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旅参谋主任。1929年初,任南京中央军校第7期第4队中校队长。他的才干颇受张治中的赏识,1929年蒋介石建立教导第2师,张治中兼任师长,杜聿明在张的手下任中校营长。1930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进行中原大战时,杜聿明已升任上校团长。1930年冬,教导第2师改为陆军第4师,杜聿明担任团长,以全副精力投入治军,被师长徐庭瑶倚为骨干。1932年初,该师开入大别山围剿红军,杜聿明表现了较强的军事才能,反败为胜,扭转了战局,被提升为少将团长。从此徐庭瑶对他更加另眼相待,“这是杜一生事业的关键”。1932年冬,徐庭瑶升任第17军军长,杜聿明任属下第25师第73旅旅长,不久又升为该师副师长。 1932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2月,日军分兵三路进攻热河。3月,杜聿明曾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 疟笨谝淮叩?000人左右。 1933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教育班(培养中级以上军官)进修学习。1936年毕业,襄助徐庭瑶创办南京陆军交辎学校,培训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军官。1937年,国民党建成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为第一任团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杜聿明率装甲兵团两个连协同步兵在上海汇山码头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 1938年,装甲兵团撤到湖南湘潭整训,补充了大批武器装备,扩编为第200师,约有兵力2万人,杜聿明任师长。1938年12月,第200师又扩编为新编第11军,下辖3个师,徐庭瑶任军长,杜聿明任副军长。全军从湘潭移到广西全州,继续练兵。不久,新编第11军又改番号为第5军,杜聿明升任军长。该军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惟一的机械化军。
第三部分杜聿明 中将(2)
中国远征军官兵正在接受美军的训练
从1939年夏天开始,日军以截断我国西南国际交通线为目的,开辟华南战场。11月11日,日军在防城、北海登陆,进攻南宁,杜聿明奉命率军迎战。24日,日军攻占南宁。12月4日,占领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杜聿明分析当时的军情,认为日军孤军深入,后援一时跟不上,故向重庆最高统帅部建议主动出击。12月16日晨,杜聿明奉桂林行营发出的第1号攻击命令:以郑洞国的荣誉第1师担任正面主攻;戴安澜的第200师为总预备队;邱清泉的新编第22师迂回敌后,孤立昆仑关之敌;先破昆仑关,再收复南宁。杜聿明经过周密部署,于18日晨,命令担任正面主攻的荣誉第1师在战车、炮火掩护下向昆仑关的日军发动猛攻,经过一昼夜血战,占领昆仑关。19日午后,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又夺走昆仑关。此后双方反复争夺,昆仑关阵地几经易手,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杜聿明及时调集各部,对昆仑关形成包围圈,决定采用要塞式攻击法,一步步地把包围圈缩小,最终困死敌军。经过一系列攻坚战,各大小阵地均被我军攻占,到12月31日,昆仑关战场的所有日军全被肃清。这次战役日军损失巨大。据日军战后公布的材料,日军第5师第1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该旅团85%以上将士被打死,日军共计伤亡4000余人。我军大获全胜,杜聿明当居首功。 1940年9月,日军侵入越南,截断中越通道进而威胁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为对付日军的强大攻势,中英双方在1941年12月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3月,仰光失守,中国方面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率军入缅抗日,杜聿明被任命为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十分艰苦,但广大官兵同仇敌忾,在同古战斗、斯瓦抵抗战等战斗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由于中英双方在战略上存在分歧和矛盾,英国方面只想到利用中国军队为其安全撤退做掩护,不积极配合,导致失去许多战机,致使中国远征军蒙受重大损失。杜聿明对战役的失败负有一定责任,但因缅甸战场的最高指挥权掌握在英、美手中,加上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的失职,杜聿明回国后,向蒋介石请罪,蒋介石不但未加处分,反而擢升他为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 日本投降后,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负责“接收”东北。1947年7月,他离开东北,到上海养病。1948年6月,出任徐州“剿总”副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9月,辽沈战役开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0月15日,蒋介石调杜聿明到东北进行顽抗。11月上旬以失败撤出东北。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又发动淮海战役,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但最终无法挽回国民党军队必然失败的结局。1949年1月,杜聿明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被俘。由此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 1959年11月,杜聿明被宣布作为首批特赦战犯予以特赦。1961年开始,杜聿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文史专员,主要工作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文字。他所写的《辽沈战役概述》、《淮海战役始末》、《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等先后在《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1963年5月,经过女儿杜致礼、女婿杨振宁的努力以及有关各方的协助,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从美国回来与他团聚,使他重新有了家庭生活的幸福。1978年杜聿明当选为五届人大代表,出席了人大会议。1980年,杜聿明发表《纪念“二•;二八”寄语台友》一文,呼吁其在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们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不幸在北京逝世。 (丁方晓)
第三部分伏罗希洛夫 元帅(1)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Kliment Yefremovich Voroshilov,1881—1969),苏联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国防人民委员、西南方向总司令、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游击运动总司令和最高统帅部代表等职。 1881年1月23日,伏罗希洛夫出生于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州维尔赫涅耶镇南铁路工人家庭。1896年,伏罗希洛夫进入阿尔切斯克的尤里耶夫合金厂工作。 1898年,伏罗希洛夫在阿尔切斯克市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03年夏到卢甘斯克工作,同年10月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5年担任卢甘斯克苏维埃主席,1906年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1908年至1917年,在巴库、彼得堡、察里津等地从事地下工作,曾被监禁和流放。1917年参加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为武装工人和建立赤卫队做了大量工作。11月,担任彼得格勒委员,与麦尔任斯基一起从事肃反委员会的组织工作。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伏罗希洛夫在保卫苏维埃共和国和建立红军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红色元帅伏罗希洛夫”之称。1918年3月,在德奥军加紧进入乌克兰之际,伏罗希洛夫组织卢甘斯克社会主义第1支队,保卫了哈尔科夫接近地。根据他的建议,迅即由各红色支队组成乌克兰第5集团军。伏罗希洛夫领导该集团军同入侵乌克兰的德国干涉军及顿河哥萨克匪军浴血奋战,并冲破敌人包围,完成向察里津的进军,与红军会合。伏罗希洛夫也正式参加红军。在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中,伏罗希洛夫先后担任察里津军队集群司令、南方方面军副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及第10集团军司令。1918年德军被逐出乌克兰后,伏罗希洛夫出任乌克兰工农临时政府内务人民委员,旋改任哈尔科夫军区司令。1919年5月,伏罗希洛夫领导肃清格里戈里耶夫匪帮的作战。6月,任第14集团军司令,指挥叶卡捷琳诺斯拉夫保卫战。接着在任乌克兰方面军司令时,指挥过基辅保卫战。1919年11月,伏罗希洛夫参加组建第1骑兵集团军,任军事委员会委员。他在布琼尼和什维尔尼克的配合下,率领该集团军在俄国中部与邓尼金白匪军的骑兵展开激战,将白匪军赶到北高加索。1920年,第1骑兵集团军在北高加索和波兰战线上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解放乌克兰,积极参加消灭弗兰格尔匪军的作战。1921年,伏罗希洛夫参加平定喀琅施塔得反革命叛乱。 内战结束后,伏罗希洛夫继续负责军队工作。1921年出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1924年改任莫斯科军区司令,1925年11月至1934年6月任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至1940年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35年11月,首批荣膺苏联元帅军衔。1940年起任苏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