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忽悠摔怕了,你可自己下来走。
看着小乱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大声对周津瑶说道:“你看这小子,坐的多稳,还在睡觉。
气死我了。”
周津瑶也觉得有意思,白了忽悠一眼:“那没办法,人家这叫能耐。
你行你也来啊!”
忽悠摸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叫道:“看来你是死心塌地的要跟着小子了。
怎么看他都好是不是?”
周津瑶不以为意:“那怎么的。
我喜欢。”
忽悠摇了摇头:“真是,你个白富美,为什么一定喜欢这穷小子?”
周津瑶哼了一声:“要你管。
姐就喜欢,你能怎么样?”
忽悠败下阵来:“行了,你牛,没人管得了你。
不过你是不是叫叫他,别让他睡了?”
周津瑶说到:“晚上都是他在守夜,现在睡一会儿又怎么了。
不过我看他不是在睡觉,你没看见不时的有白烟从他的头上冒出来。
他在练功呢!”
忽悠摇了摇头:“那我倒没注意。
我以为这小子在睡觉。
没想到他在用功。
不过我倒是觉得这家伙越来越厉害了。”
周津瑶笑着点了点头。
天彻底的黑了,终于在前面的雨幕当中,隐隐约约的出现了点点的灯光。
几个人一下子振奋起来了。
丹依大声地叫道:“不远了,不远了,就在前面。”
忽悠开始还很高兴,可是想了想又说道:“没戏,看山跑死驴。
你们说的,我看远着呢。”
这时候,小乱不知道什么时候也醒了过来,说道:“那是绕山,这是直线。
不会太远了。
我看两个小时多说。”
忽悠看了看小乱,小乱的两只眼睛晶亮,充满了活力。
精气神好得很。不像几个人狼狈至极。
忽悠谐谑到:“你小子充满电了。
现在倒是精神得很。
你看看那我们。”
小乱看了看几个人,皱了皱眉头:“你们怎么了?
到泥里面洗澡了?
怎么这幅样子。”
周津瑶无奈的摇了摇头:“我们也没办法,都没有你乱爷这两下子。
老是摔跤,就变成这样子喽。”
就要接近那个彝族村寨,路也变得稍微宽阔了一些。
不仅仅是人,骂也好想看到了希望,竟然加快了脚步。
小跑了起来。
雨似乎也变得小了。
几个人也都来了精神。
忽悠对丹依叫道:“我说丹依妹子,你没和寨子里面的老乡打好招呼。
我们进寨子怎么的也得整他个十个八个菜的。
洗洗热水澡啊!”
丹依笑着说:“早就打过招呼了,他们知道也就这两天就到了。
会有人迎接我们的。”
忽悠满意的笑了笑,马儿的脚步更快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彝人
两个多小时之后,几个人站在了村寨的门口,跳下马。
一个一个黑脸膛的汉子,站在寨子的门口,对着几个人憨憨的笑着。
丹依走过去,和那个汉子说了几句。
那和汉子笑着点了点头,带着几个人向寨子里面走去。
忽悠低声问到:“妹子,是不是吃的都准备好了。
还有洗澡水。”
丹依看了看忽悠说道:“我也不知道。
我认识他的阿妈,那老人家叫阿什阿呷莫。
是他的阿妈叫他来接我们的。”
忽悠点了点头:“那没错了,老太太肯定在家给我们做饭呢,这回有好吃的了。”
几个人跟着那个黑脸膛的汉子,一直走到了寨子里面的一个三层的土楼。
那和黑堂的汉子对几个人点了点头,把几个人让了进去。
几个人把马放到了底下的牲口圈里。
上了楼,可是那黑脸膛的汉子却没有上楼,匆匆的走了。
几个人就这样被晾在了楼上,别说没有十个八个的大菜,连热水也没有。
忽悠到处看了看,冷锅冷灶的,不由得发起牢骚来:“这是啥意思,把我们扔到这里就不管了。
还以为有好吃的呢。
这回可好。
这老太太不是诸葛亮吧?
怎么唱起空城计了?”
周津瑶没说什么,看了看丹依,丹依摇了摇头,一脸的无辜。
周津瑶说道:“别抱怨了,抱怨也没用。
我们先烧水洗洗澡吧。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小乱点了点头:“对,反正我身上没有泥。
我给你们烧水。”
说着,到了灶间。
不多时热气,腾腾的从锅里面冒了出来。
小乱把水倒进了大木桶中,让两个女孩子先去洗澡了。
几个人都洗过了,感觉好多了。
洗的算是舒服,可是这会儿肚子里面开始咕咕的叫了起来。
小乱有自告奋勇去给几个人煮面。
几个人吃饱喝的了。
又坐到一起。
忽悠说道:“丹依这个什么阿什阿呷莫老人家跑哪里去了啊?”
周津瑶瞪了忽悠一眼:“你老是问她,她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她怎么知道。
你洗也洗了,吃也吃了,哪那么多废话!”
忽悠山笑道:“我不就是想问问嘛,嘿嘿!
你说我们来了,就把我们领到这里了,她人怎么就不见了?”
丹依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不过刚才那个是他的儿子,不怎么会说汉话,说了几句我也没听懂。
也许是有什么事情吧?”
小乱看了看外面,这时候外面的雨也停了。
小乱说道:“丹依,我们去看看。
看看是不是真的出了什么事?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丹依点了点头。
周津瑶说道:“一起去吧。
看看怎么回事。”
几个人下了楼。
一边走,几个人一边聊着。
忽悠问道:“丹依,这里的房子挺有意思,有三层,也有两层的。”
丹依说道:“这叫做土掌房。
是这里的彝族特有的民居式样。”
忽悠说道:“那这个彝族是怎么个来历呢?”
周津瑶说道:“这个我告诉你。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那就大约是公元前两千五百七十年到两千五百五十年,在我们汉族文献《路史》的卷二注引《通历》中记载:‘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
而《赊豆榷濮、叙祖白》中记载‘彝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
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
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
白天与黑夜,从此对半分。
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
一年为四季,四季都分明。
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
可见,彝族传说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口同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解释,只能解释为:
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经有了。
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四千五百年前。
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比如汉族,是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上融合多个民族以后,在汉代的时候成形的。
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地形闭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汉族少多了,相信她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
能够在四千五百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忽悠伸了伸舌头:“没想到这彝族的历史这么久。”
小乱摇了摇头:“早就说了,彝族是‘濮人’的一支。当然历史悠久了。
就是想听津瑶给你解释呗。”
忽悠一撇嘴:“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耻下问吗。
有啥不对的。”
小乱耸了耸肩膀:“倒是也没什么不对的,津瑶你再说说这彝族的历史,让我们也长长见识。”
周津瑶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
汉朝称‘西南夷’。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