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启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他暂时找不出丁一的毛病,但是太完美的人,总是让于谦觉得不太妥当。
    其实,这也是于谦为什么会主动提出帮丁一募钱办学的根源之一。
    先前丁一给于谦的感觉,就是爱钱,现在发现丁一其实也不爱钱,赚来的钱都是用去办学了!这厮到底想干什么?培植一大堆门生出来么?或丁一办的是以科举为目的的书院,这倒也说得过去,问题是他办这种书院,于谦看得很清楚,千百人里,只怕不一定能有人中举的。因才施材有哪么好弄?读书不是件简单的事,极用心地做三年木工,手艺就看得过去了,极用心读三年书,也不过是能写写家书,凑上几句合平仄的诗就不错了。
    真是为寒门子弟着想?若是于谦和商辂一样,去听过丁一讲的课,大约马上就会明白丁一的意图了。而也许丁一根本就出不了关!但所幸没有去听过丁一的课,于谦并不清楚,丁一是在培养一批与这个时代完全不同的人,完全不同的信仰。
    但于谦是有大才的人,这点谁也不容否认,所以他提出了一个丁一无法拒绝的方法,替丁某人找钱。要办学?好事!当先生的出面帮筹款子。但有了资金源,于谦认为,也就对于书院有了掌控权,至少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若丁一真的这么完美,那便是好事;若丁某人有所动作,那也跳不出于大司马的手掌心。
    于谦沉着脸,拿起一份刚才叫丁一看的折子,看着丁一夹着折子里的纸上,所草拟的应对意见,于谦却不禁又点了点头,毕竟有着领先这时代千百年的知识,信息爆炸年代里,什么事情没听说过?
    若是户部、吏部、礼部这三处,丁一那些见识,大约是无能济事的。户部要怎么弄银子,怎么调拔,丁一哪里能懂?凑上百十个丁一,不见得有一个柳依依好使;吏部里官场辄压怎么调和,怎么领会上意安排位置,他要有这本事,也不至于总混在一线了,这方面万安和刘吉都强他一万倍;至于礼部,他去了又能如何?按着丁某人的性子,大约涉及外交的,除了安排暗杀就是喊“虽远必诛”吧? 要不就学着“抗议、严重抗议”,“谴责、强烈谴责”?
    但工部、刑部、兵部,却就不同。
    特别是兵部这边,本来就有行伍经历,加上喜欢研究古代战例,又看了千百年后各大国有事发生的应对手段,丁一提起笔来,真不是乱来,操练团营的措施也好,边关事务应对也好,各地叛乱也好,该怎么处置,丁一写在纸上的意见,绝对是条条有道的。
    于谦看了六七份,不禁脱口说道:“难得,能上马击胡,亦能下马治国,更兼赤子之心,若言衣钵,舍彼竟谁!”因为丁一不是一味喊打喊杀,而是针对相应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应对,例如一些小规模的民乱,丁一还提出几种相应的解决办法等等。
    “希望,你真的是赤子之心吧……”于谦低声地自语,他是自视很高的人,难得有一个被他看得起的丁一,又真的这么有本事,他其实也希望丁一不要闹腾出太多事,好好地进入仕途,师生联手教这大明中兴……当然,一切必须掌握在于大司马的手里。
    出得了兵部的丁某人,并不知道于谦在公事房里,已将他视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只是灰头土脸地赶紧往家里赶去,免得那一伙伙的跟屁虫,搞得他走在街上,跟瘟神一样。他特别怀念在南京时节,出了书院,那些在长廊下的小摊贩,每日和他打招呼的氛围。
    不过幸好他没有说出来,要不然必定招来王越和杜子腾的白眼:是啊,很舒服,然后您就被人带到沟里去,喂了夹竹桃,半夜赤身跑到山洞里。温泉泡得很爽对么?(未完待续。。)

第八十章闲游独木桥(十八)
    此时的秋闱不同于唐代选举“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乡试放榜很快,所谓桂榜,就是放榜的时候正是桂花飘香之际。但是在放榜之前,丁一就离开京师了,因为南京和容城两处书院,被圈点到的弟子,都由教习带到了京师,运粮车马也已准备停当,所以丁一便率着八百学生,带着杜子腾与王越,领了二十八亲卫,押着粮车往古北口出发了。
    对于丁一的出行,是有许多人感觉到惊奇和疑惑的,因为十年寒窗,若能中举,也就算有了回报了,举人已经可以任官了,在这个年代。至于进士,一榜才取几人?而且应该说,乡试的厮杀要比会试更惨烈。
    因为乡试的录取名额,洪武年广东、广西都只不过二十五人的名额;到了这景泰年间,大约就是北直隶、南直隶各一百三十五,其他诸如文风盛的江西、浙江之地,就九十人上下,福建、湖广、广东、河南也就八十到九十不定,山东、四川、陕西、山西就更少些六十到七十五不等,硕大广西不过五十五人的定额,而云南更是只有三十。
    要知道此时贵州还包含在云南里面,这么大的一片地方,不过区区三十个人能中举,三年考一次,也就是两省之地平均每年各五人。
    中举,就是天之骄子,这可不是后世大学生所谓的天之骄子的概念。
    按着这么算,范进中举发颠,其实也很好理解,想想一省高考只取前五名,就算江西、浙江,也不过取前三十名。
    但丁一丝毫不关心自己会不会被录中。容城和南京的学生一来,当天就启程了。
    北直隶的士林之中,都不禁赞叹丁容城当真虚怀若谷,视功名如粪名。而王直更是感叹自己没看错丁一:“世间唯丁如晋当得起正人二字,为全志而辞官,为静边不看榜。”倒是于谦始终没有出声,反而吩咐被称为于谦妾的项文曜,让他在士林之中,把声音梳理一下,不要太过。
    不是所有骑着白马的都是王子。这话于谦可能不知道,但至少不是所有好话,都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说丁一不求官,不求名,是什么居心?是要影射丁一所求者大么?再就是于谦对于王直是很看不起的。历史上记载他甚至还问过李贤,大概是说王直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不乞骸骨?
    也就是到了这年纪还不申请退休?太过于眷恋权位了吧?
    可能因为不对眼的关系。于谦反正就能从王直的话,读出满满的恶意。
    看守南宫的王骥听着,冷笑起来对着身边来看他的曹吉祥说道:“丁容城看来也是自身难保啊!你与武清伯还寄望丁某人能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唉……”王骥虽已七十,但端起杯来,仍然是杯到酒干,用力地将杯子顿在桌上。把须摇头道,“只望丁某人他日莫要将你我牵出,便是万幸,当时收了你等传书。老夫也是迷了痰,这等人,原便不该去招惹他啊!”
    曹吉祥还想说什么,王骥望着他连连冷笑,这朝堂里的事,有什么是王骥看不清的?他会沦落到被削职来南宫看守,说穿了,换皇帝这事件,前朝有过,皇帝被俘的事,也有过,但被俘之后又回来的,真是极小概率事件,这世上除了丁一,谁敢说能看穿这一点?
    若是英宗和靖康二帝一样,去了就回不来,王骥也不至于被景帝猜忌到这种程度,就算于谦看他再不顺眼都好,景帝也不见得就要把他发落在这里来。因为英宗从瓦刺回来,景帝怎么也觉得不安稳,王骥又是跟王振走得很近,又领兵多年,军中根基深远更是进士出身,怎么可能不猜忌他?
    “丁容城是仗义的好汉子……”曹吉祥话说了一半,迎着王骥的眼光,却便说不下去了。
    王骥又满上杯子,仰首饮尽了,长叹一声:“仗义的好汉子又有什么用?若他不仗义,你所想的还有些盼头,偏生他仗义……说来也是个痴人,听说自当今登基,丁容城就不曾跪过,虽说传旨时,屡屡有让他免跪的恩典,但身为臣子,便回回按着这恩典,不肯跪下,听说面圣也一样的……若说他不是念着与太上的情份,何必这么做?这人确是仗义,可惜老夫不是二十的少年,否则此等人,当得起生死之交四个字……老曹,老夫已年迈,只与你说一句:只求家宅平安。”
    曹吉祥深吸了一口气,对王骥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拿起杯子喝尽了,起身踉跄着自去。王骥是不会出卖他,曹吉祥倒不担心这一节,正如老王骥夫子自道,他老了,只求家宅平安,就算他去出首曹吉祥等人,又是查无实据的事,能不能钉死曹某人就不清楚,至少石亨这领兵的大将,景帝必定不会用这种查无实据的事来处置,那到时王骥的家宅要平安,就不太可能了。
    在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