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问题大管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他就暗地里放出风声,说公司今年的景气不好,怕发不出来,甚至有可能裁员。这一下子,人心惶惶,员工非但不再指望发多少年终花红,而且只怕自己被裁。

结果,老板不但不裁员,反而说“亏损由我吃下,员工福利不可少”,而发了原本预订的较少数额的花红。这时,员工无不感激涕零,觉得真幸运,遇上了个体谅下属的好老板。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的人事行政部经理张伟强先生,他曾有多年员工关系经理的工作经验。张伟强说,员工之间出于分工不明确等原因,经常会产生纷争。这类纷争虽然频繁,但由于员工素质普遍较高,处理起来也快,所以一直没有出现突出、典型的例子。倒是员工和公司之间的纠纷,会牵扯员工关系经理大部分的精力。

员工和公司发生纠纷大抵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司要终止劳动合同,一是劳动合同到期后,公司不予续签。员工在遭遇这些情况时,往往都会想不通、闹情绪,这时员工关系经理就要出面及时疏导员工的怨气,做好善后工作。

有件事让张伟强至今记忆犹新。

有个员工因为绩效考核不合格,合同期满后,公司决定不再续签。他本人倒没多大反应,但他的妻子情绪却很激烈。那天下着大雨,张伟强和几个同事去该员工家里调解,结果家中铁将军把门。他们坚持在雨中等到他妻子回来,一了解,才发现她对公司有许多误解。她觉得,丈夫工作那么努力,公司居然不要他,不讲道理!经过耐心解释,这名家属终于理解了公司的立场。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时针已经指向晚上9点,那名员工却还没有回家,手机也不接。大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千方百计与他取得联系。电话终于接通了,他在另一端激动地说:〃你们不要管我,我的生死跟你们没关系,老婆孩子我也不要了!〃张伟强一行使出浑身解数,百般劝慰,好歹把他安抚下来。第二天,又邀请他和妻子一起进行协商,终于圆满解决了此事。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不和谐、闹情绪、不愉快,会为公司带来内耗。如原本有100个劳动力,可能因为人际争斗,最终只发挥出96个人的作用,这称为非战斗性减员。作为一名管理者,就是要将员工心中的不愉快情绪及和公司之间的纠葛问题消除掉,让其充分发挥生产力。

管理启示:

下属闹情绪、有怨言的时候,作为领导者,一定要设法疏导,千万不能不顾员工的感情,依靠权力硬性压制。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疏导,转移下属的注意力。这样,就能够避免长期积怨,在预料不到的时候突然爆发,给企业造成损失,以及人情上的伤害。

 不可忽视“小部件”(1)

2157)

问题事典:

唐太宗登基后,唐朝内因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

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

魏征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荛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来。李世民在房玄龄研究安邦安国时,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于是,唐太宗就重用了他二人,把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组成合力,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玄龄)谋杜(如晦)断”的人才结构。

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的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的量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其人才的合理搭配,数量则既取决于其规模,又取决于结构合理,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在一个众多人才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优秀的管理者不苛求全才,他们尽力去做的是将一个有效的人才群体,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让它迸发出新的巨大的集体力量。

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个人的长处,把每个人的长处作为共同绩效的建筑材料来建成组织的大厦,这几乎是人之常识。试想一下,哪个企业的绩效不是各个成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做出来的?因此,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人的长处上,弄清这个人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我成功的原因只有五条:……第二,一个人做事,不能样样都会,我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

清代学者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知道每个干部的长处和短处,并且识长中之短,短中之长,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要知人之长和短,一是用辩证的观点看人。要看到人的长与短是相互储存、相互渗透的,同时又是相对社会需要而言的。如果一位下属适应自己从事的工作,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社会所承认,那么便是发挥了“长”处。反之,长期激发不起工作热情,表现平平庸庸,那么可以说他的“短”处抑制或掩盖了他的长处。二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人。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管理者识人之长短,还应看到,每个人的“长”与“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不仅发展变化,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互相转化。清代一位诗人说过:“骏马能历险,犁田莫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用之才,只看是否用得适当,是否用其所长,扬其所长。

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我们常说的“全才”,那也是相对的。任何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人才不是孤立的,只能在群众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发挥每一个人才应有作用的关键。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看到单个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要将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并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地方,互补互足,相互启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协作,通过这样合理的组织结构来弥补人才的不足,以求达到人才的最佳效能。

 不可忽视“小部件”(2)

1203)

有一家工厂,在赶制一批出口产品的关键时期,生产主机发生故障,维修工和工程师均未修好。厂里于是向社会发榜征寻抢修高手。一名下岗职工揭了榜。他察看机器后重点检查液压部件,发现该部件一个进油小孔被堵塞。疏通这个小孔,机器就正常运转了。厂里重奖了这名下岗职工并招来予以重用。

事后,厂长问这名职工:你是怎么知道故障出在那个地方的?答曰:因为我深知所有小部件的分量,所以我从不忽视它们。厂长又问:那你怎么会下岗呢?答曰:因为我像这些小部件一样被人忽视了。

这名职工的回答,耐人寻味。职工下岗当然有多方面因素,未必就是因为其作用被忽视这一种原因。但进油小孔被忽视造成整部机器停转却启示我们:企业亦如一台大机器,各层次员工就是这台机器上不同的部件,在不同岗位发挥着共同作用。如果只有一流设计人员,而缺乏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