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好了许多。  至于沈光,这段日子也一直“告病”在家,没有上朝。  正月初六,来护儿大军出征,我把沈光也派了出去,领一千骁果卫做来护儿的部属,让他暂时离开东都这个是非之地,再说骁果卫这几年一直充作我的近卫,自雁门之战后,没有实战,也该锤炼一番了。  为了配合来护儿,我命令辽东、辽西和燕郡驻军加强戒备,牵制高句丽军,不使其主力南下,李密更是鼓动靺鞨诸部,骚扰高句丽北境,反正对靺鞨人来说,抢劫本是家常便饭。  二月中旬,却从河东传来了急报………马邑刘武周反,已经杀死太守王仁恭,聚集起万余人马,只是因为马邑为防突厥,驻有重兵,刘武周没有能够占据马邑郡城,而是劫掠一番,率部在城外占山为王。  刘武周本随韦云起在燕郡立下战功,虽然得到“提拔”,却没有得到实质的任用,心中怨恨,干脆辞了官,回到马邑老家做“田舍翁”。暗中却联络自己的一些老部下,图谋不轨。这两年突厥屡屡犯边,太守王仁恭因为刘武周有“将才”,私自请他到太守府做了个参谋军机的幕僚。  那王仁恭自己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府中却有个二十岁的小妾,长得如花似玉,风情万种,刘武周出入太守府中多了,两人竟然相互生情,勾搭成奸………比起老朽的王仁恭,武将出身的刘武周的确要有魅力得多。  刘武周倒是个敢作敢当的男人………偷偷摸摸,何如做个长久夫妻。并且自从隋军去年大捷之后,马邑受到突厥的威胁,已经大大减轻,王仁恭对刘武周的器重,也就大不如前,刘武周见情人的机会,便也愈来愈少了。  于是,就在二月初八,刘武周指使自己的党羽张万岁,就在太守府的大堂上杀死了正在办公的太守王仁恭,自命为马邑太守,聚众造反。  刘武周在马邑经营多年,虽然已经是个“百姓”,却是广有根基。半日之内,居然集结起六七千人,连马邑郡丞和鹰扬校尉府的校尉,都加入了他的队伍。  刘武周能够轻易聚集起这样多的跟随者,第一个功臣,却是朝廷,第二个,正是被杀的王仁恭。  从大业十一年的雁门之围开始,突厥骑兵多次骚扰抢劫马邑等地,而我只是在第一年减免了部分郡县百姓一年赋税,以后忙于策划对突厥的军事,却忘记了进一步安抚百姓,  这两年马邑等边郡百姓的损失,却不是一年钱粮可以弥补的。  糟糕的是,连这点朝廷的恩恤,马邑的百姓也没有真正享受到多少。  王仁恭是个贪官!这两年,他借着向朝廷上报“抗敌有功者”的机会,大肆收受贿赂,于是给钱者受到朝廷的褒奖,真正的“义士”反而被埋没。马邑百姓眼中,当然是认为朝廷赏罚不明。  更可气的,是他不仅不赈济受到战火的百姓,还借机大发横财,马邑百姓“免去”的一年钱粮,却成了“缓交”,于是老百姓刚刚庆幸大业十一年可以不用纳粮,到了大业十二年,却发现要一下交上两年的粮税,而这一年,老百姓或多或少也遭遇了突厥人的战祸。  王仁恭死有余辜,但是如此一来,河东道北部,又是陷入战乱………而要命的,是那里是与突厥相持的前沿。  却说刘武周杀死王仁恭的同时,也设计杀死了另外一块绊脚石………马邑镇总兵。幸好,马邑镇守军,还有少部分不愿跟随上司造反的马邑郡、鹰扬府官兵,在武贲郎将王智辩的率领下,与叛军激战,叛军虽然人数占优,到底战斗力不强,在城中抢劫一番之后,带着“战利品”………特别是王仁恭这两年收刮的民脂民膏,撤出城外,在桑干一带发展。刘武周把抢来的钱物、粮食,一部分分给部下,一部分赈济灾民,附近一些县里也有人响应,半月之中,很快就聚集起三万多人,占据了马邑郡七成以上的地域。  王智辩一面急报朝廷,陈述刘武周造反的前因后果………列举了王仁恭的一些不法之举;一面准备讨伐刘武周。

第六十八章 登陆百济
  “诸位爱卿,刘武周谋反,谁可为将?”我扫视着群臣。  “臣愿往,”罗士信出班奏道,“臣去年曾经在马邑与突厥作战,对当地山川,颇为熟悉。”  “爱卿忠勇,朕是知道的,只是你与秦将军这几年鞍马劳顿,刘武周跳梁小丑,杀鸡焉用牛刀?何须我大将出马。”我说道,他和秦琼是我将来征讨突厥的主力。  又一名武将出班请战:“臣愿领本部兵马前往讨逆。”说话的是云定兴。  对于这个人,我并不看好,领兵打仗还可以用用,作为主帅?还是免了吧。  不过我话里还是要给他留面子:“去年大捷,爱卿犹自出力不少,尚需将息。”  “皇上,”唐国公李渊说道,“臣以为,马邑百姓为乱,皆是出于王仁恭之罪,剿不如抚,况且刘武周兵不过数万,马邑之周,有我各镇各郡驻军数万,无需大动干戈,臣请命前往河东招抚。”  “唐国公言之有理,”李渊所说,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你想回太原?做梦去吧!我才把你调虎离山,现在岂可放虎归山?再说,真让你招抚成功,岂不是如虎添翼?你当我白痴吗?“只是安抚百姓,自有河东道观察使,惩办贪墨,却是御史台之责,朕岂可使唐国公涉险?河东驻军虽众,却需防范突厥,不可轻动。刘武周虽不足虑,然彼辈所处的马邑,北界定襄与突厥相望,南逾娄烦、雁门就是太原,却是要紧之处,不可小视,还是应当及早遣大军剿平。”于是李渊只好悻悻退下。不过河东道镇守使王威,的确不足以当此大任。  “皇上,臣举荐一人。”张须陀说道。  “爱卿且讲来。”  “河南道镇守使贾务本,是臣昔日平定黄淮的副手,文武双全,可使出征。”  “贾务本倒是个人选,不过资历不深,只怕王镇守使心中不服。”虞世基虽然圆滑,所说却是不无道理。  “皇上,臣以为,可使贾镇守使领援军,王镇守使领本道兵,并力剿贼,臣举荐左光禄大夫杨义臣为帅,坐镇太原。”兵部侍郎于仲文奏道。杨义臣?这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传旨,以杨义臣为马邑招讨总管,督师剿贼,河东道镇守使王威由太原、雁门、娄烦、上党等郡征集军士两万,河南道镇守使贾务本于河南、河北两道征集军士两万,克日出征,河东道观察使高君雅,供给大军所需,不过河东这两年屡遭兵灾,可使民部拨些钱粮过去。定襄等镇,尚需防范突厥趁火打劫,不可轻动,就是娄烦、雁门两镇,也需谨慎。”  “皇上圣明。”一干大臣又在拍我的马屁了,不过说真的,这马屁拍的实在是让人心里舒服。  “王仁恭昔日也是颇具政声的干练之臣,却不想如今竟然如此可恶!若非是刘武周杀了他,朕也当斩下他的头颅警示天下官吏!河东道的观察使和监察御史因何竟无所奏?魏征,你的御史台要挑选能干的人,到河东好好给朕查一查!还有其他那些被突厥骚扰过的郡县,百姓过得如何,官员是恤民还是害民,都要与朕查实。”  “臣即日就派出巡查御史,到河东、关内两道。”  我点点头:“记住,一定要微服暗访,朕会调派些千牛卫做他们的护卫,让他们大胆去查,自有朕替他们做主。”我看了看群臣,“唐国公所言不差,马邑民变,实在是过在官府,也在朝廷!对于变民,既要剿,也要抚,抚尤重于剿!民部可随军派出安抚,马邑、定襄、榆林等去年遭突厥劫掠诸郡,一律再免钱粮一年,连所征去岁钱粮,一并发还百姓,再有借机贪墨残民者,严惩不贷!”  “只是皇上,王仁恭所贪,大半已经被刘武周劫去了。”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奏报。  “便是官府贴补,也要补回去,朕知道,这两年国库和粮仓的收入还是不错的。民心与钱粮,孰重孰轻?倘使兵祸连结,所耗靡的钱粮,只怕更要多出数倍!”  于是下面又是一阵“皇上圣明”。  百济西南的海岸边,千余名百济军士紧张地望着西方的海平面。  这是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年纪大的有五六十岁发须花白的老者,小的却还只有十三四岁。  最适宜打仗的人,已经调去了东面的新罗。新罗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直在奋力抵抗,尤其是得到大隋将派出援军的承诺以后,更是如此,使得百济不断增兵………因为北边的高句丽要对付靺鞨“强盗”,只能象征性派出了两千援军,使得百济只好“自力更生”,扶余璋完全没有料到隋军会跨海远征,而是认为至多在北边打打高句丽………正好,其实扶余璋也不是多信得过高元。  三天前,几个出海的百济渔民向地方官报信,说在西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