有这么好解决的话,也不会拖到现在了。
  不过陆舟并没有在意这位等离子体专家轻视的态度,继续说道。
  “我能否做一个假设,在等离子体轨道上设置两个端口,通过A端口向氘、氚等离子体中投送一颗无关粒子,再通过B端口将粒子回收……我想知道,在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是否能够实现?”
  拉泽尔松教授摸着下巴,询问道:“这听起来……有点意思,但这么做有什么用?”
  “直接观测高温压的等离子体很困难,但通过对该粒子碰撞数据,波形变化,从而分析其在等离子体中的运动轨迹,我觉得在数学上是可行的。”
  微微皱眉,拉泽尔松教授的脸上,收敛了轻视的表情。
  渐渐的,他的表情开始严肃了起来,似乎是在思考这条思路的可能性。
  良久之后,拉泽尔松教授开口道。
  “一般的粒子恐怕不行!”
  “你说的没错,”陆舟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了一丝笑意,“它的质量必须与氚或者氘相仿,且区分于DT反应体系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同时便于观察和回收……”
  “而且最关键的是,它必须足够稳定!”


第376章 He3原子探针技术
  在理论物理学界的前沿研究领域中,对于一个难以预测的混沌系统,比较常见的做法便是扔一颗粒子进去探探路。
  通过对该粒子的观察,间接对该系统进行观察。
  事实上,陆舟提出这个实验思路,很大程度上源于早些时候他在CERN的工作经验。
  如果将等离子体所在的整个体系看成一个被关在黑箱里的台球桌,将等离子体当做桌上的台球,那么再没有什么比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打一杆出去”,更适合摸清球桌上的情况了。
  至于这个被用来当做“白球”的粒子,再没有比氦3更合适了。
  首先它的原子直径足够小,三由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构成,与氚的原子质量接近,原子核结构又更加稳定!不但从概率意义上尽可能避免了难以区分的多原子碰撞,而且更易于从等离子体中穿过。
  要达到氦3与氘发生聚变反应的温度,至少得将现有的温度和电磁场翻上一百倍才能满足,所以哪怕是最终用在仿星器上,基本上也可以忽略掉氦三参与聚变反应这种情形。
  所以,用氦3来做这个实验,是再合适不过了!
  考虑到整个等离子体体系中的粒子数量,一颗氦3原子对整个体系的扰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扔一颗原子进去对整个体系的影响,可要比插一根探针进去小多了!
  穿过等离子体的氦3原子会与体系中的粒子发生碰撞,碰撞中产生的电磁波作为“声音”,被连接在装置外侧的观测设备听到,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等离子体内的宏观、微观参量。
  而在此之后,穿过等离子体的氦3原子将与靶材料碰撞,反馈出撞击数据的同时,从整个体系中脱离。
  只要连续不断地对等离子体发射作为“探测器”的氦3原子,再收集碰撞产生的电磁波数据,以及靶材料上收集到的撞击数据,陆舟有信心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间接分析出氦3在等离子系统中受到的扰动,从而间接反推出系统本身的各项属性。
  如果这么说过于抽象的话,可以做个简单的类比。
  我们测量水的折射率,如果直接以水本身为研究对象,整个实验毫无疑问是复杂的。但如果将一束光射入水中,通过观察光与界面夹角的变化来计算折射率,整个实验会变得简单许多。
  而陆舟的实验思路,便是将氦3粒子,作为射入等离子体的那道光!
  “……我们只需要在仿星器的第一壁上,设置一块巴掌大的靶材料,用来捕捉从原子枪发射的氦3粒子,就能通过记录发射周期内氦3与氚原子碰撞发出的电磁波信号、以及最终氦3撞击靶材时的携带能量、撞击角动量等等数据,间接分析高温压状态下等离子体携带的数据!”
  “我暂且不说这能不能做到,”盯着陆舟,拉泽尔松教授认真地说道,“你确定有了这些数据,处理的了它们吗?如果我们发射N颗粒子,涉及到的变量将超过N的N次方不只!而且还要考虑到等离子体本身受磁场的扰动……”
  当一个物理模型的变量足够庞大,那将是超级计算机都无法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