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王妃本来也是要受到株连的,却查出怀了身孕,不管怎么说,总是皇后未来的孙儿,皇家血脉,况且我也觉得她可怜,杨暕谋反,她并不知情,及至事败,杨暕逃跑之时又弃之不顾,所以在宫中择居安养,所供从优。

    云定兴,腰斩于市,一同被腰斩的还有他的亲信,斩杀刘将军和御林左卫大将军的虎贲郎将。

    齐王亲信五百余人,云定兴亲信百余人,流放安南、安东、南宁都护大将军府和鄯善、且末等郡,家属数千流放建安(今福建)。

    此时已经到了八月,算算日子,按照历史记载,现在应该已经是李渊父子晋阳起兵的时候了,当然我并没有象书上写的那样游幸江都,一去不回,李家父子自然没有机会。

    不过我却决定去唐国公府一趟。

    此时是沈光,已经奉旨调回,再加上宇文成都、裴元庆和许安,一行不过二十余人,就到了李渊府上。

    李渊从太原被调回东都,我就赐了个大宅子给他。今日我的突然到访,李家人自然是要摆出一个“受宠若惊”的样子。李渊亲自领了一大家子人在门口“恭迎”。

    到了大厅,我自然是上座,和李渊寒暄几句,自然提到了李世民。

    “李将军在河东屡立战功,唐国公有此嘉儿,实在可贺。”

    “圣上谬赞,犬子如何当得起。”

    我却看到陪坐的两位,年纪大的那位倒还没有什么,年纪较轻的那位却面露不忿之色。我看他十五六岁的年纪,想来该是李渊的三子李元吉了,长的倒不似我过去以为的那种上不得台面,也算得上翩翩佳公子一个。看来,李世民、李元吉兄弟早有不和。

    “不知唐国公有几个儿女?”

    “回皇上,此是臣长子李建成,现在太学,做个博士。”他指了年纪稍长的那个年青人,李建成连忙施礼,倒是中规中矩,李渊又指向另外一个年青人,“此是臣的三子元吉,正在太学。四子玄霸,却是早夭。长女婚配河东柴绍,次女嫁与御林右卫左亲卫(中级指挥官,从六品虎贲郎将)段纶,皆在夫家,尚有数儿女,年纪幼小,不通礼仪,臣不敢惊了圣驾。”

    “段纶?可是故兵部尚书,北平侯段文振的公子。”

    “回皇上,正是。”

    我点点头:“甚好。”心中却想:“这些世族大家,倒是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我心中暗自思量,那李渊我如今已经架空,留在东都,等于是拔去爪牙的老虎,但他老奸巨猾,仍然不可不防,更重要的还是身在太原的李世民,我是用着担心,不用却又可惜。李建成倒也算个人物,最重要的,是李家兄弟不和,我倒是可以寻机利用。

    回去以后不久,我就下旨,授柴绍、段纶从五品朝请大夫,看起来是升了官,其实都是无权的散职,特别是段纶,调离了领兵的重要岗位,更要紧的是全部调来东都,便于掌握。而李建成,却在户部给了个正六品实职。

    我要让李建成在李家有抗衡李世民的实力,但是对李建成,却也不可以掉以轻心,毕竟,现在还不是他们兄弟“太子之争”的时候,未必不会哪怕只是暂时的“兄弟齐心”。

    八月,程知节报来大捷。

    原来宝髻和附国四王子之间,渐渐有了许多不和。四王子是希望借宝髻之力争夺附国王位,而宝髻却是要夺取吞并附国的土地和人口。

    借着冬末和初春,隋军作战不便,宝髻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南北两个附国王丧失了近半的土地。

    可是,随着胜利,宝髻和四王子的矛盾却是越来越明显,更重要的,是宝髻在附国的将领显得飞扬跋扈,处处以“太上皇”自居,使得四王子和他的支持者心中忿恨,不时发生一些小冲突。

    于是宝髻将军竟然起了诛杀四王子之心。可是那宝髻将军在附国新纳的一个宠妾,是四王子下属一个贵族首领的妹妹,将宝髻将军的图谋密告给了哥哥,那贵族又立刻报告了四王子,四王子大惊之下,先下手为强,杀死宝髻将军,攻击宝髻军,可是宝髻军到底强悍,在经过最初群龙无首的纷乱后,很快就扭转局面,杀的四王子节节败退。四王子眼见不敌,向隋军主将程知节求援,此时恰好侯君集的援军赶到,程知节立刻抓住时机,与四王子联军,两个月中,不仅将宝髻军全部逐出附国,还夺取宝髻东西百余里,南北两百里的土地,对于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这点土地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素来畏惧宝髻的附国、薄缘、嘉良等部,却是一个鼓舞。

    消息报到东都,诏命程知节领八千军马驻扎定泸镇(今四川康定),其余诸军班师,有功者一律封赏。又封四王子附国西王,领附国西部的一小块土地和夺取的宝髻领土,地位次于南北二王。附国三王之间,依旧矛盾不少,我却希望他们“三足鼎立”,以维护隋朝在西南取得的优势。所以刻意使三部均与宝髻接壤,加上大隋居中调停,倒也使得三王大体相安无事。

第八十五章 百济兴兵
    大业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的下半年,应该说是一番“盛世”气象。

    国内,已经没有了什么像样的叛乱,对外的几场战事也都以大隋的胜利而告终。

    十多万大军在突厥“如入无人之境”,虽然因为小心谨慎,并不能算是什么巨大的胜利,但还是使畏惧突厥者感到一种鼓舞………已经有好些年了,都是突厥人在隋朝的土地上耀武扬威,虽然近年也有几个胜仗,却还是在自己的土地上,遭殃的还是大隋百姓。

    而今,隋军竟然“深入敌境”,怎不叫人欢欣鼓舞?

    而隋军可以如此“辉煌”,是因为阿史那咄吉实在抽不开身,在他的北方,回纥和仆骨两个铁勒部族正在造反,而阿史那咄苾却坐山观虎斗,使得阿史那咄吉不得不把二十万精锐主力都用在“安内”上。

    他原来的计划,是利用刘武周、郭子和之流,牵制住隋朝的力量,等到自己平定了内部,再大举入关,可是刘、郭实在不禁打,只是几个月,就已经被平定,刘武周如同丧家之犬,领了几百个人逃来突厥。而隋军主力竟然敢进入突厥境内,更是出乎阿史那咄吉的预料。

    无奈之下,他只能与回纥等部达成停战协议,回纥、仆骨两部首领可以自称小可汗(叶护可汗),享有更多的自主权。

    然后,阿史那咄吉带领大军南返。

    不过此时,隋军也已经退到长城一线,严阵以待,更有秦琼、罗士信六万生力军在后,阿史那咄吉如果贸然南下,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

    不过此时的朝鲜半岛,却是战事再起。

    新罗人在取得了一些优势,全部收复失地并且占据了部分百济的土地后,因为隋军并未配合行动,也暂停了攻势。

    在扶余璋的一再请求下,高句丽向百济派出了两万援军,其中八千,是精锐的骑兵,弥补了百济缺乏骑兵的劣势。

    而此时,百济也已经倾全国之力,凑齐了十万人马,其中五万用来防备新罗,还有五万,扶余璋要收复失地。

    这些日子,来护儿父子在黄海郡自然也没有闲着。

    国内来的武装移民,男女已经达到了三万,来护儿在黄海郡以北,又筑新城寨(今韩国全罗北道山原里),与定远镇、郡城呈三足鼎立。在三座城寨附近,各设两个屯垦校尉府,筑有城堡。

    九月初一,扶余璋七万联军南下,首攻新城寨。

    此时来护儿手下,有左翊卫三万主力,分驻三城,屯垦校尉府驻军三千,黄海郡郡兵三千,和大批武装起来的移民,不过移民战斗力有限,只能守城,不能野战,黄海郡兵,大半却是归顺的当地人,忠诚度还有待检验。

    新城寨此时有驻军五千,还有许多屯垦校尉府的城堡容纳不下的移民。扶余璋围城十日不克,佯作退军,守将不知是计,立功心切,竟然不顾副将劝阻,领五千主力出城追击,被扶余璋杀了个回马枪,自己也被杀死,亏得副将收拾两千残军退回城中固守。只是此战一下损失三千主力,新城寨中自然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副将眼看不妙,派人冒死突围,请来护儿派兵增援。

    来护儿闻报,立刻集结两万主力,欲解新城寨之围,却被周法尚拦阻。

    “大将军,百济既然使出诱兵之计,当防再有诈谋。末将以为,扶余璋必是要围城打援,

    将主力置于大军必经的险要之处,意图通过野战,歼灭我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