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道天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费力气,耳闻水声潺潺,一条碧流横亘路侧,绿波粼粼,清澈见底。

但是这些,也吸引不了目光,只是一个个望去,那些已经忘记的记忆,就鲜活地浮现出来了,似乎时光还在那时。

一路看来,到了一处殿中,这殿规模比较小,但是大体上还是按照地上宫殿形态。

到了殿前,一个侍女正在煮炉,上面有一个茶壶,这时水已经开了,冒白气,她倒了出来,正好倒上茶杯,说着:“陛下,请到里面用茶!”

容貌一如二十年前。

长治皇帝这时,反而心定了下来。

斜阳的光,照向窗内,进得了大殿,还是一个熟悉的帝座,上了去,安坐在上面。

下面,皇后、儿子、还有群臣,都跪拜下来,三喊万岁。

长治皇帝见了,不禁恍然若失。

大范继元二年六月七日。

按照传统,长治二十一年,方信登基,虽然早定元,但是要等到明年一月一日才正式开始,因此这大范继元二年六月七日,实际上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

春雨降临,人人欢喜,登基三年,并无大事,前不久,长治皇帝的三年国丧就结束了,想到此,正在散步的方信就轻轻一笑,转身问着:“安慈皇太后,与嘉喜皇太后,情况怎么样了?”

“回皇上的话,二位太后娘娘,正在净阳宫中。

方信即位后,尊生母为安慈皇太后,原本长治的皇后为嘉喜皇太后,两宫太后相处,还算和睦,至于方信的弟弟李东德,也因此封仁亭郡王,但是却非是世袭,世袭位置由原太子的长子继承,是为文园郡王。

这处置合情合理,甚是让朝廷朝野满意。

“启禀皇上,内阁首相秦大人应旨求见。”就在这时,一个太监上前,说着。

这三年来,方信并没有大动内阁,秦浩中仍旧为首相。

说实际的,十四岁的皇帝,就算是皇帝,只要内外勾结,一道太后的懿旨就可以废掉他,所以三年来,方信稳居帝座,学习着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方信少年即位,面临朝野朝政错综复杂,为了稳住事态,把持神器,三年来,默默地看着,默默地听着,表面无为而治,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也不作,事实上,几种最根本的筹谋,再已经稳固下来。

别的不说,就说高世明。高世明,原本是方信王府统领,六品官,现在也只晋了一品,为正五品武节将军,掌御营一卫。

按照皇帝亲军编制,除了帝京外三大营,内宫禁军是总共十二卫,每卫500人,高世明还算干得不错,把这营牢固掌握住。

为什么不索性提拔为禁军统领呢?那是正三品的大员,一次提拔不好。再说,方信其实并不认为,高世明在这个位置就比别人忠心,现在这个位置正好。

而禁军之内,又有大内侍卫,这人数就不多了,也有1500左右,也由方信府邸内老人掌控,现在差不多安全就获得了保证了。

楚庄王在位22年,知人善任,广揽人才,招揽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既然要效法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其他方面当然未雨绸缪,只是现在不必多说,只见传令下去,不久,秦浩中就上来了。

严格地说,根据观察,秦浩中还算忠臣,这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呢?

那就是为首相多年,掌握了内阁实权,但是用人方面,多懂得节制,特别是不染指军权和皇帝内宫兵权。

要见首相,方信回到了御书房。

秦浩中就上前见礼,笑的说着:“皇上,不知有何旨意。”

三年来,皇帝一直对内阁很是客气,但是见得皇帝的脸色,他突然之间有些不安,把笑意收敛了。

果然,皇帝坐在龙椅上,赐秦浩中平身后,端杯喝茶,他突然之间发话说着:“秦先生,历代国寿多不过三百,大范现今已有二百六十年,你说,还有几多国寿啊?”

受到这个一问,秦浩中心中猛地一震,直觉地跪在地上,冷汗一下子渗出:“皇上何出此言?陛下金口玉言,一言一举皆关气数,老臣惶恐,请皇上收回此言。”

方信不言,只是喝茶

御书房中,静可听针,只有那细微的茶水声音。

跪在地上的秦浩中,额上都渗出一丝冷汗来,三年来,虽然他恭谨有加,但是心中实是有些居高临下,把皇帝当成小儿的,但是此时,就这个动作,跪在地上的他,就感觉到一种可怕的压力。

片刻之后,方信才说着:“起来罢,今天朕召秦先生到来,就是希望秦先生能与朕,来未雨绸缪,度过三百年之大关!”

秦浩中打了一个冷颤:“是,皇上,老臣蒙长治皇帝简拔,又受陛下厚恩,肝脑涂地也无以为报,愿效驽马之力,为大范死而后已。”

方信微笑,说着:“秦先生是朕大范的栋梁,卿就说说我大范的忧患罢!”

说着,他放下茶杯,闭目养神。

“老臣自当竭尽全力,为皇上分忧。”秦浩中有些犹豫,见方信闭目不动,一咬牙,说着:“若说大范的忧患,首件当然是吏治,皇上无法管理地方,必须假手于他们,所以说,国家的兴衰,一半就在这官吏身上,陛下,大范到了这时,吏治的确要整顿一下了。”

方信似笑非笑,说着:“千里做官,利大权重,光宗耀祖,先生要如何整顿吏治呢?”

秦浩中心中一动,他掌政多年,深知其中的弊病,静默了片刻:准备进行一场天下考成——查黄册,明权责,考政绩。

“哦,这本是内阁的责任,那先生既然有心,就去作罢!”方信不咸不淡地说着,顿了一顿,又问着:“这是政事,除此之外,先生还有其他吗?”

秦浩中听着,品着,觉得皇帝口气不对,他迟疑地说着:“除此之外,天下已平,各地虽有些小骚动,却不成气候。”

一场大规模起义失败,失败的人,死者千万,天下当然要安康几年了。

“财政上呢?”方信终于开口问着。

“回皇上,土地赋税2500万银圆,历年来增加不多。”

方信当年,下达了“摊丁入亩,官民爵一体纳粮制”,经过了屠杀才执行下去,所以有这个规模。

“朝廷盐铁专营1500万银圆!”

“每年收入商税收入5500万银圆!”

“以上年终,官员俸禄,包括养廉银,支出3500万银圆,军费开支1500万银圆,每年户部总要拨下宗室养爵银500万银圆,以及大小工程和治河水利的款子,还有各地仓库必要的积累,如此,户部还余2000万银圆,每年奉皇家内库1000万银圆!”

说到这里,秦浩中渐渐有了底气,说着:“皇上,朝廷年年赢利,地方上又有积蓄,社稷安稳,皇上不必担忧,依老臣看,百年之内毫无问题!”

的确,各项开支,是年年赢利,就算是宗室,也不是问题。

太祖定天下,分封诸王,赠其爵位,给其俸禄,但是规定每代只有一个铁帽子王,其他皇子,都以郡王开始,嫡子(皇后所生),那是一代减一等,非皇后所生的皇子,一代减二等,子爵以下,就可进仕。

因此,虽然宗室人口繁衍,但是都各立门户,经商的经商,种田的种田,进仕的进仕,真正吃朝廷俸禄的,也没有多少,铁帽子郡王到现在只有十七家。

和明朝末年,全国2000个王,上百万人要国家抚养,那是完全不同。

以上种种,按照传统的官员来看,社稷虽然有许多麻烦,但是还没有枯竭之像,也难怪秦浩中不以为然。

闻弦歌而知雅意,方信却是一笑。

在地球上,康熙年间,清朝收入是3000万两,可是经过了洋务运动,清朝在1911年,财政收入3亿两白银,而开支只有2亿两银,年赢利1亿两白银。

要知道,银圆虽然对外是相当于一两银子,但是实际上用银只有八分,也是说,营利起码有1亿2千万银圆,可是就是这样,清朝还是完了。

这社会到了变革的时候,可不是单看财政收入来决定的,而要看社会力量的对比,因此他就说着:“秦先生说得不错,果是老诚谋国,来人啊,赏先生一卷论语。”

秦浩中是一传统士子出身,原本家里有二百亩地,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

1考中秀才,15岁中举,21岁考取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以后任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又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最后入阁,为内阁大学士(阁员的职称),对于四书五经,自然是熟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