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严安] 魔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4 第4期   … ’94科幻文艺奖征文
严安
        上篇
    K星已经在眼前,不必使用望远镜,我也能从屏幕上看到K星那柔和的金黄色光芒。它多象我以前住在海王星上时,所熟悉的太阳啊!K星的五颗行星,在漆黑的天幕上,越来越显眼,象五个正在捉迷藏的小孩。
    我驾驶的这艘“搜寻者”号宇宙飞船,以0。95C的速度在茫茫宇宙中飞行了18年,但所要完成的任务——搜寻太阳系外的生命——依然遥遥无期。
    在此之前,我的“搜寻者”已光临过7颗恒星,可令我万分失望的是,那七颗恒星总共才有1颗行星,而且还是如木星那样的低温液体表面,比三百年前人类开发之前的冥王星还要荒凉一万倍。
    正在这时,K星如一颗救星般出现在我面前。但愿它能给我带来好运,我默默祈祷着,启动了核动力反推火箭。两道火舌刺破单调得令人厌倦的黑暗空间,向前喷去,飞船的速度慢慢降了下来。
    我立即开始对这五个行星逐一进行研究。第三颗行星直径四千公里左右,略呈梨形,附近有一定的磁场和电场,有较厚的大气层。最重要的是,星球上有依稀可辨的规则蓝色块,似乎不象出自天然。
    我满怀信心地把这颗行星命名为“魔瓶星’。还记得那个古老的波斯传说吗?我正象那个老渔夫,满怀希望地再撒一网,收获到一个魔瓶。至于这只“魔瓶”里装的是什么货,只有打开看看了。
    计算机为我开动了大功率望远镜,对准了魔瓶星……
    屏幕上忽然变作一片黑暗,与此同时,盖革记数器和碰撞指示仪的红灯也密密麻麻地闪烁,甚至不用这些仪器我也听到了有物体撞击在船壳上乒乓作响。
    正当我惊慌失措时,计算机系统提醒我,“搜寻者”闯进了一个小行星带。不幸之中万幸,无论是小行星碰撞还是宇宙射线都没有超过飞船的承受范围。
    “搜寻者”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不久,那些指示灯又恢复正常,但屏幕上仍是漆黑一片。自检系统告诉我,望远镜头被撞坏了。
    我还有一套备用的镜头,可大功率望远镜头再也没有了。换好望远镜时,屏幕上一个球体占了一大半面积,飞行轨迹图上原先那条直线开始绕着魔瓶星转起了圈子——在小行星带中减速的飞船被它俘获,成了它的一颗卫星,正在它的赤道上空盘旋。
    我并不急于摆脱“魔瓶”或投入它的怀抱,只想先仔细观察一下。地面上果然有生命——一种绿色的液体覆盖了这个星球的30%,其余70%的面积大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蓝色植物。看得出,这个星球确实有智慧生物存在,那一片片规划整齐的蓝色植物带及点缀其间的建筑物便是证据。可惜大功率望远镜头没有了,我根本看不清楚。显然,这些智慧生物还处于中级文明阶段,因为在大气层外根本看不到任何人造天体,这种生物还没有掌握高级文明的标志之一——空间技术。
    我又把镜头转向两极地区,那里却另有一番景象:所有的物体都模模糊糊的,边沿还带着红色——很象以前飞行时司空见惯的“红移”。但“搜寻者”现在只有5。6公里/秒的环绕速度,相对论效应完全可以不考虑呀!更为奇怪的是,那里笼罩着一个电磁场,其大小我的仪器怎么也测不准。读数一会儿超过最大量程,但在把仪表烧坏之前又迅速回到零位,更多的时候示数在中间地带作无规则的变化。
    出于好奇,我向“北极”飞去。按计划,先在空中把这个星球弄清楚,再实施降落,是最稳妥的方案。
    “北极”渐渐逼近了,我发现北极上空附近的星星开始出现位移,这也是相对论效应——空间弯曲,但仪器明明测得“魔瓶”的重力加速度只有7·7米/秒2。比地球还小一点。
    想到这里,我又向计算机询问了重力加速度。我惊奇地看到,现在它比在赤道上时大得多了,而且还正在迅速增大,并且简直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加!
    我的飞船无法抗拒这巨大的加速度,光也似地飞向北极。而我则被一股巨大的超重紧压在座椅上,不久便失去了知觉……
    当我苏醒时,第一件事就是读重力加速度,现在它又恢复到了7·7米/秒2一个球体依然点据了大半个屏幕,余下的那一角上,星星仍在闪烁。
    但计算机马上提醒我,现在星空与原来的星图牛头不对马嘴,而且周围突然冒出了几个显然是人造的飞行器。我刚从陌生的星空中回过神来,又发现位移读数竟出现一个虚数,(7。349+0。785i)光年!再看看飞行轨迹:屏幕上出现的不是一条曲线,而是一团密密麻麻的点——就象我们想象中的“电子云”那样!
    我还来不及多想,忽然发现活动又变困难了:重力加速度在增大。在失去知觉之前,我看了一眼飞行轨迹:一条虚线从其中一个点出发,向“魔瓶”的“南极”断断续续地划去……
    当我再次苏醒时,一切重归正常:重力加速度、飞船速度、星图,唯一不太正常的是飞行轨迹图上有一段空白。离“搜寻者’飞向北极只有八小时,这八个小时我简直象是做了一场噩梦。
    但现实告诉我,这不是一场梦。一只小型飞行器倏地从我的飞船边迎面擦身而过,不久后又调头跟上来,另一艘飞船则从远处慢慢接近。我看了看显示屏,“魔瓶”上空,人造天体密如裳星,飞行器穿梭忙碌;“魔瓶”地面上,蓝色植被大大减少,建筑物星罗棋布,而且更加集中。一切都表明,这个星球已初步掌握了航天技术。我萌发了跟他们接触的念头。
    突然,我使劲拍了一下脑袋:这一切,难道仅是在八小时之内发生的吗?一个中级文明的社会在八小时之内就能掌握航天技术,这太不可思议了!
    我被这一系列怪事弄得头昏脑涨,不及细想,连忙把航向转向太阳,启动了热核发动机,以飞船的极限速度——0。96C向故乡狂奔。
        中篇
    依瓦星,凯特纪元2090年(1凯特年约合0。7地球年)旱季的一个晚上,天文学家泰利博士与他的同伴斯科帕正在天文台里聚精会神地观察那神秘的天空。
    依瓦星是凯特星五颗行星中的第三颗,因为离恒星近,依瓦星气温较高且年温差不大。因此星球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蓝色植物,如同地球上的热带雨林;它一年明显地分为旱季和雨季,也正好与热带雨林相似。
    旱季正是进行天文观察的好时光。这不,刚进入旱季,泰利和斯科帕就与另外两个天文学家轮班彻夜值守望远镜。
    突然,自动记录仪发出了警报:发现异常飞行物。
    “看,那艘神秘飞船‘魔鬼’又出现了!”年轻的斯科帕兴奋地叫道,“这回是在英仙座附近。”
    年老一些的泰利不动声色地观察了几分钟。“这次与往常不一样,”他冷静地指出,“飞船的飞行轨迹是连续的、有规律的。”
    “难道它以前飞行总是没规律的吗?”斯科帕问道。
    “只有一次是可连续观察的,就是八十年前它第一次出现时。”泰利简短地回答。同时打开通讯设备,向依瓦星宇航中心报告,“依瓦星第二天文台向宇航中心报告:神秘飞船‘魔鬼’号再次出现。本次不同于往常,航迹是连续的,方位XX—XX,航向XX,航速XX。建议马上就近调动飞行器进行跟踪观察。”
    “宇宙中心明白。”宇航中心立即作出反应,“在上述主位附近,已命令KH7号太空望远镜追踪观察,通知刚迎面而过的小型太空船FS56号调头跟踪‘魔鬼’,同时出动航天飞机U3号帮助跟踪。”
    听完回答,博士才放下心来,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
    “‘魔鬼’号在八十年前第一次出现时,确实是有规律的。那时它在赤道上空环绕依瓦星飞了几周,就调转航向飞往北极,不久后消失在那里。”
    “这些我知道,”斯科帕抢着说,“可惜那时依瓦星还没掌握航天技术,无法接近它。”
    “对。在此后八十年中,这艘飞船神出鬼没,毫无规律地出现在太空各处,而且总是一‘显形’就马上消失。太空技术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就更常遇到它,但从来没有成功地跟踪过,因此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外号‘魔鬼’。”
    “这么说,今天是人类第一次追踪‘魔鬼’喽。难怪刚才您那么激动。”
    说话间,“魔鬼”仍然不紧不慢地绕依瓦星飞行。天文台内的计算机紧张地运算,自动把数据存入已几乎装满有关“魔鬼”信息的一张光盘中。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