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怎么办-当次货危机改变世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 时寒冰。 生物燃料背后的道德风险。 上海证券报,2008年7月7日。 

11。 段聪聪。“谁来养活中国”仍是问题。 环球时报,2008年6月22日。 

12。 朱伟一。 救市前敌总指挥保尔森。 南方周末,2008年10月9日。

第三部分  次贷危机隐藏的大陷阱

  次贷危机最直接的起因,是让全世界为美国的住房问题埋单—这或许不是什么阴谋,因为一切都是在阳光下进行,但却在客观上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当以次级债构筑起来的各种产品被卖到世界各地时,美国筹到了数目惊人的房屋建设资金,而华尔街的金融投机家和相关从业人员也赚了满钵。

3。1、次贷危机中谁是赢家

笔者不是阴谋论者,也非常不喜欢用这样的词汇论证经济问题,但是,美国次贷危机中种种反常的细节不得不促使我们深入地剖析异相背后的内幕,让我们更清晰地看透问题的本源,找到更好的应对之策。 

在这场次级债危机中,反常之处不胜枚举。 

美国为什么要鼓励穷人去买房?为什么诱导民众购房的信贷政策,在推行房贷的过程中,犹入无人之境?甚至那些提出加强监管的人反而遭到奚落与羞辱?美国领导人在次贷危机之初,为何一再粉饰和掩盖危险?美国总统小布什、财长保尔森、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这场危机中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彻底理解了次贷危机。 

从表面上来看,次贷危机中似乎所有的人都是输家。有人问道:“次贷危机,美国损失了,欧洲和日本损失了,中国也损失了,钱亏到月球上去了吗?”这种困惑代表了很多人在次贷危机下的迷茫。 

笔者要说的是,如果是一场自然灾难,所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全输,但是,如果一场灾难是人为制造的,一定有潜在的大赢家,通常就是危机的制造者。次贷危机是一个大陷阱,有人不动声色地成了大赢家,成为灾难的受益者。 

次贷危机爆发的过程是财富重新分配和转移的过程,但是,假象欺骗了人们的眼睛,遮掩了真相。从表面上来看,美国也是受损者,其依据是大批普通的美国人因还不起贷款而失去房屋,住进庇护所,同时,包括美国投行在内的金融业损失惨重。 

的确,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但事实上,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赢家。 

次贷危机让那些原本买不起住房的人买到了梦寐以求的房屋,当他们欢天喜地地享受拥有住房的快感时,却发现这快感竟然是如此短暂。 

其实,他们本来就是被作为道具而推上前台的:一场不见硝烟的金融战正在展开,而次贷危机不过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次贷危机爆发的过程也是全球财富转移和重新分配的过程。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财富并没有消失,而是在被转移和重新分配,等次贷危机过后,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次贷危机背后隐藏着一个最大的赢家。哭得最响亮的人,不一定是最悲伤的。在我国农村,就有一种拿钱替人哭的营生,给的钱越多,他们哭得越痛越肝肠寸断,而他们内心其实是充满欢喜的。 

大批普通的美国人因还不起贷款而失去房屋以及美国投行的倒闭,并不等同于美国的损失。我们所说的美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实,应该这样表述:美国的低收入者无疑是这场危机的受害者,他们被剥夺了仅有的财富,当他们因为还不起贷款被赶出家园时,内心的痛楚不难想象。而美国强大的利益集团,隐藏着的制造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则是实实在在的大赢家。更确切地说,美国的弱者也不是这场危机的最后一个受害者,他们在被作为 

道具使用后,在经历一段黑暗的日子后,仍会享受到相对好一些的福利待 

遇—次贷危机过后,美国政府将能向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福利。 

美国购房的普通民众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具或者诱饵。他们本来不应该买房,也没有资格和实力买房,但是,政府、金融机构甚至活跃于房地产领域的各类经纪人,人为地“创造条件”,让他们购买房屋。当他们欢天喜地地搬进自己的新家,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各种金融衍生品被疯狂地创造了出来。这些金融衍生品被打包和包装后销售给全世界的政府、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资者,把风险和成本也迅速转嫁了出去。
  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发现原来那些买不起房的人重新搬出了新房,作为道具的角色,他们已经出色地完成。房价下跌使更多的美国人买到了便宜房子,减轻了政府的住房保障压力。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去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更何况,现在的一些住房本身就可以承担公共住房的功能。而那些金融衍生品的制造者,他们获利丰厚,满载而归。在“道具”们搬出新房后,这些建在美国土地上的房屋作为抵押物归属于美国金融机构,将来房价一旦步入上涨周期,美国金融机构会因为房价的升值而再次迅速膨胀为巨人,成为世界上一个个最令人畏惧的、拥有惊人财富的大鳄。美国政府由于接管了部分金融机构,也将从中受益,这会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而全世界那些购买次级债券及相关衍生品的投资者,却由于大都不以基础资产为支撑,只能无奈地吞下苦果。这就是次贷危机的真相—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真相,接下来还有更多,需要我们一一剖析。 

小布什与华尔街,谁利用了谁? 

次贷危机最直接的起因,是让全世界为美国的住房问题埋单—这或许不是什么阴谋,因为一切都是在阳光下进行,却在客观上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当以次级债构筑起来的各种产品被卖到世界各地时,美国筹到了数目惊人的房屋建设资金,而华尔街的金融投机家和相关从业人员也赚了满钵。 

追溯次贷危机的根源,我们会发现,小布什与华尔街,因为不同的目的走到了一起—前者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后者为了通过金融衍生品贪婪地牟取暴利,他们共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自古到今,在任何一个国家,住房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问题,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以对住房问题的良好解决为重要依托。 

发达国家都深谙安居乐业之道,它们都首先在法律上明确政府在住房建设方面的责任。 

比如,早在1901年荷兰就颁布了《住房法》,明确规定:政府应为公共住房建设提供补贴和制定建筑规范,政府在住房市场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宪法更是强调“提供充足住房”是政府的责任。1974年,荷兰又颁布了《租房与补贴白皮书》,强调“住房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合适的住房”。依据法律规定,荷兰政府共建造了239。36万套公共住房,这一数字在人口不多的荷兰是相当惊人的。 

1919年,英国颁布了《阿迪逊法》(又称《住房和城镇规划法》),明确规定:解决住房问题属于公共事物,政府应对公共住房建设提供支持。资料显示,在1946~1951年间,英国政府负责建造的房屋总量高达全国建房总量的78%,由于政府的努力,住房短缺问题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解决。 

1937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住房法案》1,授权地方政府成立公共住房委员会负责低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建设,居住者只需支付较低的房租。1949年,美国修订的《住房法案》批准政府建造公共住房,美国建造了大约130万套公共住房,这些住房绝大部分建造在市中心,而不是像我国的经济适用房那样建造在偏僻的城外。随后,美国又陆续颁布了诸如《住房和城市发展法》、《住房和社区发展法》等法律,住房的公共特性因此得到保证。2 

美国对住房问题极其重视。罗斯福有句名言:一个居者有其屋的国家不可战胜。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概括。 

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宗旨之一就是努力让每一个家庭买得起自己的住房,并且减低在购房能力方面的贫富差别。人口调查局的研究显示,家庭住房拥有率提高对促进家庭和社会进步非常重要。拥有稳定住房的家庭更和谐稳定,对社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贡献更大。他们更加愿意做志愿者和从事慈善活动,犯罪率也相对较低。因此,美国从政府到商业机构都把提高居民的私有住房拥有率当做重要的目标。 

事实上,这个结论至今仍受到学者的质疑。《美国住房政策》的作者阿列克斯·施瓦兹就指出:“很多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