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孤臣孽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剌(今索法拉港),据说分船队过了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和七下西洋的举措,是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转折,也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作为一位航海家,郑和具有的勇于奉献、向海洋探险的精神是罕有的,由中国郑和开始的海洋世纪,包含了东西方向海洋的开拓历程。沿着郑和开通的海道,大批中国人从此走出了国门,正是这种东西方向海洋的不断探索,最终使人类汇合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

上千年来,中国曾经一直是全世界海运技术领先的国家,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西汉海军就能够一次把数万大军运往朝鲜半岛。此后在隋、唐、元诸朝又一再上演过数万军队、乃至上十万军队横越千里的跨海作战。

到明朝前期,中国海运技术攀上新高峰,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人员多达27800余人,最大的宝船长达127米,船帆多达12张。

1950年代南京发掘明朝宝船厂遗址,出土过一根长达11米的木杆,鉴定结果是船上的舵杆,由此推算其连接的舵叶高度约为6米,超过现代城市住宅楼两层楼的高度。与郑和舰队相比,几十年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的迷你舰队只能算小舢板而已。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万里海疆门户大开,中国航运业也在西方快速帆船和轮船竞争下纷纷破产。直至今日,尽管中国刚刚夺得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桂冠,但中国航运业、中国海军仍然在艰难的赶超进程中。

而中国海运技术之所以从世界最高峰跌落下来,高扬“爱惜民力”、“珍视生命”之类崇高旗号的明朝文官们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他们这样做未必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出于真诚的高尚信仰,为此甚至不惜冒舍生取义之险。

为了阻止自己心目中耗费民脂民膏无数却无益于国计民生的下西洋工程,以廉能而名垂青史、当时还是兵部司局级干部的名臣刘大夏竟然甘冒“欺君”的杀头大罪,私自销毁了郑和下西洋时积累的海图、天象、地理等全部资料,以至于明宪宗成化帝计划重新启动下西洋时因资料全部被毁而无奈放弃。

时人和明清史官们盛赞刘大夏此举是忠君爱民,“阴德不细”(当时刘大夏顶头上司、兵部尚书项忠语);待到后人明白中国历史为此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时,我们已经噬脐莫及。

因为满清海禁的疯狂,连造船术和海路针经全部禁绝,水手的招募和培养都成了大问题,日照人口稀少,本来就物力维艰,现在满清海路又压倒郑成功舰队,朱慈悲为了充分利用这支来之不易的舰队,毅然决然把舰队交由武大水和孟家成指挥,下南洋无私支援郑成功和张煌言。

  屡败屡战  八十三孤掌难鸣

二冬跟着方靖跑了几趟义军联络,他太喜欢这个活儿了,遇到官兵,装疯卖傻,遇到百姓,行侠仗义,碰到有钱的,他是强盗,碰到当官的,他是反贼,太爽了,这简直是给他量身定做的角色。

方靖因为在六年前朱慈悲劫南京时独领一军,虽然他带领的人少,可是声势不小,他手下各种会道门没有十万也有六七万人,不用造反,大家聚集起来正常找当官的去要点饭吃,当官的就吓死了。所以有了这些帮手,几百人的方靖部队成功的完成了朱慈悲交给他的任务,很好地掩护了突袭南京的行动。

这次行动之后,江北的会道门更加蓬勃发展,成为了榆园军的可靠耳目。

其实造反杀人是迫不得已,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刘邦斩白蛇起义,只要有一个人几句话,可能这造反就造不起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非常容易被招安,因为其实没啥大矛盾,关键在开始的一股气。

这股气有形又无形,也是一个场,有人非常善于*纵这种气场。在和平年代,这些人叫不稳定因素,在动乱年代,这些人就是英雄。

二冬从上次大闹县衙开始,就喜欢做这样刺激的事,论学问,他非常崇拜师祖,论智慧他非常崇拜师傅,可是他也知道论动手,师祖虽然武功卓绝,但身体条件有限,师傅的武功也是非常高超,但是他们做山大王就不如自己了,比如这金钟罩功夫吧,只有被大炮轰,火枪射才能对自己有所威胁,所以他准备用自己身体的优势,去帮师祖师傅们去做一些师祖师傅不愿做没时间做的事情。

方靖大哥最近出门去江西联络天地会了,二冬在榆园军驻地巡视一圈后,会营地看各地情报:首先是北京的,满清为崇祯皇帝立了碑,为了缓和统治矛盾,满清拼命粉饰太平,把自己树为正统。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南人大学士陈之遴被放逐,辽东旧臣宁完我也死了。两位对明末清初的政治、社会局势具有深远影响的政府高级官员,告别了历史舞台。从此后,清朝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页。

陈宁二人虽然对清朝的作用迥异,最终的境遇也大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贰臣。陈之遴是南方文人的代表,宁完我是在明亡之前就加入到清军阵营的汉军旗人的代表。

明清之际文人的摇摆,一部分来源于明末的破烂摊子,另一部分也来源于显而易见的,清朝统治者可以支持他们完成他们多年以来都没有成功的改革。晚明的朝臣,甚至是高级官员都很难见到皇帝。明末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维持既不能称之为堕落,也不能名之为进步的社会现状”。

这种被士大夫们称之为“秩序井然和社会安宁的困倦的管理状态”,虽然“长于防范”,但绝非“有所作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初皇帝的亲切感,从皇太极到多尔衮到顺治,甚至一直影响到康熙、乾隆,都很亲切。跟大臣们的直接接触,是他们有效拉拢人心并且避免大臣结党的办法。

清廷很清楚,没有这些汉臣是不足以立国的。但对这些贰臣的态度,清廷自始至终都是矛盾的,既依靠又看不起。这种态度本身同时也是使文人摇摆不定的原因,以及结果。

士绅们想要忠于明朝,又没有那个勇气。自杀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其余的人大多数终其一生内心都充满了矛盾与内疚,只能靠写诗作赋来抒发,或者隐居田园,或者遁入空门。亡国的忧伤增添了他们的诗趣,产生一种在中国文人中常见的病态的美感。文笔不行的就写史,明亡以后,很多文人都改了自己的名字,大概是要表达自己“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人”的概念。

这些自愿为之或不得已而为之的“忠臣”们,对“贰臣”的态度也很矛盾,既瞧不起又羡慕。瞧不起的原因当然很明显,羡慕则是因为贰臣们能够完成改革。经历了两个朝代更替的文人们对于究竟应该看“大历史”还是忠于“道德”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产生更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最典型的两个“贰臣”代表:钱谦益和吴三桂。这两人虽然都让当局者头疼和反感,但实际上是浪漫主义文人和现实主义军阀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代表。钱谦益的内心充满了负罪感,而吴三桂则是一个反复的投机者。钱谦益这样一个变节分子,反而写了很多贬低蛮夷的文章,尤其的让蛮夷皇帝乾隆不能承受。由此而导致了史无前例的文字狱,并重新清算“贰臣”和表彰“忠臣”。具有讽刺意义的显然是,贰臣才是清政府的实际缔造者,忠臣则是想要破坏它的人。

在后人看来,钱吴二人都不怎么样。钱谦益作为反面角色出现在《桃花扇》里,吴三桂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金庸。很有趣的是,二人都有一个更加“有骨气”的爱妾,柳如是和陈圆圆两个女子与她们的夫君的对比,则显得钱吴两人更加的不堪,并且为后人增添了更多的谈资。

顺治十五年,是清与明的正式割断。贰臣式微,新臣上台。

顺治十五年(1658)初,清廷乘孙可望、李定国内讧的机会,乘机纠集三路大军向贵州进发。二月,北路洪承畴部被李定国阻挡在沅州(今湖南芷江),不得前进,洪以优厚待遇招抚安坤。

安坤应允,并派人引导清军由小路进军,迅速攻占贵阳。五月,西路吴三桂至遵义,安坤正式遣使缴印投诚,并引导吴三桂进取开州(今开阳)、修文、广顺等地。十一月吴三桂向云南进兵时,在七星关遇到了李定国部将白文选的截击,安坤派人为响导,由小道迂迥前进,出现在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