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代国造舰船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置,采用强压通风时,功率可以增至3000马力。
    “镜清”舰的武备变动较大。舰首方向,左右各布置一具鱼雷发射管,“以资冲击”。最为特别的是,“开济”的炮位较“开济”、“南琛”、“南瑞”发生一项重大改变。马江海战时,中方军舰因为潮位问题,均处于舰尾对敌的状态,由于缺乏舰尾方向火力,猝然面对法舰偷袭,而无法施展反击。有鉴于此,“镜清”舰对“开济”、“南琛”、“南瑞”在尾楼上布置120mm火炮充做尾炮的做法加以改变,更换成一门口径和主炮相同的7英寸火炮。为了拓展炮位空间,同时是找回因为换装大炮而付出的有效吨载,“镜清”舰尾部不再设置耳台,设计中布置在后耳台的火炮,都改为直接布置在甲板舷侧。
    除加大的尾炮外,其余的炮位还包括舰首附近耳台上的两门7英寸主炮,首楼内及甲板舷侧安装的120mm副炮,前后桅桅盘内的两门哈乞开司五管机关炮,为了加强安装机关炮的桅杆强度,前后桅改成了金属材质,不再是“开济”级的木质桅杆。上述所用的火炮,均由南洋通过上海瑞生洋行购买,主副炮的型号全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式。随火炮,7寸炮、120mm炮每门各配弹100发。(32)
    1886年8月1日,裴荫森率同员绅、学堂洋员教习,以及两名英国海军军官,一起参加“镜清”舰航试。令人注目的是,南洋大臣曾国荃派来接收“镜清”的管带,正是那位当年驾驶“开济”,后来被左宗棠因故革职的何心川。“镜清”舾装开始,裴荫森即电商李鸿章,询问是否有合适人选可以来闽帮助接舰,李鸿章则一举推荐了被左宗棠当成挡箭牌利用的何心川,南洋大臣曾国荃也予以同意。有过一次“开济”级军舰驾驶经验的何心川,此次再没有生出波折,指挥“镜清”,顺利开出闽江口航试。经过测试,“镜清”轮机转速每分钟81转,打满车时87转,航速正常为16节,打满车时航速17节,大大超出设计的15节航速。相比德国建造的“南琛”、“南瑞”,则更不能以道里计。两名随舰观看的英国海军军官也赞叹不已,“谓非经目睹,尚难信闽厂之有此精工巨制也”(33)。
    “开济”舰的后续型号“寰泰”,与“开济”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舰首取消了耳台,还有桅杆上的桅盘改成了正式的军桅式样。
    8月30日,由何心川管带,“镜清”舰向罗星塔告别,驶出大洋,奔赴江宁,加入南洋水师。“镜清”走后不久,续造的第二艘巡洋舰于10月15日顺利下水,裴荫森为其命名“寰泰”,所有的尺度、设计,和“镜清”完全一样,“一切制度与二号‘镜清’之船相同”(34),所用的火炮军械与“镜清”相同,同批从瑞生洋行采购。
    1887年的8月30日,“寰泰”舰出海航试,南洋这次派来接舰的官兵更为郑重其事,管带就是中法战争中统率南洋五舰援台的总兵吴安康。“寰泰”舰航试的结果让所有人吃了一惊,轮机转速竟然达到每分钟91转,航速高达18节,与此时北洋从英国购得的“致远”级巡洋舰相近。船政自造的军舰,航速不仅超越了自己的设计参数,乃至同时期西方同类型军舰,可谓是近代中国难得的工业成就。
    裴荫森在向清政府的报告中,追忆船政建造三艘“开济”级军舰的经过,不无骄傲地称,“该学生等于制造之学研虑殚精,不特创中华未有之奇能,抑且骎骎乎驾泰西而上之。矧三船皆为南洋代造,而制法则日新月异,复有不同。‘开济’之坚韧灵捷,既非‘南琛’、‘南瑞’所能及,而‘镜清’又胜于‘开济’,‘寰泰’又胜于‘镜清’,所谓进而益精,熟能生巧。南洋得此三船,洵足以壮东南海疆之声势矣!”(35)
    星聚南洋
    中法停战,“镜清”、“寰泰”开始赶工时,南洋治下的江南制造局内,正在为一艘新军舰准备下水仪式。
    左宗棠给南洋购造四艘巡洋舰的计划中,还另有一条彭玉麟倡议的小炮舰。原本左宗棠的前任刘坤一计划安排给福建船政建造,但左宗棠上任后订单则改给了江南制造局。至于以前福建船政按照要求绘制的设计图究竟是否采用,左宗棠只字不提,只是说将由江南制造局的工程师“绘图估工”。而且“只期工坚料实,费不宜省”。即埋下潜台词,就算江南制造局建造的费用大大超过船政,那也是为了“工坚料实”。(36)
    据某些西文资料显示,江南制造局的确拿出了自己独特的炮舰设计方案。以北洋海军从英国购买的“超勇”级撞击巡洋舰为母型,江南炮舰放弃“超勇”级低矮的舰首甲板设计,在其上加盖首楼,前主炮改装在首楼内,与“超勇”级军舰回国时为了提高航海性能,所作的临时改造如出一辙。“超勇”级军舰尾部炮房,在江南炮舰的设计中被取消,改为敞开式炮位,增加火炮射界。整体而言,可以视作是“超勇”级巡洋舰的改型。
    在首楼内装备的火炮,口径、射界都受到限制,与彭玉麟想要的舰首舰尾重炮,船舷布置副炮的目标相去甚远,这套设计的命运可想而知。最终,江南制造局试造的炮舰,选用了奇特的设计。舰名由左宗棠预先拟定,名曰“保民”。因为“保民”的船体采用铁胁铁壳,在江南制造局的工厂序列中名为第二号钢板船,排在第一号钢板船“金瓯”之后。
    江南炮舰的英式设计方案,图中的军舰与“超勇”级的轮廓相似,但是取消了炮房和撞角。
    1885年9月30日,竣工未久的“保民”舰溯扬子江而上,驶抵江宁。两江总督曾国荃派道员汤寿铭、龚照瑗、郭道直等验收视看。燕子矶头,阅江楼下,江南的官绅们兴致勃勃赶到江边,出现在他们眼中的,是似曾相识的身影。
    停泊在江面上的“保民”,与身旁的“开济”级军舰成了一幅相映成趣的画面。从外形上看,“保民”舰三桅杆、单烟囱以及首尾楼的船型,都与“开济”级相像。而且“保民”舰舰长72米,仅比“开济”略短(“保民”舰舰首取消了牙樯,考虑到这一点,实际除去牙樯后的长度,“保民”与“开济”几乎一样),舰宽11。5米则和“开济”完全一样。这样的主尺度不再是小炮舰应有的模样,南洋大臣曾国荃对此进行说明,称原拟造60米长的军舰,估价十七、十八万两银,后因想要“仿照外洋最新兵船之式”,安装新式复合蒸汽机,嫌设计的船体过短,进行了加长,造价升至近二十三万两,舰型也升级成了巡洋舰。上奏中,曾国荃屡屡将“保民”与“开济”相提并论,更足证二者的血缘关系。(37)
    “保民”号的吨位只有1480吨,吃水4。57米,明显是为了投用于长江内河所作的改动。在舰体尺度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保证如此吨位,惟有的办法就是减轻舰体结构重量。“保民”舰取消了耳台,主炮选用两门克虏伯150mm炮,直接安装在首尾楼甲板之上。副炮是六门120mm克虏伯炮,布署于首尾楼间两舷。另有资料称,这艘军舰还装备有两具鱼雷发射管,其真实性待考。动力方面,“保民”舰准备一台1900马力蒸汽机,航速13节,功率航速略少于“开济”。
    最终出现在世人眼中的“保民”,外形与“开济”酷似。
    除了没有耳台,取消了撞角外,“保民”与“开济”外观几乎完全相同。
    船政建造的“开济”、“寰泰”、“镜清”,产自德国的“南琛”、“南瑞”,以及江南改型的“保民”,共同构成一级来源复杂,数量庞大的舰船家族,至此南洋水师共编入六艘“开济”级巡洋舰,富甲一方,一时实力仅次于北洋海军。
    1886年5月,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出都检阅北洋海防,受阅的舰群中,除了北洋的“定远”、“镇远”铁甲舰外,南洋水师的“开济”、“南琛”、“南瑞”也远道北上会操,赫然在列。从此,南北洋舰队定期会同操练,成为定例。当年北洋水师巡阅海参崴,威慑俄国后,顺路前往日本长崎,送铁甲舰入坞油漆船底,8月13、15日两天,中国上岸休假水兵遭到日本警察和市民攻击,酿成长崎事件。事发四天后,南洋水师“开济”、“南琛”、“南瑞”、“保民”四艘新锐巡洋舰从上海出发,直驶朝鲜仁川,加强北洋水师实力,一时引起日本朝野震惊,直到长崎事件了结后,才还师南下。“开济”级巡洋舰首次在国际交往中群体亮相,对长崎事件的妥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