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坑世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独自一人走出房门全副武装的吕涛,在门口间隔两米的地方,点燃了两堆篝火。若要进出姐妹俩的房间,无论怎样走,都得靠近篝火。相信这一办法,除了人类,没有任何动物,敢接近人类的定居场所……

从床上爬起的李雪,衣服也没穿的来到门口,从门缝看向门的吕涛。露过吕涛闪闪明亮的大眼睛背后,她总感觉那看似纯净的眼神总是隐含着一种莫名的忧郁。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她也说不清楚。命运就像一根铁丝,缠绕着心脏,直感觉着一种强烈的窒息。

走出两堆篝火三百处的吕涛,用手电筒四下打量,虽然这里也是在地下的建筑,四周空间宏大,雕梁画柱虽已剥落,却仍可见当年的华美气象,果真是到了地宫之中的建立。凡事不能多想,吕涛的手电照不到那里,由于离得远,更显得那张脸模糊难辨,鬼气森森。

无意之间,吕涛朝着手电光望去。不看还好,一看!他身上的汗毛都竖立起来,一些冰里面居然有无数的冰冻人。这些冰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大为速冻而死,或许就是数秒钟的事,或许就是瞬间之事。

第五百零二章 一个人更害怕

第五百零二章 一个人更害怕

未见过未写入历史的。称之为不解之迷,这无可非议。即便写入历史的不解之迷,当今人类似乎也只有感叹。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的马斯温戈省,距首都哈拉雷250公里,它证明南部非洲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黑人文明,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城建筑群体。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班图语,意为“石屋”,或“受敬仰的石头城”。津巴布韦及其周边共有200多座规模不同的石头城。当地人把石头城引以为自豪,不论从国名、国旗、国徽和硬币上,石头城都被当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该国国名原来叫做“罗得西亚”,在这一地区沦为英国殖民地时期,是英国以老殖民主义者罗得斯的名字,命名为“南罗得西亚”(后改为罗得西亚)。1980年4月18日,该国正式宣告成立,并以津巴布韦(即“石头城”)来命名自己的祖国。津巴布韦国徽下部的图案为大津巴布韦遗址,而“津巴布韦鸟”也作为这个国家的象征,被印在国旗和硬币上。

津巴布韦的居民大部分为马绍纳族和马塔贝勒族人。马绍纳人把散布于当地的二百处大小石头建筑的任何一处废墟都叫“津巴布韦”。而位于维多利亚堡东南部(距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公里处)的一大片石头城废墟,则被称为“大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遗址三面环山。一面是波平如镜的凯尔湖。整个的遗址范围包括山顶的石岩和山麓的石头大围圈及其东面的一片废墟,组成了相互联系的建筑群。据考证,这座石头城建于公元600年前后,是马卡兰加古国的一处遗址。古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筑在山上,城墙高10米,厚5米,全长240米,由花岗岩巨石砌成。内城建在山坡谷地,呈椭圆形。城内有锥形高塔、神庙、宫殿等,都由石块砌筑,而且这些建筑的入口、甬道和平台等都是在花岗岩巨石上就地开凿出来的。

有关津巴布韦遗址奇观的传说,大约在中世纪就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到了欧洲。然而,在阿拉伯人的传播中,却把津巴布韦与所罗门王的名字连在了一起。这样一来,当欧洲人发现这个废墟时,误认为这就是所罗门王的藏宝之地。

1871年,来到这里探险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莫赫最先把这个奇迹公之于世。他说:“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造建筑物,全没屋顶,都用灰色的花岗岩石块以精巧的技术建成,有些石块还曾雕琢。山上那些高大的石墙,分明是欧洲式的建筑。”莫赫进入城内作了一番考察,认为有证据显示石头城的最初建造者们生活富裕、势力强大。然而,对于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以及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庞大的石头城等诸多疑问,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但是他认为,石头城的建造者不可能是非洲人,更不是当地卡兰加人的祖先所为。莫赫的这种说法也许不足为据。但他的有关津巴布韦的报告,于1876年出版,却引起了世界各地不少学者和探险者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相继前往大津巴布韦考察。

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共有三组建筑:第一组是一连串如堡垒般的城墙,内有复杂通道、石级和走廊,这组建筑现在一般称做卫城。城墙与一个大孤丘结合在一起,随着岩石起伏,以精湛的技术把花岗岩石堆砌起来,顺其自然之势与大孤丘混为一体。站在卫城顶上,可把整个津巴布韦遗址风光尽收眼底,可见当初设计者的别具匠心。第二组是一处椭圆形花岗石围墙,称做神庙。围墙的东北、南、北三面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围墙高约 6米,东面城高约9米,围墙底部宽约5米。神庙位于卫城下的平地上,至今仍然完整无缺,充分显示出当初建造者的艺术才干和建筑水平。庙内有一座气势庄严的高塔。第三组介于围墙和神庙之间,包括好多小的房屋。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其中两块大的可以辨认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绘制的“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

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而且一度与中国、阿拉伯、波斯等许多国家有着经济、文化的交往。

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是当年用于装饰大围圈顶部的“津巴布韦鸟”。鸟用淡绿色的皂石雕刻而成,鸟身如鹰,而头似鸽子,脖子高仰,翅膀紧贴身子,长约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这种石雕鸟是津巴布韦一个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图腾,一直信奉至今,其工艺精细,造型雄健,艺术价值连城。据说,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曾先后发现8只这样的“津巴布韦鸟”。皂石柱上的鸟后来被人们称为“津巴布韦鸟”,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和硬币上。

2003年5月14日,一只“津巴布韦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津巴布韦政府在其国家宫举行“津巴布韦鸟”皂石柱底座移交仪式。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从德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彼得。施密特手中小心翼翼地接过一块皂石柱底座,自此丢失100余年的“津巴布韦鸟”石柱底座终于重返故里。

原来,这块高约50厘米的石柱底座是津巴布韦丢失的8个“津巴布韦鸟”石柱底座中的一个,1890年被人从“大津巴布韦”掠走,1906年在南非出现,次年被德国柏林博物馆收藏。1944年至1945年原苏联军队占领德国之后,它被带到列宁格勒人类文化博物馆。 德国统一后。这块石柱底座重新回到柏林。1998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的非洲艺术品展览会上,这块石柱底座曾与其连体的“津巴布韦鸟”石雕短暂“团聚”。2000年2月,津巴布韦和德国签署协议,使它重返故里,得以与其上半部的石雕“永久厮守”。

据最初记载,大津巴布韦卫城上有七座实心塔,现今只剩下四座。这四座塔的真正用途,人们至今仍弄不明白。更令人费解的是神庙里面的圆锥塔,此塔高二十余米,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多少年来,一批又一批考古学家和前来企图在塔内搜寻黄金宝藏及古物的人,曾千方百计想钻进去探查,却无法找到一个入口。近年来,又有人前来对此塔“刨根问底”,有的在地下挖了一条壕沟穿过塔底,也有人为寻找塔内的通道在塔内搬开了许多石块,但还是找不到一个进口,最终不得不认定这是个实心塔。离圆锥塔不远处有一祭塔台,据说,在原始社会,这里是举行生殖崇拜的场所。对塔的作用,专家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瞭望台,有人认为它是宗教象征,有人认为它是粮仓的模型,还有人说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但这种种说法都缺少足够的依据,至今人们仍不明白它的真正用途。

事实上,不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