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名相徐阶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说张孚敬是“根本之彗”,汪鋐是“腹心之彗”,方献夫是“门庭之彗”,请求嘉靖罢黜三人。嘉靖皇帝请大臣提出改进朝政的建议,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哪里知道这冯恩来真的,要求罢黜自己的宠臣。再说张孚敬已经致仕,冯恩消息不灵,继续猛攻,在嘉靖看来就有落井下石之嫌。于是嘉靖龙颜大怒,下旨命锦衣卫奔赴南京逮捕冯恩,追查是何人指使。这冯恩被拷打得遍体鳞伤,被处以死刑。为冯恩说话的尚书王时中、侍郎闻渊、郎中张国维、员外郎孙云都受到了不同的处罚。消息传到延平,徐阶大吃一惊。一来冯恩是自己的同乡,多了一层关心;二来这冯恩是位铁面无私的御史,对朝廷的忠心天地可鉴!就为了说几句真话--而且还是应嘉靖的圣命才说的真话,也要被处死。 
  不提徐阶揪心。处死总该有个程序吧,北京组建了审判团来审理冯恩,审判团人员有尚书夏言、王廷相、汪鋐以及一批官员。这汪鋐还是“主笔”--书记员。这就是嘉靖时期的怪现象,冯恩揭发的是汪鋐,结果是汪鋐来审冯恩,连回避制度都形同虚设。 
  这场审判的结果是不欢而散。先是冯恩不跪汪鋐,汪鋐命士卒扭扯让他跪下,冯恩不服,大声呵斥;接着是混战,汪鋐斥责冯恩说:“你屡次上疏要害我,今天我先杀你!”冯恩抓住话柄反击:“圣天子在上,你做大臣为报私人恩怨杀言官,居然对着百官也敢这么说,肆无忌惮!”汪鋐又说:“你平时不是自称廉洁正直吗?在狱中为什么收受同狱犯人的东西?”冯恩说:“这叫做患难之人互相关照,从古到今都如此。哪像你贪污成性,卖官鬻爵!”接着,冯恩像背书似的列举汪鋐收钱卖官的事实。 
  对着这么多官员,冯恩当面揭发,到底是谁审谁呢?汪鋐恼羞成怒,掀翻桌子,起身上前,竟欲报以老拳。这哪里是朝廷审案,简直是市井相骂!体统全失!尚书夏言看不过去,也敢说话,就说:“汪大人,此是审案,不是相打,存些体统吧!”闹了一场,毫无收获。汪鋐就利用“主笔”的身份,在记录上写了两个字“情真”,也就是冯恩污蔑大臣情况属实。 
  审判结束,冯恩要被押回大狱,押出长安门时,围观的人几乎堵塞了道路,人们纷纷赞扬冯恩,称他口如铁,膝盖、腰也铁,连骨头也是铁铸的。北京城到处流传着冯恩的事迹,称他是“四铁御史”。 
  草民称赞是不济事的,冯恩仍被判死罪。冯恩的儿子行可,年仅十三,为父伸冤,守候在长安街,见到官员乘轿而过,便拦轿告状伸冤,却没有一个官员敢揽这活计。冯恩的母亲年已八旬,白发苍苍,来到午门外,敲响了登闻鼓。这登闻鼓就是皇帝除了通过官僚机构奏报系统了解信息之外的另一条获得信息的路径。明太祖在午门设登闻鼓,令一御史坐在那里,有人击鼓便立即奏报皇帝,以便听取民间重大冤情。所以,击登闻鼓就是要告御状。这个松江老妇人豁出去了!可御史一听是为冯恩伸冤,吓得裤裆都湿了,连忙拦下,把冯母撵走了事。 

  冯恩案一直拖到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期间徐阶驰书告诫冯家,大意是圣上性情刚直,硬顶撞冯恩一定得死,如果能够用哀婉的事情来打动皇上,或许承蒙皇上恩典,赦免了冯恩。于是冯恩之子冯行可请代父死的一篇李密式《陈情表》上呈。这篇冯式《陈情表》先叙祖父早死,父亲冯恩由祖母吴氏抚养成人,当了御史。因感恩皇上,才竭诚直言,陷于大辟。后述祖母吴氏年已八十有余,对父亲冯恩被判死刑非常哀伤,只一息尚存。再表如果父亲冯恩今日死了,那么祖母吴氏今日也一定会死;父亲死了,祖母也死了,我孤孤单单一个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希望皇上您可怜我,同意我代替父亲去死,赦免了我的父亲,苟且让我的父亲和祖母活命。最后说皇上您杀了我不会伤了我的心,我被杀了也不会有损皇上的法治,我现在就伸长脖子等着刀斧手来取我项上人头。这篇《陈情表》是冯行可刺臂用血写成。通政使陈经倒有些担当,也不怕汪鋐的报复,把冯行可的血书入奏嘉靖。这位冷血的皇帝,读后居然动了恻隐之心,下旨司法部门“再议”,冯恩由此得以不死。而冯恩祖孙三代,也得以青史留名。 
  松江人冯恩大难不死,发配雷州(今属广东)。途经延平,其时知府李翔已到职,徐阶复位推官,他途中拦截,设酒以送,赋《赠冯侍御戍雷州》文,向冯恩表示敬意。后冯遇赦回乡,得以终老。徐阶则经过三年一次的吏部例行考核,成绩卓异,调升为黄州(今属安徽)同知。明朝职官的制度,州的行政级别比府低,全国有州二百三十四,知州为从(副)五品,同知为从(副)六品。为嘉奖徐阶在延平府的功绩,把他从正七品,提到从六品。这无疑是对灰溜溜贬到地方当推官的徐阶的肯定。徐阶自然高高兴兴准备行装,到黄州上任。 
  徐阶在上房准备行装,只听得外面人声嘈杂,又出了什么大事?正惊疑间,衙役来报,称府衙属吏约四五十人,候在门外,欲为徐阶送行。徐阶很感动,也知道这次升职仅仅是他这个下僚崛起的开端,后面的路还长,所以不可张扬。他放下手中衣物,走出大门,向属员们拱手称谢:“承各位同侪,阶来延平就职三年,为延平父老所做不多,平时对众位倒是多有得罪,阶在此谢过。”说罢躬身一揖:“阶不愿劳驾诸位,送行就免了吧。”这番话非常得体。同侪即同辈之意,对属员称同侪是平等相待;有时性急,徐阶对属员督促过急,严词厉色也是有的,说声对不起,寥寥数语,恩怨勾销。但不让送行,属官们可不买账,有人叫道:“我延平也是儒学之乡,迎来送往,礼也!何况来时未迎,岂能不让送行乎!”徐阶拼命摇手。这时,已病愈返任的李翔匆匆赶来。明代知府是四品大员,虽是同乡,但在众人面前,礼节上不能马虎。徐阶赶忙躬身说:“李大人您病体刚痊,不可动劳!”李翔扶住弯下身去的徐阶,转向众属吏笑曰:“本府因病告假,府事由这位同知代理,要说感谢,倒是本府应该感谢才对,是也不是?”这话倒难以回答,这些属吏也很精乖,怕得罪知府,一时不知说什么是好 
  第十七回  政绩优官升五品赴杭州 
  强教化提举学政推岳词 
  正在此时,见一衙役飞奔而来,气喘吁吁的衙役向李知府耳语几句,弯腰退下立在一旁。李知府笑说:“好事啊,大开府门让百姓们进衙,这也是我延平府一桩盛事!”众人不知何故,衙役走后不久,一大群百姓拥了进来,白发苍苍的、年轻的、怀抱幼儿的,这里边徐阶还看到了胡岚、戚和,人们边走边喊:“我们来送徐大人!”还有几个壮汉,抬来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徐阶在延平的政绩,额为“功德碑”。 

  这种场面,对徐阶的智商是个考验,坦然承受吧,不妥之甚,急切间不知怎么是好。他想起了家乡的状元钱福说过的几句话:“天下有二难:登天难,求人更难。天下有二苦:黄连苦,贫穷更苦。人间有二薄:春冰薄,人情更薄。世间有二险:江海险,人心更险。知其难,守其苦,耐其薄,测其险,可以处世矣。”徐阶想,人心有时确实比江海的波涛更险。我今儿被民众拥戴,肯定会有人不悦,他们躲在角落里,弄不好还在搜集我在延平处事的失误呢。现在不能张狂,要低调,低调!可怎么面对呢?徐阶感觉到额上已沁出汗来,便伸手去怀里掏手帕,没想手指触摸到一团软软的东西,心想,这不是可久的青丝么? 
  前面谈到,可久遗言追随徐阶,徐阶把灵柩送回家乡,随身带可久青丝一缕,算是遵守了遗嘱。徐阶摸到一团青丝,立马想起可久“让他人表演”的话来,心头豁然一亮,也顾不得掏手帕擦汗,心想,惭愧!李知府,对不住了。徐阶便对众人说:“父老乡亲,容我说几句。”众人安静下来,徐阶不慌不忙地说:“延平三年,如果说徐某的作为父老乡亲还满意的话,那可不是徐某之功,靠当今圣上的齐天洪福,是仰知府李大人的教诲督导。”这一番话倒是非常得体。接着又说:“徐某今赴新任,意欲请李大人再加训示指点,父老乡亲意下如何?” 
  抬出知府李大人,还说请李大人训示,谁敢反对?李翔想,好你个小老乡,一脚把球踢到我这儿来了。事已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