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荣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酉时,正是规定交卷的时间,一声钟响,所有。的考生必须停笔,收拾好笔墨和食盒,起身离开考房,按顺序排队走出考院,而考务官会在巡查官的监督下将试卷一一收上来,统一封订。

吃过晚饭,考院。里便开始审阅杂考试卷。由于这个试卷没有难度,前部分只需对着“标准答案”勾对错,再根据字迹工整给分就是了。这些“小事”就由考务官在考官的监督下完成,他们先分别批改试卷,然后再互相交叉检查几次,把前部分的成绩统计出来。

至于诗词部分,就有朱升、宋濂带着李习、陶安等十几名同考官一同批阅。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诗词的好坏、意境的高低一读便出来了。琅琅上口、让他们拍案叫好的自然是批注一个甲,稍次一点便是一个乙,至于丙、丁估计被录取的机会不大,被丢在了一边。

诗词甲乙两等的试卷被朱升和宋濂再复查一遍,看是不是因为同考官个人判得是否公正,而丙、丁两等的试卷,朱升和宋濂会分别抽调几十份出来复查,看是否因为同考官的个人喜好而出现偏判的问题。

忙完这些,考务官也不急着开封读名字,而是将其按成绩分门别类收整好。而朱升、宋濂等考官就为那些前部分考试成绩不佳,诗词却得甲的考生争论开来。经义不精,却做得好诗词的人不多,但总有这么几个。朱升等人必须权衡一下,这些考生是不是该在杂考中取为甲等成绩,几经权衡和争论,终于摆平了这件事情。

最后,考官和考务官就在考院里休息,按照定制,从科考那一刻开始,这些考官和考务官是不允许出考院一步,必须在戒备森严的大院里待到名次落定,交由刘浩然定夺那一天。倒是巡查官可以因公事偶尔出去一两趟。

第二日又是照旧,向孔圣人牌位行礼之后,众人便等着正考的题目送来。这时,只见刘浩然在刘存忠的陪护下施然走来,他走进考院,摆摆手拒绝了朱升等人的行礼,而是先向孔圣人牌位行了一个大礼,然后站在一边说道:“我只是来看看,你们继续。”

朱升等人不敢耽搁正事,众人取下刘存忠手里的盒子,查看上面的封条,发现无误后便打开这个小盒子,现出一个信封,上面贴着一个大封条,几乎占了信封的大半部,上面赫然盖着刘浩然的“江南行省丞相”大印。打开信封,取出一张叠好的纸条,纸条结合部分有一个火漆,上面印了“浩然正气”的小印。

朱升屏住呼吸,拆开纸条,将其展开后,围上来的宋濂等人不由脸色出现各种表情,纸条上写着两句话,一句是“格物致知”,另一句是“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他们都知道,前一句出自“礼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一句出自前宋的《资治通鉴》司马光评论商鞅变法的一段话。

朱升觉得自己学生这题目出得有点意思,前一句不但是儒学的经典字句,更是理学注重的,算是四书五经的范围。但是他知道,自己学生刘浩然心里的格物致知却与郑玄、朱子等名儒注释的意境有区别,而且这一句话,就是各理学学派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很有争议。

后一句却跳离了四书五经,从《资治通鉴》这部史书中取题,但是从大义上讲,《资治通鉴》是前宋的钦定史书,官员们“指定读物”,而自称秉承前宋一脉的江南行省用来做考题取士也无可厚非。

这小子,真是精于算计。这两道题目,即让理学学派看到了希望,又让其他学派看到了希望,可见刘浩然是做过一番权衡的。

这两道题目很快被考务官写在几十道大纸上,钉在木架上分别展示在众考生的眼前。朱升甚至能听到不少考生发出的倒吸一口凉气的声音。格物致知好说,正在他们学习范围之内,但是《资治通鉴》这句话,却为难了不少在理学思想气氛下只是苦读“圣贤书”的考生。他们虽然也能猜出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你要是没有熟读《资治通鉴》,不知道这句话出处的整体意思,叫他们如何发挥?要知道,一般理学学派的学子,能熟读史书的不多,要是真做到那一步,哪个不是一地的名士?

刘浩然站在一边,只是默默地看着远处的考生答题。他刚才随意地在考院四处走了走,为得就是感受一下某种满足感,就像某个领导人在公务员考试中视察一般,“小伙子,好好考,考出水平来好为人民服务。”想到这里,刘浩然不由为自己的“恶意”感到好笑。

但是他不想影响考生的情绪,走了几圈后便坐在正院与朱升、宋濂等人闲聊起来。时间过得很快,过了未时,便有考生陆续交卷。这是策问题,一旦确定论点,展开论述,能检查的就只是错字了。而一旦从草稿上誊写到试卷上,就是有错字也不好改了,你总不能在试卷上涂个大墨团吧。

考务官先将交上来的试卷封订,然后按照顺序在试卷上盖上一个编码,如第一百零八号,再将试卷的内容誊写在同样编号为第一百零八号的一张纸上,再整理成册,交由考官批阅。

刘浩然先看了几份誊写的试卷,“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应该是程朱理学嫡传的学子。

“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这是一个聪明的考生,因为他从第二句题目中猜出自己应该赞赏司马光的学问,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司马光的注释做为破题。

“心不可泊一事,只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彼事物牵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便好;若一向去,便坏了。格物者,格此者也。伏羲仰象俯法,亦先于此尽力焉耳。不然,所谓格物,末而已矣。”这应该是陆学理学的弟子所做的。

这一份有点意思,“观其著以知其微,察其显而见其隐,此格物致知之要道也。儒者之道,格物以致其知,贵能推其类也。故观水而知学,观耨田而知治国,善推之而已。”应该是刘基刘伯温的学生,因为这一套格物致知是他的主张。

“老师,你看这份试卷。”刘浩然悄然对朱升说道,朱升接过试卷一看,只见这张试卷的格物致知策问中首先写道:“格物致知,在心意之先,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矣。”

“这应该是永嘉之学的学子所作。”朱升思量一会说道,他随即翻开第二张试卷,只见“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策问中赫然写着:“卫鞅何以信使民?利耳。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故为政要诚”、明赏罚。诚,发号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赏,是指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罚,是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戮而遗其贵近之厚。故可使民守国。”

看到这里,朱升微笑道:“错不了,的确是永嘉之学的论调。”

刘浩然点点头,毫不避讳道:“此人言论甚合我意。”格物致知,在心意之先,有点唯物主义的味道,而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矣简直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元末版。而“诚、明赏罚”正好说到了这个“信”字中,在刘浩然看来,一个政府没有了公信性,老百姓还怎么拥护你,怎么为你守江山?

朱升笑了笑,看了一眼旁边正在看试卷的宋濂悄声说道:“但是要想取此人为一甲前三名恐有难事,潜溪先生必定会说他其文刻峭精工,而义理未得为纯明正大。”

刘浩然也笑了笑,他虽然拜在朱升门下,苦读过一番,但也仅限于能读懂古文,了解当前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要他去辩论什么义理,十个他也不是宋濂的对手。但是刘浩然不担心,朱升、陶安、李习都受过自己的潜化,也清楚自己想取什么的士子,所以就算宋濂坚持,也不用担心这次科举全取的是理学士子。

刘浩然放下手里的卷子,重新翻阅起其它试卷,时间很快就到了酉时。

第三天考试,刘浩然没有来,只是让刘存忠送来了试题,平江关税司一年所纳关税胜过平江府的田赋(以当年粮价折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立何律法保证该司关税最大化?

这道题目可为难那些理学学士们了,他们的强项不是这里呀,只好说些不痛不痒的话题,说什么做人做事当以德为先,以“守心”为上,甚至有学子对关税不以为然,认为田赋是根本,说无田无粮产,金银如山又如何?更有学子说关税是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