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上朝廷(乾隆三部曲第二部-出书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巡还有其他的考虑,其一,江浙地区地广人多,宋以后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清朝每年所需数百万石漕粮多半来自江浙;漕船北上必经的江淮地区连年水灾,所以他要亲往了解“其官方戎政、河务、海防与凡闾阎疾苦”。其二,清代标榜以“孝”治天下,皇上选择其母皇太后钮祜禄氏六十大寿之年首举南巡,以尽孝子之心,而使东南百姓“交颂天家孝德”。(7)此外,江南名胜甲天下,素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生来好动的今上当然要前去“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尽情享受一番了。故《南巡秘记》云:清世侈靡,“(乾隆)南巡实为之导线”。(8)
  南巡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即江浙地区是汉族士大夫最集中的地方。江浙人文荟萃,清朝科举取土,江浙为历科中举之最,汉族大学士也以江浙人最多,乾隆朝大学士徐本、汪由敦、梁诗正,为浙江钱塘人;陈世倌为浙江海宁人;史贻直,江苏溧阳人;刘纶,江苏武进人;于敏中,江苏金坛人;礼部侍郎沈德潜、刑部侍郎钱陈群以诗文称雄一时,亦是江浙人,其中任尚书、巡抚的官员更多。另一方面,江浙地区又是鼓吹反清复明思想的大本营,清初顾炎武、黄宗羲、陈子龙等皆是颇有影响的抗清人物。清代著名的文字狱,康熙朝的庄廷拢《明史》案,雍正朝的吕留良案,其代表人物又都为江浙士人。此外为吕留良鸣冤的齐周华,《西征随笔》案中的汪景祺、乡试命题案中的查嗣廷也都是浙江人。在皇上心目中,江浙的确是个“民滑吏疲”,——需要恩威并施的地方。
  出于“怀柔”的目的,为体现崇文重道,皇上在第一次南巡时把殿本的《二十二史》、《十三经》等分别赠给南京的钟山书院、苏州的紫阳书院、杭州的敷文书院。当四库馆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竣工之后,又因“江浙为人文渊薮”之地,在第六次南巡时令将其一部存放于杭州文澜阁、一部存放于扬州文汇阁、一部存放在镇江文宗阁。另外四部均放在政治中心——北京皇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渊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足见他对江浙地区的重视。
  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召见并选拔一些读书人或中试后并未得到安置者为官,也是南巡的目的之一。皇上曾以“海塘得失策”为题考试被召见者,乾隆晚期所重用的督抚孙士毅,就是第三次南巡时挑选出来的。而从南巡中六次祭祀明太祖陵、三次到山东祭祀先师庙、两次谒孔林、三次谒苏州文庙以及祭泰山、祀禹陵、谒禹庙、谒少昊陵、祭周公庙、祭祀孟子、临幸宋代名臣范仲淹的高义园等一系列崇文重道的活动中,皆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9)
  不过,南巡还有一个为今人忽视的目标,即它是精心组织的,沿着清初战争的路线,意在通过这种具有威胁性的方法,提醒南方汉人注意清人的强势武力。(10)南巡的筹备属于“旗人事务”,汉人一般不得参与。它完全按照围猎的规制来安排,行则不断举行各种军事活动,停则居住在营帐之中。不但皇帝把自己塑造为一个马上皇帝,还命令八旗将领不得乘轿,只能骑马。它一路展示“马上治天下”的“民族的宗室的满族至上主义”,用以对抗汉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满族的意识形态,对抗儒家观念,把“内亚”的色彩注入帝国政治。(11)这才是清代南巡的战略目标,它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政治态度。(12)尽管他处处表现了对汉人文化精粹的迷恋和倾心(包括展示皇上个人的学术造诣和才华)。(13)
  南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一直有着多种的看法,但本文想强调的,是在“回向三代”暨粮政方面的努力失败以后,希望通过南巡确定一个新的行动目标,(14)正如上谕所说:
  朕省方观民,茂求上理。(15)
  可惜的是,皇祖并不是那么好学的。不过,乾隆皇帝的这一目的虽未能实现,却顺势有意无意地把政治的重心作了重大的调整。
  2.第一次南巡
  乾隆六年七月,皇上奉皇太后至热河避暑山庄,八月至围场狩猎,首次举行“木兰秋狝”典礼,自此揭开了四处巡游的序幕。乾隆八年秋,首次东巡谒陵。乾隆十一年九月,西巡五台礼佛。乾隆十三年三月,东巡曲阜祭孔,并祭少昊、周公,祭东岳泰山。乾隆十五年十月,巡行嵩洛、开封。乾隆十六年,开始南巡。
  一般认为,南巡是从乾隆十四年开始筹备。实际上,早在乾隆九年,皇上即钦差亲信大臣讷亲查阅河南、江苏、安徽三省营伍,并验看河工、海塘,便道检查天津、河间赈务。六月,上谕:闻江南、浙江、河南数省预备公馆,供应过于华盛,而江、浙为尤甚,揣摩逢迎无所不至。甚至有言讷亲此行,乃朕将来南巡之意,是以圣祖向曾驻跸胜概,无不整饬,以待讷亲观览,此语更属荒唐。(16)乾隆十三年九月,上谕又说:从前尹继善同安宁在山东地方,商欲奏请南巡。后因南巡有旨暂停,遂尔中止。(17)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内阁奉上谕:江南督抚等以绅耆士庶望幸心殷,合词奏请南巡,朕以钜典攸关,特命廷臣集议。今经大学士九卿等援据经史,且仰稽圣祖仁皇帝六巡江浙,谟烈光昭:
  朕轸念民依,省方问俗,……江左地广人稠,素所廑念。其官方戎政、河务、海防,与凡闾阎疾苦。无非事者,第程途稍远,十余年未遑举行。
  尝敬读圣祖实录,备载前后南巡,恭侍皇太后銮舆,群黎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交颂天家孝德,心甚慕焉。……既询谋佥同,应依议允从所请。
  但因明年秋幸五台,经太原,历嵩洛赵魏,回銮已涉冬令,南巡之举当在辛未年春,正皇太后六旬万寿之年。并对南巡时间的确定,向导人员的派出,费用的开支,以及沿途的准备,一并给予指示:
  向导人员,朕酌量先期简派前往。清跸所至,简约仪卫,一切出自内府,无烦有司供亿。至行营宿顿,不过偶一经临,既暂停亦不逾旬日。前岁山左过求华丽,多耗物力,朕甚弗取,曾经降旨申饬……
  至名山古迹,南省尤多,亦只扫除清洁,足备临观而已,无事崇饰。倘有倾圯,随宜补葺,悉动用官项,且有吉庆所奏淮商愿捐之项可以报销……其民间张灯结彩,圣祖尝以为戒,载在方册,宜共恪遵,其慎勿以华侈相尚,所司当通行晓谕。(18)
  南巡一事决定之后,派向导大臣兆惠(正黄旗护军统领)、努三(正蓝旗护军统领),驰驿前往直隶、山东、江南、浙江四省,会同总督、巡抚等共同勘察巡行路线及沿途应设的行营、尖营(中伙),计往返旱路一千四百四十二里,计二十八站,水路一千二百九十四里,计十七站。共二千七百三十六里,四十五站。往返共五千八百四十里,分为九十七站,平均每天行走六十里左右。“所有分派营盘、中伙、道路、桥梁,皆仰体圣意筹画,不扰民间坟茔,不伐树木,不拆毁房屋。路虽稍觉绕道,惟取易于修葺,期于公私有益”。
  半年后复派向导大臣再次查看,密将面奉谕旨备细宣示。沿途道路桥梁各项俱应听从民便,不必过于开广,经由街市只须打扫洁净,不可动民房寸椽片瓦。凡有应行修建工程与预备什物,事事委员动支公项撙节办理。
  并就于南巡预备事宜的开支报销,(19)御舟、布城和蒙古帐房,沿途安设台站,筹办车辆,随从官兵及需用马匹,(20)需用船只数目,派拨河兵三千名供行舟揽纤,南巡中祀典、礼仪,(21)皇帝出巡的仪杖执事等事宜,作出安排。
  南巡中马匹、船只和车辆是必备条件。首次南巡,随行大臣三十二人,侍卫章京官员六百一十一人,拜唐阿兵丁二千五百五十九名。大臣每人给马五匹,侍卫官员每人三匹,护军每人二匹,其余人员每二人给马三匹,共用马六千六百九十匹,这些马匹乃从京师走到江苏宿迁顺河集,大队在此改乘船只,马匹留驻,因此江苏和浙江两省另要各备马四千匹左右,总共动用马计近一万五千匹,御用船只有安福舻一只,翔风艇一只,湖船二只,扑拉船一只,由管理漕粮的仓场衙门监造,装饰极为精美,平时贮存于天津船坞,专供南巡使用。其他人员,大臣每人给船一至二只,侍卫二三人一只,兵丁八九人一只,共用船四百四十一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